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減稅周期兩大訴求 維護社會公平提升企業競爭力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0日 03:01 第一財經日報
遠山 我國實行的“生產型”的增值稅在新的形勢下,弊病越來越明顯:第一,影響技術進步和經濟結構的調整;第二,影響我國的產品出口;第三,影響我國產品在國內市場的競爭力 4月13日,國家稅務總局舉行一季度稅收新聞發布會,國稅總局新聞發言人李林軍在回答《第一財經日報》提問時表示,為了配合國家中部崛起的戰略,繼2004年7月在東北地區之后,將于今年內在中部六省部分老工業城市實行增值稅轉型試點,增加固定資產抵扣范圍,目前正在和財政部加緊制定具體的執行辦法。 增值稅是我國最重要的稅種之一,增值稅和營業稅一起構成了我國的流轉稅,兩者占據了我國稅收總額的66%以上。在13日發布的2007年一季度全國稅收收入中,一季度工業增值稅完成3102億元,進出口環節的增值稅1419億元,加起來占總收入的比例40%。 此次中部地區實行增值稅轉型試點將減少企業的稅收負擔,有消息稱,僅在江西南昌、九江、景德鎮和萍鄉四個市進行增值稅轉型試點就將減少稅收5億到6億元。 這只是新一輪稅制改革啟動、中國進入減稅周期后的最新進展。在此之前,從東北地區的增值稅轉型試點到消費稅改革;從消費稅調整到個人所得稅提高起征點;從兩稅合并到慈善捐贈抵扣標準提高,中國進入了一輪以降低稅率為主要特征的減稅周期。 1 稅制改革棋至中盤 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安體富撰文認為: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快發展,各國紛紛推出了減稅計劃和方案,調低稅負,形成了新一輪世界性的減稅趨勢和潮流。 目前這一減稅浪潮,勢不可擋。之所以出現這種形勢,其原因主要有:第一,應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國際競爭的加劇,通過減稅提高本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第二,當前出現了世界性的經濟增速減緩和滑坡,從而把減稅作為刺激需求和擴大投資的重要手段。第三,稅收理論在更新。在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新形勢下,主張減少政府和稅收對經濟的干預、實行稅收中性原則的呼聲和理論在增強。 經過數年的對數個稅種的調整,中國的減稅也棋至中盤。 1999年11月,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要求,需要改革完善中國現行稅制。經歷多次討論之后,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確定了此輪稅改的原則:簡稅制、寬稅基、低稅率、嚴征管。 在此后四年多的時間中,中國的稅率在稅改過程經歷了一輪漸進式的下調過程。 “雖然資源稅等稅種稅率將提高,但是都是一些小稅種;而降低稅率的稅種比如所得稅和增值稅是我國稅收的主體稅種,因此總的來說,有增有減,以減為主。”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岳樹民對仍在進行之中的此輪稅制改革如此評價。 取消農業稅、個人所得稅提高起征點、兩稅合并以及增值稅轉型是此輪減稅周期的主要減稅稅種。 在2005年年末的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上,通過了《關于廢止農業稅條例的決議》,該決議從2006年1月1日起實施。財政部長金人慶在當時的一次講話中表示,全面取消農業稅后,與農村稅費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農民每年減負總額將超過1000億元,人均減負120元左右。 幾乎是與此同時,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的調整也同步完成,在當年的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中,修改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被高票通過。從2006年起,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從此前的800元提高到1600元,減少財政收入約280億元。 2007年全國“兩會”的最后一天,企業所得稅的改革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2007年3月16日,新的企業所得稅法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獲得高票通過,以2005年財政數據測算,兩稅合并后,企業所得稅將減少稅收收入總量的3.15%左右,也就是近1000億元。 作為我國第一大稅種和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增值稅轉型的改革一直相當謹慎。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才明確提出了被外界稱作是“打了折扣”的“增值稅由生產型改為消費型,將設備投資納入增值稅抵扣范圍”的改革目標。 增值稅是對生產過程中增值部分征收的稅收,為了便于計算,采取的是銷項稅額減去進項稅額的計算方法計算應納稅額。按照我國稅法的規定,工業企業進行的包括設備廠房在內的固定資產投資不得作為進項稅額進行抵扣。 作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一部分,2004年7月1日,增值稅轉型試點率先在東北地區的八個行業實行。2007年4月13日,國家稅務總局新聞發言人李林軍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到2006年上半年,共發生固定資產進項抵扣稅額93.46億元。 在此次在中部地區推行增值稅轉型試點之前,“不再繼續試點,而是在全國普遍推行增值稅”的呼聲日隆。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副所長高培勇曾撰文呼吁,加快增值稅轉型改革由試點向全國推廣的進程。 “這一輪減稅周期尚未結束,最大的變數在于增值稅轉型改革。”一名專家對記者表示。 在東北地區實行增值稅試點之前,按照國家稅務總局的要求,各地對增值稅擴大抵扣范圍帶來的財政減收進行了測算,全國財政將減收1500億元,東北試點減收150億元。 “在未來的五到十年之內,中國的稅率水平都不太可能會上調,至少保持穩定。”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岳樹民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2 稅率下降和稅收增加 與不斷下降的稅率相比,中國的稅收總收入水平卻在加速增長,不斷刷新紀錄。 中國的稅收總收入占中國財政收入的比重超過95%,而財政收入近幾年幾乎每年上一個萬億臺階,2004年中國的財政總收入為2.6萬億元,2005年突破3萬億元,為3.1萬億元;2006年接近4萬億元,為39343億元。 在4月13日剛剛發布的2007年一季度稅收收入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稅收收入累計完成1128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收2296億元,增長25.5%,總額和增速均創下近年紀錄。有專家表示,今年全年財政收入應該能夠突破4.5萬億元。 一季度,全國稅收收入加上其他收費,2007年一個季度的財政收入就有望達到3年前2004年全年財政收入的一半。 在今年早些時候舉行的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記者招待會上,財政部部長金人慶表示,財政收入增長的原因有兩種:一種是提高稅收的稅率,擴大稅收的稅基,再增加新的稅種,通過增稅來增加收入; 另外一種是不采取提高稅率增加稅種的政策,而是通過經濟的發展,搞大經濟規模、提高經濟效益,在這個基礎上加強征管,從而使財政收入有更多的增加。中國十多年來的財政收入增長,屬于第二種情況。 稅收收入增速遠高于GDP增速也是廣受關注的焦點。從2004年開始,全國稅收增速維持在20%以上的水平,高出國內10%左右的GDP增速10~15個百分點。 國家稅務總局局長謝旭人在1月24日舉行的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造成稅收增速和GDP增速不同步的原因主要是結構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由于GDP和稅收的計算方式不同,前者是按照可比價計算的,也就是“數年前的價格”計算產出水平,而稅收是按照現價計算的。根據估算,如果按照現價計算,2006年中國的GDP增速為12.6%,兩者的差距因此縮小了2.1個百分點。 更重要的是兩者的結構不同,比如進出口,按照GDP的計算方式,進口在GDP里面是做減法,而在稅收中,無論進口還是出口都要增收增值稅,做的是加法。 此外,產業結構也造成了GDP和稅收的差異,占稅收總收入大頭的增值稅的稅基主要是工業增值額和商業增值額,而這兩項去年的增速都保持在20%左右,因此增值稅增速也達到了這個速度。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岳樹民認為,在幾個稅種的稅率下降的情況下,中國的稅收收入大幅增加最根本的原因是加強征管的效應顯現出來,征管率大幅提高。 岳樹民說:“1994年稅制改革設置的稅率較高是和當時的征管率水平不高聯系在一起的,但是隨著技術手段和加強征管,征管率這幾年有了大幅提高。” 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許善達在一次論壇上透露,據測算,英國增值稅征收率達到85%,美國的所得稅征收率達到83%,由于金稅工程的實施,而中國增值稅的征收率達到了70%,相對來說,這已經不低了,因為墨西哥、秘魯等發展中國家的征收率是50%。 據有關專家的估算,征管率每提升10個百分點,將征收成本率降低1個百分點,就能增加稅收收入3300億元。 岳樹民對征管率提高有兩個形象的比喻:其一征收力度的加強、原來一個人100元需要繳稅80元,但是只能征收上來30元;而現在降低稅率,只要繳稅60元,但是能征收上來50元。 還有就是這是征收面的擴大。“原來100人繳稅,每個人繳10元;現在稅率下降,每人繳5元,但是能夠征收到1000人,這樣稅收總收入還是上升了。” 3 減稅周期的兩大訴求 維護社會公平,促進企業創新和提升企業的整體競爭力是這個減稅周期的兩大訴求。 “我們稅制的休整是累進的還是累退的,即有利高收入群體還是低收入群體?我們的稅制在整體上是促進還是抑制中國企業的整體競爭力的提升?這是我們真正要關注的兩個大問題。”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所所長王雍君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王雍君認為,第一個問題事關和諧社會建設,第二個問題事關中國經濟的成長和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這兩個問題被認為正是此輪減稅周期所面臨的問題。 在個稅起征點調整之前,對于個稅不公的呼聲由來已久。中國的個人所得稅1994年開征,稅收額從1994年的47億元增加到2094億元,是12年間增長最快的稅種。 但是根據《中國稅務》雜志社社長張木生的計算,個人所得稅的80%以上來自于工薪所得,工薪階層成為了納稅的主力軍;而占人口比例只有8.7%,個人儲蓄占總儲蓄60%以上的富裕階層,交納的個稅只占個稅總收入的10%。 在剛剛結束的個人所得稅申報的工作中,國家稅務總局的有關官員也表示,此次年收入12萬以上個稅申報者主要是工薪階層,原因是工薪階層的所得信息比較容易監控,收入主要來源不是工薪的高收入者收入不易監控。 繼提高個稅起征點減少低收入者的負擔后,國稅總局一位官員在3月中旬一次內部講座中透露,年內將啟動個稅稅制改革,由現行的分類稅制向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稅制改革。 這名官員透露,“改革的方向是將家庭生活中收入比較穩定的項目作為綜合的項目,生計贍養費用將作為扣除額的考慮因素”。此外還將減少個稅層次,降低邊際稅率,最終使得高收入者多繳稅,低收入者少繳稅。 在企業方面,學者們普遍認為,企業負擔過重,不利于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企業增值稅方面,雖然名義稅率中國為17%,與歐洲的水平差不多,但是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不能抵扣,折算成可比口徑即消費性增值稅稅率高達23%。在企業所得稅改革之前,內資企業平均稅負為25%,而外資企業的平均稅負只有15%。 中國稅務協會副會長安體富表示,我國實行的“生產型”的增值稅在新的形勢下,弊病越來越明顯:第一,影響技術進步和經濟結構的調整;第二,影響我國的產品出口;第三,影響我國產品在國內市場的競爭力。 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許善達在2006年中國經濟50人論壇上表示,要想保持經濟長期增長,目前的稅制是不行的,因為它不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許善達說,經過10年的發展,現在企業競爭能力的問題應該提出來了。 許善達在那次論壇上引用了美國前總統里根1986年在美國推行減稅政策時講的兩句話:一是美國通過改革保持美國的創新精神;二是提高美國企業的競爭力。 “這兩句話至今令人深省。”許善達說,美國當時稅制改革設計的原則值得中國借鑒。我們應該從“保持原稅負”的原則走出來,做些調整,要鼓勵創新,要提高企業競爭能力。 但是矛盾在于,政府對稅收收入的需求只有增加,沒有減少。比如2003年全國的稅收收入是20000億元,假如2004年減到18000億元,可就行不通了。因為政府不能承擔改革以后減少收入的結局。 中國和美國不同,美國里根政府1986年減稅以后,政府出現了上萬億美元的財政赤字,而之后的克林頓政府執政期間財政甚至出現了“黑字”。 許善達說,中國做不到這一點。我國財政收入不要說減少,就是增長速度慢都不行,在此背景下,未來5到10年內要完成稅制的轉換,促進企業創新,提高企業競爭力,將是非常艱難的,兩個方面的問題都需要解決。 許善達表示,要用5到10年的時間解決稅收流失的問題,然后用從解決稅收流失中獲得的財政資源來解決法定稅負偏高的問題,鼓勵企業創新,加強競爭力。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