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CPI計算過程與公共信息透明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1日 15:48 華夏時報
本報評論員 任孟山 CPI計算過程首次披露、財政預算被加蓋密級、災難數字解密不久等社會現實提醒我們,如果排除權力服務意識不到位的因素,其實都有避開社會監督的嫌疑,讓不該成為秘密的東西變成了秘密。 顯然,這樣的做法不利于公共利益的維護,不能為整個社會所接受。實踐證明,社會越發達,信息傳播越充分,公共信息的公開程度越高。 盡可能早且最大程度地信息公開,是權力機構應該承擔的公共義務和法律責任,也是促進社會發展的必需。 以前基本上只在專業圈內被關注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今年以來卻成了社會各界普遍關心的重要數據,原因是物價不斷上漲成為了當下社會的背景。不過,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是怎樣計算出來的?恐怕很多人都不甚了解。近期公布的數據顯示,7月份的CPI增長高達5.6%,創十年來新高;其中北京的CPI上漲了2.1%,創下2005年3月以來月度漲幅新高。面對這種情況,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首次披露了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計算過程。 消息甫出,很多媒體報道時突出的竟然不是CPI上漲,而是把重點放在了“首次披露CPI計算過程”上。乍看起來這讓人覺得有點詭異,仔細琢磨其中蘊含的東西,恰恰表明了當下社會的運行狀態。因為CPI漲幅關乎國計民生,但CPI的計算過程卻類似加蓋密級的東西,以至于從1951年就開始編制的CPI(當時叫做“職工生活費用價格指數”),其計算過程今日才“首次披露”。就像在政府預算報告的封面上標明“秘密,會后回收”的字句一樣,遲至今日的“CPI計算過程首次披露”成為眾人矚目的新聞,其背后反映出我們這個社會中很多不該隱瞞的東西成為了秘密,很多本該早些公開、更大范圍地公開的東西,因行動遲緩、傳播渠道過窄而沒有為人們所及時了解,還反映出把握這個社會運作的權力機構的思維模式和價值取向。 依據正常邏輯而言,CPI的漲幅大小牽涉民眾的日常生活,也影響到經濟和社會政策的走向,它的計算過程早就應該是公開的,它的所有數據都應該向社會公布,以使民眾充分了解時下的社會狀況,并根據自己的認識作出判斷。在民眾的主體性日益彰顯的現代社會,政府雖然可以憑借授權按照現有數據確定經濟社會的走向,甚至作出重要決策來調整整個社會的走向,但政府不是解讀社會整體形勢的唯一權威,民眾也可以在自身智識能夠抵達的范圍內,作出不同于任何權威機構的判斷并以此指導自己的生活,其判斷失誤的代價是民眾需要獨立承擔自我判斷的成本。 不僅如此,只要不涉及到國家安全,一切公共信息都不應對民眾保密。不論是國家統計局,還是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其性質都是一樣的,都是由納稅人供養的公共權力機構。而公共權力機構的性質是,它們沒有自己的秘密,所有的行動都應該接受上級、人大、民眾和媒體的監督。國家統計局及其各地的調查總隊在完成國家授權的調查任務的同時,有義務和責任向民眾解釋所有數據的來源過程。這樣做的結果,不僅能使他們自我檢視任務的完成情況,也能使整個社會更好地監督他們的工作流程和結果,并評價其效果與價值,從而促其反思調查的整體架構和流程設計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明年5月1日將要實施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規定:“行政機關應當及時、準確地公開政府信息;行政機關應當建立健全政府信息發布協調機制。”也就是說,從法理上講,公共信息的公開化已經即將變成法律行為,不公開是一種違法行為。但是,從現有的情況來看,公共信息陽光化的過程還很漫長。因為壟斷公共信息,不僅成為了部分官員的下意識行為,也是回避社會評論甚至掩飾腐敗的“聰明之舉”。制定信息公開條例的初衷之一就是要避免這種情況。毋庸諱言,任何權力都有避開監督的沖動,而避開監督的通常做法是將很多東西搞成秘密,只準達到一定級別的官員或具備一定身份的人士知曉,以縮小討論范圍而降低被監督的可能性。 CPI計算過程首次披露、財政預算被加蓋密級、災難數字解密不久等社會現實提醒我們,如果排除權力服務意識不到位的因素,其實都有避開社會監督的嫌疑,讓不該成為秘密的東西變成了秘密。顯然,這樣的做法不利于公共利益的維護,不能為整個社會所接受。實踐證明,社會越發達,信息傳播越充分,公共信息的公開程度越高。因此,盡可能早且最大程度地信息公開,是權力機構應該承擔的公共義務和法律責任,也是促進社會發展的必需。等到披露CPI計算過程這樣的新聞不再是新聞的時候,信息公開可能就達到了一個正常的高度。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