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實施農村低保 提升鄉村治理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6日 11:17 21世紀經濟報道
社評 將改革與發展的重心轉移到民生問題之上,是在改革進程中不斷解放思想的標志性事件。而要在民生問題上解放思想、推進改革,一個值得關注的方向是,不僅僅致力于民眾經濟狀況的改善,而且致力于維護或重建民眾習慣的生活方式,其中包括公共生活、倫理秩序和文化生態等超越經濟的層面。具體到致力于民生改善的新農村建設,解放思想的路徑之一就是,在經濟層面改善三農問題狀況的同時,思考農村的美好生活方式如何可能。 最近,農村低保制度全面建立。民政部負責人日前表示,截至目前,中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都已部署建立農村低保制度,預計到今年年底前,中國將實現農村低保制度全面建立、低保金發放到戶的工作目標,屆時農村低保對象將達到3000萬人。取消農業稅前后,國家不斷推出增加對農村的財政轉移支付的舉措,除建立長效的農村低保制度之外,還有合作醫療、義務教育、鄉村道路建設以及糧食直補等等。這些措施根本性地改變了三農狀況,成果顯著。 低保發放和糧食直補一樣采取了直補的辦法。國務院要求各地加快推行國庫集中支付方式,為低保對象建立家庭賬戶,通過銀行、信用社等金融服務機構,直接、及時地將低保金發放到戶,從而避免此前一些地方扶貧款"雁過拔毛"的問題。這也就意味著,盡管國家會補貼縣鄉村政權因取消農業稅費而減少的收入,但那些過去較多依賴稅費的縣鄉村政權的收入畢竟要大為減少,它們或者要精兵,或者要簡政,減少公共支出。 這種變化客觀上造成了鄉村治理邏輯的重大轉變。隨著一些地方以前依靠稅費運轉的一整套機制和機構失去動能,以此為基礎的鄉村治理模式也就難以繼續。國家直補并不能完全填補這個空間,因為各地農村情況千差萬別,對公共品的需求也大不相同。公共品供給也不會隨農民收入的增加自然而然地得到解決。根據一些學者的調查,在一些地區,因為取消義務工,一些必要的公共事務無人問津,往往農戶住房建得很好,村莊環境卻極端糟糕。這種狀況的出現,顯然與新農村建設追求的目標不符。 鄉村公共治理的提升已經是農村建設的核心問題。農村民生的改善,不僅指農民收入數字的變化,還包括公共環境、公共秩序的維護和改善。在國家直補難以到達的領域,如果農村的自發組織也發展緩慢,就必須加強原有三級管理體系的公共功能。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出現"提起這頭、丟下那頭"的困境,避免農民從中央得到直補的好處,卻因公共品供應不足而遭受損失。 目前出現的鄉村治理難題提示了新的問題,那就是有必要從整全的人生需求來看民眾的生活需要。也就是說,對于一般農民來說,可能并不需要有多富,事實上農民收入增長的空間也比較有限,倒是穩定安寧的生活狀態、和睦方便的公共環境最重要。生活方式的維護需要公共品的進一步提供。在農村狀況改善但城鄉差距難以縮小的情況下,農民生活的自適最重要的依托,大概就是保存農村的生活方式,有穩定的親情和溫暖的人際關系。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一些農村的生活方式同樣面臨嚴峻的挑戰,家庭倫理為金錢邏輯所主宰,農村公共生活隨著人口外流也越來越罕見,鄉里人情也越來越冷漠。保有整全的生活方式比收入的增加更重要。 這也就意味著政府應當關注和應對社會倫理秩序、民眾生活方式的變動。有人或許會認為,個人倫理和生活方式是私人的事情,政府沒有必要也不能干預。這種看法是否合理有待討論,但政府顯然有理由關注社會的人心秩序,如果沒有穩定的人心秩序,也就談不上有穩定和諧的社會秩序。就新農村建設而言,重建農村社會的生活方式和人心秩序,是與促進經濟增長不大一樣的社會事業。這是和諧社會建設的挑戰所在,也是魅力所在。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