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新華時評:領導干部不能只盯著稅源經濟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5日 09:40 新華網
新華網上海5月25日電(記者 包永輝)長三角地區有個地方的農民,發展蔬菜生產,增收明顯,但當地某些領導對這項富民產業卻不太積極。他們認為,取消農業稅后,發展蔬菜生產不僅難以獲得稅收,反而要通過各種途徑予以扶持乃至補貼,對政府而言,只有投入沒有產出,得不償失。 聞此,人們或以為他們不是拿著人民俸祿的“公仆”,倒像是精于算計、無利不起早的商人。從中我們也看到,為什么中央三令五申不能忽視農業生產,但有些地方卻仍將農業置于可有可無的地步,甚至不計后果讓農業無限度地為工業化、城市化讓路,究其原因,在他們眼里,農業是無稅或少稅經濟,發展農業雖能富民卻不能富財政。 作為地方官員,著眼于發展“稅源經濟”有其合理因素:基礎設施的改善、公共事業的發展及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哪一項缺了錢也辦不成。但是,僅靠發展提供高稅收的“稅源經濟”,就能實現一地的繁榮與穩定呢?顯然不是。我們常說“無農不穩,無工不富”,就是這個道理。 從產業發展規律看,產業結構由低級到高級,是沿著一產、二產、三產的軌跡發展的,第一產業雖是弱質產業,卻是農產品深度加工的前提和基礎。因此,計算農業的效益賬不能只算種植業本身的效益賬,應從農業完整的產業鏈上去觀察。很多地方的實踐表明,正是有了種植業的良好發展,才為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崛起創造了條件,而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崛起,又帶動了流通、出口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既增加了政府的稅收,又促進了農民增收,形成良性循環。 從長遠來看,幫助農民增收與增加財政收入并不矛盾。俗話說,大河有水小河滿,但真正的“大河”并非過去許多人認為的地方財政,而是眾多百姓的錢包。古人云:“國以民為本,強由民力,財由民出。夫民殷國弱,民瘠國強者,未之有也。”今天,許多事實也證明,地方財政富了,也許老百姓并不一定能相應地隨之而富;而老百姓的錢包要是鼓了,地方財政必定會水漲船高,想不富都難。 更何況,當前廣大農村,農業不僅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還是廣大農民致富的主要手段。因此,中央今年的“一號文件”再次對“三農”地位作出了高度評價:“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睂Υ耍覀兏骷夘I導、特別是各級農村干部,既不可弱視,更不可短視。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