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張貴峰:減貧的成果欠缺嚴密分析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8日 07:46 燕趙都市報
“1978年至2006年,中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數量從2.5億下降到2148萬,減少了2.28億多人;農村絕對貧困發生率由30%下降到2.3%”,26日,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副組長劉堅在南寧表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堅持走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自力更生、全面發展的扶貧道路,農村貧困人口數量減少2.28億,為全球反貧困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5月27日《中國青年報》) 本來,在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乃至“窮人愈窮,富人愈富”(李金華語)的財富分配“馬太效應”日益凸顯的當下,讀到這樣一則關于貧困人口大量減少、貧困發生率迅速下降的扶貧新聞,我們應該感到欣慰和鼓舞才對;但是,如果繼續深究這樣一個問題“貧困人口究竟是怎樣減少的“,我想,事情恐怕又沒那么簡單了——— 雖然,對于這個問題,新聞中已有所解釋———“堅持走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自力更生、全面發展的扶貧道路”。不過,在筆者看來,這并不是一個足以讓人釋疑解惑的解釋。因為它并沒有同時指出:貧困人口數量下降背后所依據的貧困線標準,更沒有說明這一貧困線標準在近三十年里的變化情況。很顯然,如果不搞清楚上述貧困線標準及其變化,我們就很難清楚地判斷貧困人口究竟是怎樣減少的———應該主要歸功于扶貧、減貧,還是貧困線標準本身的設計所致? 眾所周知,目前我國的絕對貧困線標準,依據國務院扶貧辦最新調整的數字是:人均年收入低于693元,較去年683元的標準,增加了10元或者約1.5%。資料顯示,1978年這一標準是100元,大約相當于2007最新貧困標準的1/7。但同時期,我國居民收入又是怎樣一種狀況?據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6》顯示,1978與2005年全國年均工資分別為615元和18364,后者比前者增長了近30倍,2006年,全國職工年均工資更是達到21001元,是1978年的34倍。 工資收入增長30多倍,而貧困標準只增加了不到7倍,前者4倍于后者,這顯然意味著,就現實的社會購買和消費水平來說,近30年來,我們的貧困標準實際上是不斷降低,而且是大幅降低的。既如此,在貧困標準本身大幅降低的背景下,貧困人口數量隨之大量減少,這豈不是一個統計計算上的必然結果,與實際的脫貧又有多大干系呢? 其實,即使不從工資收入的角度分析,而僅從物價變化上來看,目前我們的貧困標準也是完全脫離現實、沒有多大實際意義的。舉一個十分簡單的例子:1978年的100元在當時能買多少大米,而今天的693元又能買多少大米?再看其他重要的民生領域的價格狀況,數據顯示:從上世紀80年代到本世紀初的20多年時間里,我國大學學費增長了25-50倍;全國醫療費用支出同樣增加了40多倍,并且個人支付比例由21.2%上升到55.5%……《中國青年報》去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雖然一方面,78.8%的人認為和十年前相比收入增加了,但另一方面,85.3%的人感覺自己的生活負擔比十年前更重了。一般居民尚且有如此感覺,那年收入不到700元的貧困人口又該如何呢? 當然,在這里,筆者無意就此否認我國扶貧工作所取得的巨大成績,以及這些成績背后政府所做的種種努力,我想說的只是:對于貧困人口的減少,我們應該更客觀、更全面地分析,尤其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由于貧困標準滯后于社會發展,導致“貧困人口減少”這一根本判斷中摻雜了不少水分,我們沒有理由耽于這種“成就”而沾沾自喜。畢竟,任何時候,扶貧都不是一個紙面上的“數字”,而是一項需要腳踏實地、矢志不移,通過不斷艱苦努力才能贏得勝利的民生事業。 -張貴峰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