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中國制造危機:尋求國內理解同樣重要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9日 14:06 南方都市報
一場“中國制造”的危機,在系列貿易事件的推波助瀾下,引發持續走高的政府反應。近期,一方面是國家領導人在外交場合強調介紹中國政府加強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的政策舉措,藉此表明中國應對國際輿論的誠意與信心;另一方面,商業部部長薄熙來在東盟會議上,反復解釋中國立場,反對刻意炒作丑化“中國制造”。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李長江也指出,美泰公司連續幾次在世界范圍內召回中國玩具,85%的問題玩具是美方設計,美國進口商設計商理應承擔責任。 早前,為應對這場國際危機,國務院成立了由副總理吳儀為首的產品質量與食品安全領導小組,并宣布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為期四個月的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對外,商務部則發力為“中國制造”正名,指出相關國家實行貿易保護,對“中國制造”有不公正對待,指出中國歡迎客觀的評價,但堅決反對刻意炒作,從整體上丑化“中國制造”。 鑒于“中國制造”所引發的國家形象與產品信譽危機,政府當前的反應基本上都是外交層面的努力。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政府著眼于國家利益,所作所為都為爭取整體的國家收益,無論是有形的財富還是無形的聲譽,都需點滴必爭。我們說,今天的“中國制造”就是世界制造,詆毀“中國制造”傷害的可能是整個世界。外交上的這種不卑不亢,國民完全能夠理解。 但與此同時,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問題,又不只是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問題,或者由此引發的國際關系問題,它還是一個嚴峻存在的國內治理問題。基于此,圍繞“中國制造”危機而展開的公關努力,就不只有對外尋求國際和解的外交一面,還要有對內尋求國民理解的內政一面。 毋庸諱言,中國出口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品的問題根源,仍在于國內生產體制與市場監管環節,這已為高層官員所承認。出口與內銷兩個內外有別的市場結構,已經成為暗藏危機的市場體制。對此,已多有論者指出。因此,客觀上說,“中國制造”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在國內市場早有征兆,甚至累積多年,區別只在于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其危機觸發與問題傳導的方式并不相同,對于產品質量與食品安全問題的敏感程度也都相去甚遠。這使同一問題的呈現和解決路徑,表現出國際國內的明顯差異。這種狀況,非只在市場領域,在其它諸多方面都有鮮明呈現。 然而,今天“中國制造”的問題語境,又遠不同于全球化時代以前的孤立存在。某種程度上說,這就是我們說的“‘中國制造’就是世界制造”的另一種表述。全球化時代的國家利益,日益為世界格局所裹挾。全球化時代的國民利益,亦同樣為全球化進程所推動。因此,面對“中國制造”的信譽危機,政府既要向外部世界釋放合作解決的善意,也同樣需要向內尋求國民的支持理解。 所以,在這場“中國制造”的震蕩之中,同樣必須尊重和釋放國內民眾對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的焦慮,政府須善用全球貿易之下的正常壓力順勢而為,以求建立長期牢靠的市場機制。從這一角度看去,政府所感受的壓力,本身莫不是國民之福祉。站遠一步,放棄過去刻板生硬的立場,轉而尋求更根本的改善治理,這同樣符合政府的利益。 事實上,在全球化時代的國家治理中,單純依靠政治動員凝聚國民的時代難以再現,政府必須以更務實的行動和更現代的管治,尋求對外對內的支持和理解。在國際舞臺上,政府首先要為一國爭地位、爭利益;在國內環境里,公眾首先為自己爭權利、爭福利。兩者之間,正是現代政府的表演空間。 面對今天這場危機,政府應該明確放棄通過強調貿易的國際沖突一面,來將議題政治化以凝聚民心、尋求理解的舊路,而應以更務實的行動和對話,正視客觀存在的問題,包括政府自身治理的問題。從長遠著眼,從當下著手,使國際國內的壓力都能有效化解。此次政府所行之舉措,已經朝向這樣理性務實的解決之道。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