不支持Flash
|
|
|
買不買房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3日 05:26 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2007年有兩個難題,一是勸人買房;二是勸人別買房。從年初的不買房運動,到市長號召不買房,再到上半年北京住宅開盤整體均價同比上漲41.5%,深圳上半年房價同比上漲超50%,高房價帶來的恐慌更讓買還是不買變得難以抉擇。買房者怕房價持續上漲后出現拐點,一旦套牢難以翻身;不買房者怕房價快馬加鞭直上重霄九,現在不買以后再也買不起。 又一次金融危機? 當人們對10年前的亞洲金融危機還記憶猶新時,2007年8月,受美國次級房貸市場危機沖擊,世界各主要股市普遍暴跌。國際投資大師羅杰斯甚至預言“這是信貸市場出現的有史以來最大的泡沫”。 據媒體報道,中國眾多金融機構也因購買了這些“次級房貸債券”而困苦不堪。由于中國股市的眾多銀行龍頭股都不同程度涉及到美國次貸危機,一旦股市危機爆發,房產市場也難逃噩運。 近日有消息稱,銀監會將出臺政策,要求商業銀行將房貸首付比例從目前的最低不得低于30%提高到40%-50%。原因之一就是鑒于美國的次級房貸危機,提高個貸門檻,減少銀行風險。 經濟增長要降溫,房地產呢? 7月18日,國家統計局公布,2007年上半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1.5%,遠超政府年初設定的8%的目標。“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向過熱”在政治局會議上被強化為“遏制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 “而作為占固定投資份額20%左右的房地產必將成為調控的重心。”社科院專家認為。目前商業銀行暫停二手房按揭、停辦抵押貸款等暗自收緊個人房貸的做法,顯示出政府即將有所作為。而呼之欲出的征收持有稅將在最大限度上抑制房產投機需求。 什么樣的需求? 房價問題終究得服從價值規律的支配,任志強的“供求關系決定房價上漲”的理論本質上是大實話。 中國房地產及住宅研究會副會長顧云昌說:“對房子的需求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持續旺盛的自住性置業需求,另一方面是勢不可當的投資性置業需求。”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投資所所長張漢亞認為,中國現在買房的70%是自住型,30%左右是投資性買房。但業內人士則認為,當前的住宅需求有半數以上來自投資者而非自住。 提高首付,懸在炒房人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理論上,“租售比”能較客觀地反映房產市場的供求狀況。當一個城市的房產價格迅速上升而房屋租賃市場價格卻未隨之出現明顯增長時,該市場存在價格虛高或投機行為的可能性就大增。 一般認為,二手房住宅租售比1:200—240比較合理。而據統計,上半年北京多數地區租售比已高達1:300—400間。 置業專家舒可心認為,目前投資性購房者大都采用按揭貸款。“現在全款買房沒什么利潤,炒房族大都是按揭買房,等房價漲個兩三成再轉手。提高首付對投機性買房者來說,是把懸在頭頂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舒可心說,就算以首付三成炒房,看上去一年的收益率可達50%左右,但要賺取這樣的盈利,房價須持續上漲。房價一旦停止上漲,或微幅上漲,投資者就會無利可賺甚至賠錢。 相信市長還是市場? 南京算得上為控制房價出臺政策最多、行政干預市場措施最多、下手最重的城市了。其對商品房市場實行了以“政府指導價”為核心的價格監管制度,但結果卻事與愿違。 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切實穩定住房價格的通知》,被稱為“國八條”。其中稱,對控制措施不力的地區,要追究相關負責人的責任。 2006年5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正式提出后來被業內簡稱為“國六條”的《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的六項措施》。同時包括90 平方米70%、限外令、未封頂樓盤按揭叫停、經適房回購等在內的涉及國家九部委,針對房產業各環節總數達13條的房產調控政策也在半年內接踵而至,目的仍是控制房價上漲。 今年年初,廣州市市長張廣寧擲地有聲地表示,廣州將全力以赴把房價壓下來,“中低收入者如想買房,不用著急,我認為房價肯定會降下來。” 但不管是“國八條”、“國六條”還是張廣寧,都沒能阻擋住房價的快速增長。一路飆升的房價讓手里攥著錢觀望的人們后悔不迭。一些觀望者從2003年等到2007年,直到手中的積蓄從原來能購買120平方米,縮水到60平方米。 2007年,看到房價不斷上漲、擔心買不到房的人越來越多。在房價持續上漲后,恐慌性購房跡象漸現。 但非理性的購房會好嗎?“不買房運動”發起者鄒濤在《“不買房行動”致全體市民的公開信》中寫道:“即使假設月收入達7000元,按揭購買一套90平方米的住房,以均價8000元計算,總價70萬元,15年按揭,每月負擔3000多元按揭支出。15年家庭實際的利息支出將達176000元。” 顯然,越來越多的人已感覺到,在非理性的消費下,自己的幸福正被高燒的房價、沉重的房貸偷走。 房價狂漲的最關鍵后果是打掉了大部分的真實需求,而真實需求才是房價長期上漲的最堅實基礎。這個循環主動或被動被校正的時間應該不遠了。(文/張育群 王瑜) 本報資料圖片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