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強壓人民幣大幅升值:損人不利己或別有用心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3日 02:50 第一財經日報
簡單依靠壓貨幣升值減少貿易逆差是傳統的國際貿易思維。這種傳統思維應該加以調整和更新 王麗軍 周世儉 美國國產的鞋美國人穿不起!皭圩鎳、用國貨”在美國從來就是一種無稽之談。因此,即便從中國減少了日用消費品的進口,美國也得從其他發展中國家進口,這根本減少不了美國外貿逆差 人民幣是 首次戰略經濟對話核心問題 2006年12月14日、15日,在中美首次戰略經濟對話中,美國財長保爾森要求中國政府已經升值5個百分點的人民幣在2007年內繼續升值5個百分點,也就是要人民幣升到7.44元兌1美元,并稱戰略經濟對話的核心問題是人民幣現象。 這表明布什政府強烈要求人民幣較大幅度升值,從而達到緩解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的目的。 2007年2月7日,保爾森在參議院銀行委員會作證時說,布什政府在面臨貿易逆差不斷擴大的情況下,已經竭盡所能敦促中國政府加快人民幣升值的步伐。他說中國尚無一套美國所期望且自身所需要的貨幣政策,并威脅說如果中國不加速人民幣改革步伐,則國際社會將對其失去耐心。5月2日,保爾森在華盛彼得森學院講演中說:中國的人民幣升值問題已經成為美中巨額貿易赤字等經濟問題上進展緩慢的一種標志。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進展太緩慢。保爾森說他擔心自己將在國會受挫,尤其是在人民幣的升值問題上,“顯而易見,不是有可能而是極有可能國會將通過立法來進行干涉”。 2007年1月31日,具有廣泛影響的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弗萊德·伯格斯坦博士曾在國會的證詞中說:“要糾正全球經濟失衡現象,人民幣對所有貨幣的匯率就應上升20%以上。也就是說,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要上升40%左右,中國可以在今后幾年中分階段完成上述目標,以緩和人民幣調整過程中的壓力。如果人民幣及其他亞洲貨幣對美元匯率上升40%,那么美國經常項目赤字每年將減少1500億美元!彼{說:“如果在2007年5月下一輪戰略經濟對話之前,財政部下一份半年報告出臺之前,中國沒有交出‘保證金’,即沒有將人民幣升值10%以上的話,中國將戴上‘貨幣操縱者的帽子’!泵绹鴮⑴c七國集團合作達成 “廣場2號協議”或“亞洲廣場協議”,以迫使人民幣大幅度升值。 強壓人民幣大幅升值 損人不利己 強壓貿易伙伴的貨幣大幅度升值,以達到減少自己貿易逆差的目的,這是美國歷屆政府多年以來的習慣做法。 上世紀70年代,美國壓馬克大幅度升值,從4.2馬克兌1美元到80年代末上升到1.5馬克兌1美元,升值64%;80年代中期壓日元大幅度升值,從1985年2月的263日元到1988年2月猛升到128日元兌1美元,升值51%;80年代末壓新臺幣升值,限令新臺幣半年內升值40%,從42個新臺幣升到25個新臺幣兌1美元。 但效果如何呢?多年以來,美國對德國、日本和中國臺灣地區一直處于貿易逆差狀態。2006年美國對德國貿易逆差478億美元,對日本貿易逆差885億美元,對中國臺灣地區貿易逆差157億美元。 再以壓歐元升值為例:2002年1月底,1歐元兌1.29美元,歐元升值50%。而美國對歐元區12國的貿易逆差從2001年的540億美元,至2005年猛增到915億美元,增長70%。 以上事例充分說明,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商品是否有競爭力是由多方面因素構成的,簡單地依靠壓對方貨幣升值來減少本國貿易逆差是傳統的國際貿易思維。時代發展了,情況復雜了,這種傳統思維也應該加以調整和更新! 從中美貿易來看,到2006年底人民幣升值5.68%。按官方統計,2007年第一季度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為569億美元,比2005年第一季度美對華貿易逆差419億美元增長了35.8%。也就是說人民幣升值對減少美國對華貿易逆差未起任何作用。 實際上,勞動力價格低廉和產業集群化是中國生產的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富有競爭性的關鍵因素。根據美國貿易代表處的測算,2006年中國產業工人每小時的收入為0.77美元,而美國產業工人每小時的收入為18~20美元,相差20多倍,人民幣該升值多少才能抵消這一巨大差異? 由于人民幣升值,2006年12月份在美國的節日市場上,來自中國的紡織品和服裝價格上漲了5%左右,玩具價格上漲了10%左右。中國出口到美國的產品大多是日用消費品,是廣大消費者需要的,隨著人民幣加速升值,必然會使美國的通貨膨脹火上加油。 正如斯坦福大學經濟學教授羅納德·麥金農2006年12月14日發表“美元價值”一文中所說:“美元兌人民幣匯率大幅下降無法糾正美中兩國的儲蓄不平衡現象,但它卻會引發一輪貨幣不穩定潮,導致中國出現通貨緊縮。如果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其他亞洲國家甚至歐洲貨幣也依樣而行,通貨膨脹之鴿很有可能會飛回美國棲息,就像上個世紀70年代那樣! 麥金農教授警告:“不幸的是,由于不斷向中國施壓要人民幣兌美元升值,保爾森某種程度上已背離了其公開宣稱的強勢美元立場。如果中國頂不住壓力真的讓人民幣大幅升值,那么它就會像日本在上世紀80~90年代那樣陷入通貨緊縮境地,而它的貿易順差卻不會因此而縮小。”麥金農教授用最通俗的語言告訴人們,美國強壓人民幣大幅升值是損人不利己!而美國如硬要非理性地損人不利己,難免讓人懷疑其別有用心。 美國外貿逆差屬于結構性 美國的外貿逆差是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然結果,是大規模、最廣泛的國際分工的必然產物。美國的外貿逆差屬于結構性的,從1971年開始至今已經持續36年了,很難逆轉,而且其規模越來越大。實際上貿易逆差并沒有嚴重損害美國經濟,美國依然是當今世界超級經濟強國。法國經濟學家雅克·昌克曾經說過,聽任貿易逆差居高不下而對經濟沒有造成大的傷害?梢哉f,美國的貿易赤字是無淚的赤字。 進口大量物美價廉的日用消費品符合美國市場的需求,有利于廣大的消費者,有助于緩解通貨膨脹,是美國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的必要補充。貿易逆差是一種市場行為,應該從市場的需求去分析和觀察。另外,美國是世界上跨國公司最多的國家,跨國公司是以全球作為生產基地和銷售市場的,因此不能以產品進入美國海關作為判斷貿易順差和逆差的依據。若能統計出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程序,那么美國必然是貿易盈余國。 美國的外貿逆差分為三個類別,而資源性逆差、補充性逆差和競爭性逆差。美國每年從世界各地進口大量的礦產資源。眾所周知,美國地大物博,是世界重要的資源大國。但多年以來,美國奉行的是先用別人的資源,自己的資源保護起來,以可持續發展。以石油為例,美國石油儲量和產量都位居世界前列。2006年美國進口石油達3026億美元,占當年商品貿易逆差8181億美元的37%,美國與石油輸出國組織的貿易逆差達1049億美元,美國對此從不抱怨。 美國從世界各地進口大量日用消費品,2006年僅紡織品和服裝進口達996億美元,占當年商品貿易逆差的12%。由于勞動力價格昂貴,美國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近30年來基本上都轉移到了海外。以制鞋業為例,1976年美國市場上的每百雙鞋有53雙是國產的,1986年美國生產的鞋降為22雙,1996年11雙,到了2006年國產的鞋僅剩下1雙半了。三十年來,美國的制鞋業實現了“安樂死”,F在美國人穿的鞋98.5%依靠進口。2005年從中國進口各種鞋類達18億雙,平均每個美國人穿6雙來自中國的鞋。即便人民幣大幅度升值,從中國進口的鞋減少了,那美國也得從越南、印尼等國進口。因為美國國產的鞋美國人穿不起。“愛祖國、用國貨”在美國從來就是一種無稽之談。因此即便從中國減少了日用消費品的進口,美國也得從其他發展中國家進口,這根本減少不了美國外貿逆差。 從日本進口的高級轎車和從歐盟進口的“空中客車”大型飛機是與美國汽車和波音飛機進行生死競爭的貿易。由此而產生的逆差是競爭性逆差。2006年美國與歐盟的貿易逆差1166億美元,與日本的貿易逆差為885億美元。二者相加為2051億美元,占美國當年貿易逆差的25%。 這才是需要美國認真對付的競爭對手。 “Made in China” 還是“Made in East Asia”? 應當如何看待美國對華巨額貿易逆差?必須指出傳統上的貿易統計數字說明不了當前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內地吸引外資的75%來自東亞地區。日本、韓國、中國臺灣省、新加坡、中國香港、馬來西亞、泰國和菲律賓等國家與地區把原來他們對美國貿易順差的產品生產轉移到中國內地,引發了“貿易平衡轉移效應”。因此,這些三資企業的產品(其中大部分零部件都是來自上述國家和地區)并非“Made in China”,而是“Made in East Asia”。 出口到美國所得貿易順差自然為上述國家和地區所分享,而遠非中國所獨有,但是對美出口的金額卻百分之百地統計在中國名下。從這個角度來看,美國對華貿易逆差不是大象與小象的爭論,而是要分清是“中國象”與“亞洲象”。 中美貿易不能局限于雙邊貿易,而是多邊貿易,是美國與東亞的國際貿易。按中方統計,2006年中國大陸對美國貿易順差為1443億美元,對日本、韓國、中國臺灣省和東盟卻有1539億美元的貿易逆差。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中國是亞洲的加工中心或稱為世界加工廠,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基本上是美國占東亞地區的貿易逆差。 中美貿易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中國對美出口中的70%為加工貿易,這就意味著中國只能獲得少量的加工費用。以中國向美國出口的筆記本電腦為例,它們是在江蘇省昆山市合資企業里組裝的。其中包括美國制造的處理器和軟件、日本的硬盤、韓國的顯示器、新加坡的聲卡等。中國對產品最終價值的貢獻不超過30%。按照原產地規則,這個筆記本電腦算中國制造,實際上是在中國組裝。整個筆記本電腦的報關價格要統計在中國對美國出口額里,這顯然不能準確地反映兩國之間的實際貿易情況。 中美兩國的經貿關系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即商品貿易、技術貿易、服務貿易和相互投資。外貿逆差是指商品貿易的逆差。美國對華經貿優勢恰恰體現在后三個領域。到2006年底,美國在華實際投資為540億美元,設立了5萬多家企業(中國在美國實際投資僅為9.7億美元)。這5萬多家美資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大部分都在中國市場上銷售或向中國的鄰國與地區出口。以通用汽車公司和摩托羅拉公司為例,他們在中國生產的汽車和手機在中國市場上熱銷且市場需求旺盛,這實際上取代了從美國進口轎車和手機。這些美資企業在華賺了錢,除繼續在華擴大投資外,其余部分匯回美國,實際上部分彌補了美國對華貿易逆差。據中國商務部不完全統計,2005年美資企業在中國銷售金額高達600多億美元,向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出口400多億美元的產品,這兩項金額可以彌補當年美國對華貿易逆差2016億美元的53%。 正如商務部部長薄熙來所言,綜合考慮,中美經貿合作的關系是基本平衡的,是互惠互利的。正因為比較平衡,互惠互利,才能持續發展,否則是難以為繼的。 (作者分別系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教授、中華美國學會常務理事)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