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汽車品牌銷售管理辦法帶來了什么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7日 13:12 經濟觀察報
晨風/文 今年是 《汽車品牌銷售管理辦法》正式實施的第一年。不久前,全國工商聯向全國人大提交議案,建議對《汽車品牌銷售管理辦法》進行修改。由民間自發進而有組織地強烈呼吁修改一個已經實施的法規,在我國法規史上還屬罕見。為何一個法規會遭到行業集體質疑,《汽車品牌銷售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到底需不需要修改呢? 《辦法》制定的初衷本為凈化汽車銷售環境,但由于政策導向的失衡,其實施效果并不盡如人意。最明顯的弊端,就是強化了外資對中國汽車市場的控制,限制了民族汽車經銷資本的發展空間。 單一業態的脆弱 品牌授權銷售,是《辦法》的核心,也成為企業制約經銷商最有力的武器。《辦法》實施后的客觀效果是:汽車企業被政府賦予管理汽車經銷業的權力。是否得到企業授權,決定著車商的生存。廠商之間博弈規則由廠家制定,結果當然永遠對強權一方有利。家電商能根據市場需求獨立決定經營何種品牌,而車商卻只能被迫對廠家“從一而終”。 單一汽車品牌銷售加上極高的資金進入門檻,讓經銷商背負了極大的經營風險,而企業則得以最小成本開拓品牌市場。 《辦法》導向下,降低經營風險、節約資源的多品牌汽車銷售模式被當成異類,汽車專賣店的豪華之風主導了汽車經銷業。《辦法》剛頒布之時,廣大4S店還歡欣鼓舞,以為排斥了汽車超市、汽車連鎖等業態形式就能“吃獨食”了,然而結果卻令4S店萬分沮喪:當豐富的汽車銷售業態形式紛紛凋落之時,汽車4S店的日子反而更加難過。單一的渠道讓經銷商暴露在廠家無時無刻的監督之下,更有利于廠家操控其經濟命脈。 今年以來汽車企業為爭奪市場份額而掀起的快速布點浪潮,更加強了專賣店之間的惡性競爭,成為套牢經銷商資金的無底洞。物種單一是生物滅絕的前兆,而銷售業態的單一也威脅著汽車經銷業的可持續發展。越來越大的經營風險,讓汽車經銷業的生態鏈條已變得非常脆弱。有的4S店由于資金緊張已退化為2S甚至1S店。 民族汽車經銷商傷了元氣 說眼下中國汽車經銷商生活于水深火熱之中并不為過。在汽車廠家意志下,我國汽車專賣店投資規模遠高于發達國家,全世界最豪華的汽車4S店在中國比比皆是,而經營主動權卻遠低于國際同行及國內家電經銷等行業。眼下能正常贏利的汽車經銷商僅是極小部分,多數不是慘淡經營就是已血本無歸。 據調查,虧損狀態的經銷商占我國經銷商總數的2/3以上。巨額投入加上大面積虧損,不但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也重傷了我國民族汽車經銷資本的元氣。由于取得“授權”成本巨大,《辦法》實施以來我國汽車經銷商的數目已減少1/3,生存下來的經銷商的日子也多是如履薄冰。取得授權-高成本-高依附性,就是眾多汽車經銷商“前赴后繼”、屢屢重蹈的覆轍。 《辦法》使本來應受市場規律調節的廠商關系,變為由廠商主導的廠商關系。在中國汽車行業為跨國公司把持的現狀下,《辦法》更是讓外資輕而易舉地掌握了中國汽車市場的主導權。當以民族資本為主的汽車經銷商不得不屈從跨國公司的意志之時,中國汽車銷售網絡便快速為外資把持,目前中國汽車經銷的產品權、定價權基本都在外資手上。失卻經營主動權,成為中國汽車經銷商心中永遠的痛。 誰將成為渠道之王 中國汽車服務業履行入世承諾后,外資汽車銷售公司加快了進軍中國汽車銷售業的步伐。《辦法》導向下,沒來得及樹立起自己品牌的中國汽車經銷商,更難有實力與外資較量。 《辦法》實施后大大降低了外資掌控中國汽車銷售渠道的成本,過去被專家質疑的并網銷售已在中國大張旗鼓地全面開花,目前幾乎所有合資汽車品牌店都實行了同一品牌的并網銷售,諸多“血統”模糊的合資車也堂而皇之“歸攏”于洋品牌的光環之下。并網銷售不僅是外資商家節約資金的方式,更是外資水到渠成獲取中國汽車銷售網絡的經典妙方。 從上年底開始至今,外資汽車4S店已開始進軍中國市場,通過收購中國汽車銷售網絡實現落地生根是其重要運作方式。專家預測,將有眾多民族品牌4S店被低價收購,這是不得已的選擇。《辦法》賦予這種資產轉移以看似神圣的合法性,卻大傷了中國民族汽車經銷資本的元氣。 銷售渠道決定著產品命運,如果哪天直接賣進口車比在中國造車更上算,中國汽車業想當世界工廠可能都不容易了。銷售渠道的失守將危及民族汽車業的產業安全,絕非危言聳聽。 消費者得到實惠了嗎 《辦法》實施后消費者得到實惠了嗎?難說。 其一是汽車市場價格更加混亂。饑餓營銷、加價銷售今年更加頻繁地出現在市場上。關稅下調并沒有讓百姓買到更便宜的進口車,相反今年進口汽車的價格居高不下,原因就是《辦法》強調的“總經銷制度”讓跨國公司壟斷了進口車銷售權。調查顯示,目前進口車的貨源、銷售渠道及定價權已基本掌握在跨國企業手中。 汽車進口權完全被外資掌握,不但對外資獲取中國銷售網絡推波助瀾,而且讓中國汽車后市場的利潤更多流入外資腰包。調查顯示,上年進口汽車銷售終端總銷售金額達100億美元左右,其中至少有約25億美元利潤為外資總經銷商獲取。與此對應的是中國大量進口汽車經銷商的破產或者退出進口汽車行業。 其二是服務水平沒有得到提升。由于多數汽車經銷商經營成本過高,其服務水平很難提高。汽車投訴目前快速上升,已居所有消費品產品及售后服務質量投訴之首。 今年以來已有多個知名品牌被曝光產品缺陷,多個4S店被指服務欠佳。由于急于收回高昂的投入,4S店的維修服務價格一直居高不下,欺客宰客的現象也屢見不鮮。目前不少消費者投訴的“皮球”從經銷商踢到汽車企業,結果依然是說理無門。調查顯示,目前有六成以上的消費者保修期一過便不再去4S店,而是去快修店解決問題。亞市經理蘇暉一語中的:在壟斷的市場環境中,消費者被剝奪了由市場競爭帶來的實惠。 政府如何作為 從根本上解決凈化市場的問題,最迫切的是健全質量保障的法制監督體系,建立質量事故的鑒定標準體系,而不是讓企業來充當市場管理員。 有媒體稱,中國汽車行業缺少的是政策競爭力。《汽車銷售管理辦法》的政策導向明顯向汽車企業利益傾斜,讓人很難不質疑其公正性。有媒體評論,行政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利益化、部門利益法制化是當前立法中的最大問題。打破這一現象最好的辦法,莫過于將立法起草的權力從政府部門剝離,通過公開的程序交由中立的組織與個人進行。(本文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