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東江:物價漲跌的馬太效應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3日 08:45 大洋網-廣州日報
作者:東江 物價有漲有跌,就像潮起潮落一樣,本很正常,無須大驚小怪。不過,放到當前的特定情形下考察,則不可掉以輕心。 盡管股市大熱,轉移了部分公眾對漲價的視線,可對拎著菜籃子的當家人來說,籃子里面東西的漲價,遠比股價更心驚膽戰。糧價已漲了,食油價漲了,肉禽蛋價還在漲。而此前水電煤 氣早已漲了一輪,“上去了就下不來”。 當然也有降價的。哪些東西降了呢?小轎車在降價,電腦、手機在降價,平板電視在降價。據說電信資費也在降,藥價也在降,而且降了二十多次。 如此看來,當前的漲價套用專家常用的術語,叫做“結構性漲價”。具體的“結構”如何呢?據我的觀察,消費需求彈性越小的漲的越多,彈性越大跌的越多;資源性、基礎性產品漲的多,電子類、科技類產品降的多;米袋子、菜籃子漲的多,高檔消費產品降的多。這樣的特點,與多數產品供給過剩相吻合,不同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普漲的通脹。 但分析不能至此為止。我們還要看看,面對漲價,哪些人的承受力強些、哪些人承受力弱些?在漲跌之中,誰的利益受損最大,誰的損失小些,誰不僅沒有損失反而得益呢? 在社會分層日益明顯的今天,富人群體與窮人群體的存在是客觀事實,而他們對消費品漲價的承受力差別很大。為應對“開門七件事”,每月多開銷幾百元,對富人來說,壓力不明顯;對只有千把元收入的家庭來說,壓力之大可想而知;對部分所謂的“中產”來說,其實也不輕松。 這就是為什么面對相同指數,不同的人感覺截然不同的原因。統計部門說,一季度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上漲2.7%,但大多數人感覺漲價絕非兩三個百分點那么“溫柔”。他們看問題直觀,豬肉從8元漲到10元,漲幅就是實實在在的25%。央行3月底進行的調查表明,近九成居民認為當前物價“過高或偏高”,這個判斷也許更可信。 更值得注意的是,富人們既消費了糧油肉,也購買享受型、科技類高端產品,在承受漲價負擔的同時,也獲得降價的好處,兩者相抵,得益大大高于支出。比如他買了車,原價20萬元現在只需18萬元,這2萬元的“額外”收益,可彌補多少個月家用的“額外”支出啊!相反,窮人們維持生計原已困難,應付一日三餐之后,無力購買其他,甚至需動用積蓄來度日,使原本買電腦的計劃泡湯,于是,只承受漲價的痛苦,卻得不到降價的好處。這就是當前物價漲跌的馬太效應:多的愈多,少的愈少;富有的變得更富有,沒有的更加一無所有。 價格的馬太效應,是“看不見的手”鑄成的,在一漲一跌之間,財富悄悄地不公平轉移了。我們不能抱怨它的無情——它本來就無情;但不應袖手旁觀,另一只手——“看得見的手”該出手時須出手。 溫總理曾說過要研究“窮人的經濟學”,我想,窮人價格學應成為其中重要的篇章。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