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金融時報:關注貨幣政策與金融宏觀調控新變數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9日 10:30 金時網·金融時報
FN記者 卓尚進 4月5日,央行決定從2007年4月16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這是央行今年繼1月15日、2月25日以來第三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也是自2006年7月5日以來第六次調高存款準備金率。從央行近一個時期的一系列調控“動作”來分析,不僅表明央行為加強銀行體系流動性管理而加大了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的頻率,給予市場更明確的貨幣信貸政策趨于緊縮的信號,而且可能預示著今后一個時期貨幣政策與金融宏觀調控機制將出現新的變數。 中國銀行體系流動性過剩,其實在兩三年前就已出現了,而以2006年貿易順差的加大和國家外匯儲備的超常規增長而大大強化。今年在經濟出現局部地區和部分行業過熱、通脹上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央行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治理銀行體系流動性過剩問題,已顯示出央行駕馭貨幣手段的熟練、果斷和靈活應變,相信對市場和經濟的調控效應在不斷加大。 但是,銀行體系流動性過剩和資產(股票和地產)價格上漲的突出矛盾仍然在累積,經濟不平衡運行和結構不合理未出現明顯好轉的“拐點”。對此,央行的貨幣政策舉措和金融宏觀調控機制應當總結經驗教訓和不斷完善創新。事實上,央行和其他金融管理部門早已認識到這一點,而且正在醞釀著當量不等的“動作”。 據國外權威媒體的報道,4月3日我國央行一位副行長在向東盟各國財長和央行官員發表講話中表示:“我想升息可能是政策考慮范圍內的選擇之一,因為升息意味著令過熱的股市和房屋市場降溫”,“而這可能有助于減少資本流入,這勝過僅僅將利率維持在較低水準的舉措”。對此,天相投資顧問公司的首席分析師石磊分析說,一直以來為打擊海外資本投機人民幣升值而保持中美利差是約束央行加息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這一觀點代表著一種新的思路,就是通過加息調控資產價格、有助于減少資本流入。過去的思路是假設投機人民幣的資金主要在銀行活期存款賬目上,而現在的思路認為這些資金進入了股市和房地產市場。 也許正是這一“新思路”的確立,央行在3月18日上調了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0.27個百分點。此舉出臺不到一個月,其對市場的效應應有一個時滯。通過一段時間的檢驗,如果出現符合央行和市場認同的積極效應,央行或許今后會適時再次或多次小幅提高基準利率。事實上,央行的貨幣政策和調控措施已將本外幣政策的協調加以充分考慮,如在4月2日召開的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07年第一季度例會就明確地提出:“加強本外幣政策的協調和銀行體系流動性管理”。這無疑將進一步提高貨幣政策的預見性、科學性和有效性,對市場和經濟產生更好更快的調控效應。 目前有機構預測,3月份CPI的當月漲幅將達到3%左右,因此未來緊縮政策的預期還是較強,結合對調控流動性的新思路,加息的可能性將增加。另外,3月18日升息當天的情況表明,加息本身并不一定馬上引發資產價格調整,但是由于目前流動性過剩是宏觀經濟中最大矛盾,因此按照這個邏輯,隨著調控流動性的力度增加,政府對資產價格的關注也要增加,調控資產價格的手段也會多元化。這一點可能是市場主體和各種投資者所需要警惕的。 自去年7月5日以來,央行出臺包括加息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等在內的多種調控措施,在一些人士看來好像對市場產生的影響并不大,如從股票和房地產價格持續上漲現象似乎得到印證。其實,如果不是央行出臺這些調控措施,資產價格可能暴漲得更高,經濟將更加過熱,結構更加不合理。世界上事情都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央行加強流動性管理的這些措施及今后還將推出的新措施,終將會引起“質變”,市場和投資者對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 來自各方面的信息和跡象表明,為加強銀行體系流動性管理,有關部門正在改善和創新金融機制。對此,石磊分析說:“抑制流動性的新變數還包括進一步降低出口退稅,考慮到國內降低能耗的硬性指標約束和保持貿易平衡的需要,高耗能產業有可能被征收出口稅。”“外匯投資公司成立后發行債券規模以及央票發行的規模也存在變數。如果貿易順差得到控制而國內流動性被大量回收,那么流動性從增量上可能會減少。”更有市場人士推測,如果按業內所流傳的國家外匯投資公司資產規模2000億美元計算,外匯投資公司就需要發行人民幣債券15000億元,這個數字相當于央行10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所回籠的資金。這樣無疑將大大收縮市場的流動性。如果國家采用這種方式,外匯投資公司很可能成為未來收縮社會流動性的一個重要和有效的途徑。 在這一輪經濟周期運行中,流動性過剩還在蔓延,國家宏觀調控不能懈怠。從央行到其他宏觀部門,從市場到各方投資者,都要密切關注貨幣緊縮政策和國家宏觀調控措施對市場和經濟所產生的從量變到質變的影響過程,一方面是從數量上的影響,流動性被逐步回收;另一方面是緊縮思路上的變數,流動性問題不解決,意味著經濟中的不平衡問題也難以有效解決,政府需要有新的思路。當市場和投資者對于舊的調控工具麻木的時候,也許新的調控思路和機制創新就將引發“質變”。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