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是消費加快還是物價加速上揚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4日 02:38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特約撰稿 萬曉西 國家統計局發言人4月19日稱“2007年一季度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同比加快2.1個百分點”,表明消費出現了較快增長,投資消費結構得到改善。但是由于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名義價格(現價)統計,所謂加快2.1個百分點是采用的名義增長率直接相減(14.9%-12.8%)。統計理論指出名義增長率直接比較是不科學不嚴謹的。2007年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和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分別為14.9%、2.1%, 消費實際增長率為12.5%((1+14.9%)/(1+2.1%)-1);同理,2006年分別為12.8%、0.5%,則消費實際增長率為12.2%;則按官方的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口徑調整后同比加快僅為0.3個百分點。 如果統計誤差為1個百分點,那么是不能根據0.3個百分點確認消費增長加快。更為重要的是,眾所周知我國價格指數存在較為嚴重的低估問題,筆者曾粗略估算1978年-2005年的27年間中國城市狹義CPI年均低估4.4個百分點左右,城市廣義年均低估9.4個百分點左右。價格指數低估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在價格上漲時低估漲幅,在價格下降時也低估降幅。比如四川某市城調隊2006年工作計劃透露,統計局內部規定對當月價格漲跌幅度超過10%、重要商品漲跌幅度超過5%的品種必須單獨列表說明原因,但是最終卻落實到具體采集價格的任務十分繁重的最基層統計人員。 進一步分析,按照統計局數據“2007 年一季度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吃商品類零售額(名義)同比分別增長22.4%,而2006年為11.7%”,食品類CPI指數2007年、2006年一季度分別為7.7%、1.9%,也就是說按統計局口徑實際增長率約為13.6%和9.6%。但是理論上應該假定吃商品類零售額的實際增長率是基本穩定向下的(恩格爾系數降低),過去歷史數據也表明這一理論是成立的,如2002-2006年一季度分別為18.3%、18.9%、10.3%、10.1%、9.6%。從2004年以來每年平均以0.3個百分點的速度降低,可以保守假設2007年吃商品類零售額實際增長率年為9.6%,那么反推2007年一季度食品類CPI應為11.7 %,比統計局公布數字高4個百分點。而2006年統計局官員透露現行CPI中食品占33.2%,我們按權重30%計算,則會導致整個CPI上升1. 2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僅考慮食品低估因素,2007年一季度CPI應為3.9%,而不是2.7%。假定商品零售價格指數食品占的權重為35%,則食品低估因素將導致一季度商品零售價格上升1.4個百分點,為3.5%。 按照商品零售價格指數3.5%計算,那么2007年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增長幅度為11%,同比增幅減慢1.2個百分點。經過價格指數調整后,我們發現消費增長不是加快而是減慢,與統計局結論截然相反。環顧四周,由于糧油價格上漲,近來充斥媒體的是“拉面少了、油條苗條、饅頭變小”。當然我們還應該注意到,今年來股市的火爆行情導致大中城市餐飲業的同樣火爆,同樣 因此,一個基本判斷是2007年一季度物價已經開始超出我們想象加速上揚,消費增長開始減速,而不是所謂消費加快。投資消費結構的改善任重道遠,與發達國家看齊的房價不僅事關利益格局分配,可能已成為當前一個迫在眉睫、事關全局的經濟問題,有效降低房價還是抑制房價過快上漲成為中央政府的兩難選擇。3.9%的CPI和2.7%的CPI對于宏觀經濟形勢的判斷將顯然是大不相同。 貨幣化的市場經濟下,貨幣的價格———利率是所有商品價格的基礎,錯誤的利率水平將扭曲所有商品價格,從而扭曲整個經濟運行。由于CPI是利率主要決定因素,因此主要是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影響利率水平的決定。 值得高興的是2007年初新華社報道,“國家統計局今年將進一步完善居民消費、工業品、 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吃商品類零售額 (2002年-2007年一季度) 時間名義增長率 食品CPI 實際增長率 200217.60%-0.60%18.31% 200321.90%2.50% 18.93% 200418.10%7.10% 10.27% 200516.80%6.10% 10.08% 200611.70%1.90% 9.62% 200722.40%7.70% 13.65% 注:實際增長率=(1+名義增長率)/(1+通脹率)-1;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