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歐經貿關系:摩擦不是主流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2日 11:30 亞太經濟時報
本報記者 黃彩燕 自1975年5月6日建立正式關系以來,經過雙方3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國與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聯盟前身)的關系目前已取得巨大進展,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合作局面。 2007年4月10-13日“亞歐對話:區域一體化建設的歷史經驗——紀念《羅馬條約》簽訂5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華南師范大學舉行。歐盟駐華大使賽日•安博(Serge Abou)在4月10日作了題為“歐盟現狀與中歐關系”的專場報告,為研討會拉開了序幕。 歐盟取得成功的“秘訣” 1957年3月25日,六個歐洲煤鋼共同體國家在意大利羅馬簽訂了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這兩個條約統稱《羅馬條約》,這一條約就是歐盟的“出生證”。現在的歐盟擁有27個成員國。 作為歐盟在華的最高級別官員,賽日•安博大使總結了歐盟取得成功的“秘訣”:共同的價值觀;以貿易作為啟動的發動機;開放性。“歐盟很多的措施和立法都是圍繞‘便利貿易’來進行的,貿易是創造文明和繁榮的來源,也是歐盟前進的發動機”,安博說。 安博認為和中國的關系是開放性“最好的例子”。他引用了兩個數字來證明中歐關系的緊密性:現在歐洲有10萬中國留學生和150萬中國旅游者。他說:“我們的關系確實是很成功的,前景也非常好。” 中歐經濟互補性強 安博認為,中歐的戰略伙伴關系首先是建立在“相互補充、需求”的基礎上的。中國和歐盟經濟互補性強,合作潛力巨大。他提到,貿易、投資和科技是歐盟發展的三大引擎。而商品出口和吸收外資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大推動力。從這一意義上說,中歐的經濟互補性是很強的。 歐盟是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也是中國最大的投資商,而中國是歐盟第一大供應商和第二大貿易伙伴。在科技和研究方面,歐盟也是中國的最大合作伙伴。歐盟與中國進行了很多科技合作,比如伽利略計劃、核能計劃以及其他的電子技術項目等。安博還表示歐盟會堅持和中國開展伽利略計劃項目的合作,盡管會碰到很多市場、技術等問題,還要面對強大的競爭對手。 合作和雙贏是主流 安博表示,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發展模式,這是主權范圍內的事,歐盟尊重中國選擇的發展模式。中歐在很多國際事務上都有相近的觀點,比如在聯合國問題上、在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上、以及在很多國際會議上的表態等。 安博說,中歐伙伴關系現在已經發展得“更為成熟”。中國和歐盟都很強大,對很多世界事務,不可能視而不見。因此,歐盟認為,雙方應考慮進一步攜手合作,參與更多的國際事務并承擔對世界共同的責任,比如在能源、環境、反恐等領域。 安博提到,“總的來說,對中歐關系的發展是持樂觀態度的”。中國和歐盟分別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集團,“像兩頭大象碰到一起,波動總是有的,小的磨擦在所難免,例如貿易摩擦、知識產權問題等”但“并不是主流”,大的方向是“合作和雙贏”。發展和深化中歐關系,不僅符合雙方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發展與穩定。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