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物價上漲成本蘊含可變因素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1日 11:42 金羊網-民營經濟報
當前物價的上漲,更多的是個別商品類別價格的上漲,而不是全面的物價持續上漲,其中成本推動的因素明顯。 從國際經驗上看,在當前以國際收支不平衡推動的信用擴張環境下,貿易盈余國更多的會引起投資過度,引起產能過剩,最終使得物價下跌。 本報記者 邱登科 當前物價的上漲,更多的是個別商品類別價格的上漲,而不是全面的物價持續上漲,其中成本推動的因素明顯。 食品類價格維持高位 在當前一定的物價上漲預期環境下,判斷物價是否持續上漲的關鍵,在于食品類價格上漲是否有可持續性,以及食品價格上漲推動工資上漲,引起成本上升,進一步推動物價上漲,從而擔心成本推動和需求拉動相互作用的循環能否形成。 對于這次肉禽價格的上漲,由于主要是供給面的因素,屬于某類商品相對價格的上漲。因此,只要國家加大對豬疾病的防疫、支農保險等的財政投入,而不是簡單控制豬肉價格,肉禽價格會在一段時間后,穩定下來并有所回落,應該不會帶來持續、全面的物價上漲壓力。 從糧食市場來看,國內糧食生產連續3年豐收,生產能力穩步提高,小麥和大米等口糧供求基本平衡。我國進口比重較大的玉米、大豆等的漲價,主要是受國際市場影響,取決于國際市場的走勢。 然而從國際市場上看,玉米、大豆等價格的波動,主要與能源價格較高有關,美國大力推動生物能源的行為,可能更多的是戰略性的,財政給予乙醇生產企業大量的補貼,在經濟上并不具有合理性和可持續性。而且乙醇燃料在目前實際運用過程中,仍存在大量問題。在這種模式下,如果玉米等生物能源原料持續不斷漲價,在能源價格沒有出現相應的大幅上漲、乙醇燃料需求不足的情況下,必然會要求進一步加大財政補貼力度,減少生產。 實際上當前還存在其他更經濟的替代能源生產方式,因此,玉米等生物能源原料的漲價空間有限。 總之,從目前來看,食品類價格盡管會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維持在高位,但不會出現持續的大幅上漲。 內需增長仍是長期目標 進一步分析,對于是否會由于成本推動、需求拉動的相互循環作用而形成物價上漲,有必要結合我國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加以判斷,但從目前來看,條件還不具備。 我國還處于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不足階段,將經濟增長轉變到以內需為主的增長模式上來,仍是我國長期追求的目標。 從目前來看,一方面仍是產能過剩,需求拉動引起物價上漲的壓力并不大。 目前監控的600多種生活必需品,基本上都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況。前幾年投資快速增長、形成了較強的供給能力,產能過剩的格局并沒有根本改變。今年上半年投資增速雖仍在高位,但增速有所下降,消費需求雖有所提高,但仍不能完全吸收投資增長導致的產能擴張。目前的消費水平上升,并沒有產生需求過度而拉動了物價上漲。 另一方面,我國經濟的外部依賴性較強,但外部需求還不會成為物價上漲的推力。 上半年GDP增長11.5%,其中貿易順差高達1125.2億美元,占GDP總量的8%,名義順差對GDP的貢獻達6.7%,實際順差對GDP的貢獻應該也超過4%。扣除此因素,GDP中的國內因素增長率并不高。如果考慮到貿易順差中,有相當一部分屬于熱錢流入,實際GDP的增長,更是沒有數據顯示的那么高。在貿易順差大幅攀升、今年有望成為世界第一、1~7月份同比增長在去年已增長50.2%的基礎上,又增長81.1%,外部需求更進一步大幅增加的可能性不大(近期美國的次按揭危機,對明年美國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尚不確定)。外部需求還不會對我國的供給能力造成壓力,即使出現外部需求增長過于強勁,引發國內通脹壓力,還可以通過提高 物價與資產價格上漲聯系并不密切 當前工資水平有所上升,部分地區也已出現“民工荒”現象,但從總體上看,勞動力在我國目前仍然相對充裕,其議價能力較弱,工資、尤其是實際工資上漲的難度較大,目前更多的是其他非工資性收入、一些壟斷性行業的工資上漲較快。因此總的來說,當前工資 的上漲,并沒有超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是表現為企業利潤連續三年較快增長,或者說工資上漲產生的購買力(需求),并沒有超過其自身創造的商品(勞動生產率),因此還不會導致需求過度,引發通脹。 總之,我國糧食價格水平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還將維持高位,也可能出現一定程度的價格傳導,短期內也會出現物價環比的輕微上漲,但在國內產能仍過剩,人民幣升值壓力的環境下,物價全面持續上漲(即發生通貨膨脹)的可能性不大,不必過于擔心。 從資產價格對物價的影響來看,當前資產價格上漲對物價的拉動效應不明顯,甚至出現相反趨勢。 近兩年在人民幣升值預期、流動性過剩、經濟增長強勁的推動下,資產市場持續繁榮,使得社會收入中,有相當的部分已配置到房產、 居民消費意愿連續下滑 從理論上看,資產價格的上漲,會產生一定的財富效應,在供給緊張的情況下,易拉動物價上漲,但資產價格上漲,也會出現“替代效應”。在資產價格上漲預期強烈的情況下,公眾將壓制當期消費,將更多的資金配置在資產市場。 我國儲蓄文化較濃,資產價格上漲過快,“替代效應”要比“財富效應”來得大。從實際情況看,目前中國資產規模確實增長很快,但相對規模仍然不大,加上產能過剩的因素,資產上漲引發的財富效應,還不會引起供給的全面緊張,繼而產生通脹。相反,資產市場的持續火爆,反而對耐用品消費產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央行的調查顯示,居民消費意愿已經連續三個季度下滑,從2006年第三季度的28.2%,降至2007年第二季度的19.5%,下降近8個百分點。居民大額支出消費意愿回落,與投資股票和基金的意愿連續攀升的運行軌跡相反,即在當前股市高漲的誘導下,部分居民已出現暫緩消費的傾向。 物價最終會下跌 從國際經驗上看,在當前以國際收支不平衡推動的信用擴張環境下,貿易盈余國更多的會引起投資過度,引起產能過剩,最終使得物價下跌。 日本1980年代末的泡沫經濟,美國2002年的高科技網絡股泡沫、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中,雖然各國資產價格都出現了大幅上漲。但CPI等反映商品價格的指標,并沒有出現大幅上漲、日本的通脹率不到4%,美國不到3%,韓國不到5%,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