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外資并購惹來爭議不斷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4日 08:10 中國青年報
王磊 最早提出反思外資、關注中國產業安全與經濟安全問題的國內機構,應該是中華工商聯(亦稱“中國民間商會”)。隸屬該機構的“全國并購公會”,早在兩年前就提出,要注意企業并購過程中出現的“國退洋進”現象。 當時,出于對國有資產流失的擔心,在國企改制中,MBO(產權改制中管理層控股)被叫停,國有企業民營化一時間成為“禁區”。內資進不來,引進外資似乎就是水到渠成。許多地方的優質企業,就是在引進“戰略投資者”的招牌下全方位向“外資”拋出橄欖枝的。 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認為,許多本土企業面對外資時,總是做出“望眼欲穿、嗷嗷待哺”的樣子,因為想獲得資金和技術,就“有奶便是娘”,簽署協議時忽視風險,不注重自我保護,最終發現吃虧了,就開始鬧情緒,而忽視誠信原則。在他看來,娃哈哈與達能之間的爭執更像一起“失敗的婚姻”,雙方只能“共苦”,卻不能“同甘”。 有人可能會說,娃哈哈年銷售幾百億元,不論怎么說是個飲料企業,它的控股權和品牌轉讓給外資,和國家經濟安全有關系嗎?單個企業的歸屬權也許不重要,但它的示范效應卻影響巨大。當下已經稍微做大的幾十家本土優質企業,都面臨著資金、技術、全球市場等“成長的煩惱”,如果這個門檻邁不過去,困局無法擺脫,轉而都被跨國企業控股或收購了,這樣的損失將是無法彌補的。 考慮到能擴大地方的知名度、快速回收現金增加財政收入、提升政績等,地方政府的引資沖動似乎可以理解。但是,如果站在國家宏觀產業布局和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層面,就會發現這種“短期收益”是多么不值錢。 國家間的經濟競爭,最終體現在企業間競爭;企業間的競爭,小則體現在市場占有率、技術先進程度等微觀指標,大則表現在企業間相互并購的“你死我活”的爭奪。 因此,與跨國企業近距離的肉搏之后,我們看到,本土企業丟掉市場,喪失品牌,最終一股腦兒把自己的控股權賣掉,這絕不是單純的市場問題,這是一個國家在經濟競爭的本質層面,被擊敗了。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工商聯并購公會再次提交了《關于建立國家經濟安全體系的建議》的提案。工商聯是代表本土企業家的組織,這足以顯現出,在經濟競爭最前沿陣地上,本土企業家感受到的巨大競爭壓力以及他們的恐懼。 多年來研究經濟安全問題的并購公會秘書長王巍,是一位冷靜的學者。他曾對記者表示,關注國家經濟安全還有更深的層面:那些關系到國家經濟命脈的大型企業,現在紛紛開始到海外上市、投資和并購,所聘請的投行、券商、財務顧問、律師、會計等金融中介機構,都有外資或跨國財團背景。這些大型金融中介機構,恰好與中國企業的競爭對手、那些跨國公司,有著悠久和密切的聯系,這中間的巨大風險才關系到國家經濟的整體戰略。 他的話令人警醒:“高盛幫你承銷了證券,摩根和美林把你整上市了,你就認為這些財務公司成你哥兒們了?!” 這可能是工商聯反復提議,中國要組建自己的“經濟安全事務處理機構和預警機制”的根本動議。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弱者要變成強者,經濟要崛起,絕不是一個想當然的過程。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