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如何推進農民工醫保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1日 00:38 中國經濟周刊
河北省邯鄲市醫保中心辦公室副主任 張秀娟 2006年初,《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國發[2006]5號)正式發布,強調“抓緊解決農民工大病醫療保障問題”,把農民工醫療保險問題擺在了突出位置。隨后,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印發了相關《實施意見》,明確提出“爭取2008年底將與城鎮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的農民工基本納入醫療保險”的目標,這也標志著農民工醫療保障工作進入了具體推進階段。 不過,在實際推進過程中,因為農民工獨特的身份與就業特點,使得這項工作依然面臨許多問題,大多數農民工依然處于無保障的狀態,對此必須采取相應對策。 農民工醫保推進面臨四大難題 農民工醫療保險推進中面臨的問題主要有:首先,農民工既不同于城鎮居民,又有別于農村居民,參加醫療保險處于兩難境地。1998年我國頒布《關于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帳戶相結合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覆蓋城鎮所有用人單位和職工,城鎮靈活就業人員也可以參加基本醫療保險。而在我國農村,則正在建立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合作醫療制度。農民工若參加城鎮職工社會醫療保險有許多制約因素,而參加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又與其務工現狀相背離,致使他們中的大多數處于無保障的狀態。 第二,現行的醫療保險制度與農民工的特點不相適應。一方面,當前我國醫療制度主要是針對城鎮固定工設計的,并要求養老、工傷、失業和生育等幾大險種“捆綁”參保。農民工普遍年輕、少病、流動性強、失業再就業轉換快,加上工資低,對一些險種要求不迫切,不同群體之間的需求差異也很大,導致部分人寧愿企業增加少量工資也不參保。另一方面,醫療保險門檻高、負擔重。現行醫療保險繳費標準的起點多以職工月平均工資的比例為標準,而職工平均工資的統計口徑不合理,尚不能完全代表全體勞動者的收入水平。有資料顯示,超過70%的農民工實際工資達不到最低繳費基數。過高的繳費標準既加重了農民工和企業的負擔,又影響了農民工和企業參加社會保險的積極性。 第三,法律對農民工醫療保障權利的保護也不到位。1999年國務院頒布的《失業保險條理》規定,失業主體僅限于城鎮企事業單位職工,農民合同制工人連續工作滿1年后失去工作的,只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支付一次性生活補助,不能享受城鎮職工的失業保險待遇。我國缺乏農民工享受社會福利的實體法,現有的社會福利立法基本上停留在民政福利,僅關注老年人、殘疾人、孤兒和棄嬰。勞動法除了在第76條作了宣言性規定外,尚無法律法規對農民工的社會福利予以規范或者將農民工勞動福利納入調整城鎮原有職工福利體系。 第四,我國現行醫療保障制度尚不能在區域和城鄉之間實現有效對接。近年來,不少地方開始嘗試將農民工醫療保障就地納入城市社保體系。如山東省于2006年5月18日正式出臺《關于解決農民工醫療保障問題的意見》規定,全省城鎮用人單位都要按當地規定為雇用的農民工辦理醫保,參保登記保險費由用人單位繳納。但是這種地區性的政策無法滿足農民工流動性的需求,社會保險基金區域統籌與農民工跨省流動存在尖銳矛盾。另外,各個城市為農民工提供的醫療保險存在諸多差異,政府管理的漏洞與制度本身的不合理也使這一本來保障農民工權利的制度難以實施。 統籌解決農民工“看不起病”問題 如何建立覆蓋農民工的醫療保險體系,不僅是個制度構建問題,也是關注民生的政治問題,必須采取相應的對策。 堅持“低標準,廣覆蓋,可轉移”的原則,制定靈活的參保繳費標準。農民工社會醫療保險體系建設,應既要考慮今后留在城鎮的人員與城鎮職工社會醫療保險制度接軌,又要考慮返回農村務農的人員與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銜接,還要考慮流動到其它城鎮的人員醫療保險基金的轉移,在此基礎上解決現實的農民工醫療保險問題。對于具有較為穩定職業的與用人單位簽訂了較長期限勞動合同的農民工,按所在地職工繳費標準參保,享受所在地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待遇;對于已與用人單位簽訂了勞動合同但收入較低的農民工,按“繳費低標準、支付低水平”的方式參保,參保費用由用人單位與參保人按一定的比例分擔,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帳戶相結合,待遇支付標準與連續繳費年限掛鉤,實現與當地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接軌;對于流動性較大的農民工,社保部門可根據其具體的勞動合同關系建立大病統籌基金,由用人單位和個人按一定的比例繳納,門診基本醫療費用由本人自理,在一定限額之上的住院醫療費用,由統籌基金和參保人按一定比例分擔;對于有條件的地區,可直接采取用人單位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的辦法,農民工個人不繳費也不建立個人帳戶,只建立統籌基金和大額醫療費用補助資金,不計繳費年限,繳費當期享受相關待遇,農民工與用人單位脫離勞動關系后,用人單位不再為其繳納醫療保險費,農民工也不再享受醫療保險待遇。 提高統籌的范圍和層次,完善醫療保障政策。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解決好合作醫療只能在本地看病或異地就醫報銷難、比例低的問題。農民工的醫療服務委托打工地“合管辦”或醫療保險經辦機構進行管理,費用由原籍按當地政策報銷,確保農民工正常享受合作醫療待遇。探索為農民工定做跟蹤服務的醫保政策。農民工群體的身份較為模糊,但隨時可能轉換身份,政府應保證他們及時享受到不同的醫保政策。農民工被用人單位轉為勞動合同制職工的,可轉為按基本醫療保險參保;年老后在城鎮居住,取得城鎮居民戶口的,按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辦法參保;回到農村的則按農村合作醫療享受醫療保險。設立農民工醫療救助基金,防止因病返貧。盡管農民工務工的收入比單純在家種田高些,但依然無力抵擋疾病帶來的經濟風險。有資料顯示,湖北省打工經濟每年帶動10多萬人脫貧,但是全省每年又有30%以上的脫貧人口因病返貧。政府出資設立農民工醫療救助基金,解決農民工因患重大疾病返貧的問題已顯得十分必要。 協調配合,形成合力,同步推進醫療保障制度改革。農民工廣泛分布在國民經濟各領域和各行業,農民工工作涉及政治、經濟、社會管理的各個方面,解決農民工醫療保障問題必須加強各有關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和相應政策規定的跟進。同時,醫療衛生和藥品流通體制改革相對滯后,影響了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進程。醫療費用居高不下,農民工參保后自付部分也難以承受,一旦生病,就面臨吃飯還是吃藥的兩難選擇。因此,應促進醫療衛生、藥品流通體制和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同步推進,從源頭上解決農民工“看不起病”的問題。 歡迎訂閱《中國經濟周刊》,國內郵發代號2-977,國外訂閱代號:W5372,訂閱電話010-65363436,更多訂閱信息請登陸:www.ceweekly.cn。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