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網北京4月8日訊 國務院近日下發的《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建立公開、平等、規范的服務業準入制度。鼓勵社會資金投入服務業,大力發展非公有制服務企業,提高非公有制經濟在服務業中的比重。凡是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入的服務領域,都要向社會資本開放;凡是向外資開放的領域,都要向內資開放。
此意見的出臺對服務業意味著什么?向社會資本開放后,中國的服務業又會呈現出什么格局?將受沖擊的行業和部門又該怎樣應對?對此,人民網獨家專訪了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祁述裕。
問:最近,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務院為什么要專門就服務業制定一個指導意見?
祁述裕:服務業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第三產業,包括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科教文衛等社會事業以及政府公共服務等眾多行業和領域。經濟結構、產業結構不協調,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其中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是服務業發展滯后。2005我國年服務業占GDP比重僅為40.2%,世界服務業產值占GDP比重平均水平為67%,中低收入國家服務業占GDP比重的平均水平為43%,服務業的差距由此可見一斑。
近些年,我國政府一直十分重視發展服務業。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計劃中指出:要制定和完善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大力發展金融、保險、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積極發展文化、旅游、社區服務等需求潛力打的產業,運用現代經營方式和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提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去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調整優化產業結構,重點是加快發展服務業和優化工業結構。大力發展服務業,改變經濟增長過度依靠工業拉動的格局,既能大量增加就業崗位,還能顯著提高經濟效率和社會效益。今年3月份,溫家寶總理在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著力優化產業結構。重點是大力發展服務業,提升工業層次和水平,繼續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由此可見,重視發展服務業,是一以貫之的。在此背景下,出臺《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反映了政府對發展服務業的思考更加成熟和系統化了。
問:《若干意見》特別談到要大力發展文化類的服務業。與您所說的科教文衛等社會事業是服務業很重要的領域完全一致。能不能具體說說文化類服務業為什么很重要?
祁述裕:理解文化類的服務業的重要性,需要加深對資源、消費、創新、城市和國家競爭力等幾個重要概念的的認識。一是資源問題。
資源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要素。資源包括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有形資源主要指礦產、耕地、淡水等物質資源,無形資源主要指文化、技術、資本等。我國有形資源相對短缺。人口數量多、人均資源少、環境壓力大,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一些主要物質資源的人均占有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例如,我國人均耕地僅0、1公頃,只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2%;人均淡水資源量僅2257立方米,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2%;人均森林面積僅0、12公頃,為世界人均水平的20%;大多數礦產資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消耗大量物質資源來實現的。以2005年計,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約占世界總量的4、1%,而原油、原煤、鐵礦石、鋼材、氧化鋁、水泥的消費量卻分別為世界消費總量的7、4%、31%、30%、27%、25%和40%。目前,我國50%以上的鐵礦石、60%以上的氧化鋁、40%的原油要依靠進口。在我國推進工業化過程中,能源消費強度大大高于發達國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約為美國的3倍,日本的7、2倍。按現行匯率計算,我國目前單位資源的產出水平相當于美國的1/10、日本的1/20、德國的1/6。 多年來,由于我國經濟發展過多依靠擴大投資規模和增加物質投入,資源消耗過大,環境污染加劇,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經到了無法為繼的程度。走新興工業化道路,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發展,逐步建立節約型、環保型產業結構,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
解決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之間日益突出的矛盾,一方面要提高對物質資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視發掘無形資源特別是文化資源。文化資源包括人類社會特別是本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土壤和精神動力。文化產業就是以文化資源為基本內容,以現代科技為主要手段,以資本為支撐,通過對知識、信息和意象進行加工和創造,把文化資源轉化為具有交換價值的精神消費產品的產業。發展文化產業是解決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之間日益突出矛盾的有效途徑之一。這是因為隨著人類社會向知識經濟時代邁進,有形資源的價值逐步在降低,無形資源的價值則日益突出。同時,物質資源一般具有不可再生性,而文化資源具有可以重復利用、多次加工、不斷創造的特點。我國有形資源相對短缺,但無形資源特別是文化資源極為豐富。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傳統,多樣化的民族文化形態,豐富復雜的現代生活和表現形態。這些都是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也為發展文化產業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二是消費問題。
消費包括兩者形式的消費:一種是有形消費,一種是無形消費。有形消費主要指滿足人們物質需求的消費,無形消費主要指滿足精神需求的消費,包括教育、娛樂、旅游、體育消費等。消費、投資、出口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要保持國民經濟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就是要做到消費、投資、出口相協調。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些年,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居民消費不足的問題十分突出。2006年投資和消費比例失衡態勢繼續擴大。據統計,我國最終消費占GDP的比重已從上世紀80年代超過62%,下降到2005年的52.1%,2006年前三季度,最終消費占GDP的比重僅為51.1%。居民消費率也從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降為歷史最低水平,擴大國內消費需求的任務十分緊迫。
擴大國內消費需求一是要解決好就業、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等一些基本的民生問題;二是要努力拓展消費領域,擴大消費需求。不僅要努力增加居民的有形消費,還要努力創造條件,擴大居民的無形消費,滿足居民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其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根據國際經驗,一般來說,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內,人們主要關心的是基本的物質需求的滿足。人均GDP在1000美元――3000美元之間,人們消費需求進入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并重的時期。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以后,物質需求增長逐步趨緩,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長加快。人均5000美元――10000美元以后,精神需求開始占據主導地位。2000年,我國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2005年,我國人均GDP已經達到1700美元。如果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我國人均收入實際還要高出許多,一些東部地區和大中型城市更是如此。總體來說,我國居民進入了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并重的歷史時期,精神文化消費需求呈現出明顯的增長勢頭。
我國居民消費結構的轉型和升級,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改革開放以來,廣播電視、電影、報刊業、圖書出版業等一些主體的文化行業,始終保持著穩定的增長勢頭和巨大影響力。動漫、網絡游戲、短信、移動電視、網絡電視等一些高新科技和文化相融合的新興文化產業迅速崛起,已經或正在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隨著現代化進程加速俱來的回歸傳統的思潮,也使民族文學藝術、傳統習俗、傳統工藝、乃至地方風土人情等煥發出巨大的生機和活力,成為重要的消費時尚。人們精神消費需求的不斷提升,也對物質產品消費提出了審美要求,要求在物質產品中注入更多的文化內容,要求增加物質產品的文化附加值。其結果是新的文化行業的不斷涌現,傳統制造業被賦予新的內涵和外形,文化領域就業人數的迅速增加。還要看到,物質消費總是有一定的限度,而精神消費具有無限可能性。這就使得文化生產能夠調動人本身潛在的精神消費欲望,通過主動提供供給來創造需求。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文化生產即使消費創造需求,也是供給創造需求。這也是文化產業具有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更有活力的原因之所在。
我國居民消費結構的轉型和升級,從根本上決定了文化產業的路徑選擇和發展趨向。這意味著文化生產要按照公眾的精神消費需求去設計生產流程,創造文化產品,提供公眾滿意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文化管理體制也必須根據公眾精神文化需求的趨向和文化生產的需要,改革管理方式,調整決策程序。
三、創新問題。
創新包括兩種創新,一種是科技創新,一種是意象創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不僅要推動科技創新,而且要推動意象創新。科技創新核心是技術創新,意象創新核心是創意和設計,意象創新既包括精神產品的創新,也包括為各類工業產品增加文化附加值。在現代經濟生活中,文化因素越來越深刻影響著各種消費品的生產。對幾乎所有產業都不可或缺,對提升各類產品品質往往具有關鍵性的作用。正如微軟的總裁蓋茨認為,好的創意才是價值之源。在知識經濟時代,意象創新通常是以知識產權的形式表現出來。知識產權擁有量,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因此,意象創新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韓國政府提出:“以信息和知識經濟為核心的21世紀,其競爭力的源泉為感性文化的設計。”一些對未來發展趨勢敏感的國家,都對意象創新高度重視。撒切爾夫人擔任首相時有一句名言:“可以沒有政府,但不能沒有工業設計”。從這個意義上說,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不僅僅指科技自主創新,也包括意象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不僅需要有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而且需要旺盛的意象創新能力。要以繁榮文學藝術為基礎,大力加強現代意象的研發,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提高文化生產力,使文化生產真正成為知識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是城市功能。
現代城市應該具有兩種功能。一個是生產功能,一個是服務功能。由于歷史原因,加上我們對城市功能理解上的欠缺,建國以來很長時間里,城市的功能通常被定性為工業聚集地。城市建設往往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經濟建設。同樣,人們通常認為,城市發展是經濟因素作用的直接結果,經濟發展是城市發展的唯一動力。城市發展注重其生產性功能,忽視城市的其他功能,導致城市結構的失衡,我國城市服務業發展普遍滯后。目前,城市人舒適感、幸福感缺失等諸多“城市病”的出現,就是服務功能缺失的具體表現,影響了城市的協調發展。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偏低是我國城市普遍存在的問題。以外貿出口為例,2005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均排世界第3位,并且年年順差。但我國服務貿易卻存在諸多問題,一是占貿易出口總額的比重偏低,我國是9%,世界平均水平為19%;二是我國服務貿易逆差,而且服務貿易優勢部門主要集中在海運、旅游等比較傳統的領域,旅游和運輸服務的出口占中國服務出口一半以上。服務業落后帶來了嚴重的就業問題。其他國家服務業的就業人數一般為第二產業的2-3倍。我國服務業的就業人數僅比第二產業多不到8個百分點。
現代社會,各種資源越來越向城市高度集中,生產、消費、流通三個環節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人們的需求更加多樣化,這些都迫切需要現代城市特別是大中型城市應該是一個大型的綜合體,不僅應承擔生產性功能,而且應承擔更多的服務功能。現代城市既是工業生產聚集地,更應該是信息發布、商業流通、交通物流、金融的樞紐,是思想創造、意象創造的主要發源地,是能夠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娛樂條件的可宜居之地。這就要求我國大中型城市要加速由生產性城市向服務型城市的轉變,大力提高服務業在城市經濟社會結構中的比重。因此,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提出:“大城市要把發展服務業放在優先位置,有條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
發展文化產業是完善城市功能、建設服務型城市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內容。發展文化產業有利于提高城市的創新功能,為城市發展注入活力和創造力;有利于完善休閑娛樂功能,提高城市的可宜居程度;有利于優化城市人文環境,提高市民的素質,提高城市品質;有利于提高城市知名度和影響力,等等。總之,文化產業既是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因為如此,英國城市地理學家、世界級城市規劃大師彼得?霍爾教授在《城市的未來》一書中提出,信息時代,服務業在城市發展中具有越來越具有決定性的價值和作用。他認為尤其要關注4個主要方面的領域:即金融和商務服務,“權力與影響”,創造性產業和文化產業,旅游。五是國家的實力問題。
一個國家的實力分為硬實力與軟實力兩種形態。硬實力主要指自然資源、軍事力量、經濟力量和科技力量;軟實力主要指作用于人的精神層面的思想文化力量。按照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的說法,是指“通過吸引別人,而不是強制對方來達到你想要達到的目的的能力”。近年來,我國政府越來越重視軟實力。胡錦濤總書記在2006年11月召開的全國文代會上指出:“提升國家軟實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現實課題”。
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包括多方面內容,其核心是文化傳統、文化價值觀、文化創造和文化時尚的吸引力和影響力等。經濟全球化不僅帶來全球經濟市場的一體化趨勢,也使文化產品、文化資源、文化消費、文化市場日趨國際化,各國之間文化價值觀、文化時尚、文化趣味的相互融合和碰撞越來越劇烈。一個國家文化發展狀況已經遠遠超出文化自身的意義,對一個國家經濟、政治、科技的發展狀況產生著深刻的影響,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其一,文化傳統、文化價值觀、文化趨向的相似性和認同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國與國之間的經濟關系,影響著國家之間經濟聯系的緊密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國與國之間的政治關系。目前,世界區域間國際組織,大多建立在相似的文化背景基礎上的,而這些國際組織的緊密度、發揮作用的狀況,在很大程度上也與文化認同度有很大的關系。其二,文化與科技越來越緊密的融合。現代信息社會從信息收集和傳輸手段的變革發軔,傳輸手段的變革又引發對傳播內容的需求,帶來傳媒業、娛樂業等文化產業的空前繁榮。在信息時代,信息技術與傳媒業、娛樂業等文化產業互為犄角,互相促進。信息技術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傳媒業、娛樂業的手段和方式的創新,使新的文化行業不斷涌現;而傳媒業、娛樂業等新興文化產業的發展,又刺激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
文化產業既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載體,也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目前,美國控制了全球大約75%的電視節目的生產和制作。許多第三世界國家電視節目60――70%的欄目內容來自于美國。美國公司生產的電影只占全球影片產量的6.7%,卻占據了全球總放映時間的50%以上。全世界的電影票房收入大約每年為150億美元左右,而美國電影的票房收入約占全球市場60%的份額。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出版物市場,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圖書出口國,其銷售額占全球出版市場的1/3。現在,美國的電影、電視、音像、音樂、書籍、體育、娛樂業等在世界各地無處不在,是當今國際思想觀念和文化時尚的領導者,美國綜合國力的強大,最深層的是文化的強大。
在國際軟實力競爭中,超級大國居于主導地位,在占領他國文化市場、牟取高額利潤的同時,也輸出其政治觀念和文化觀念,對他國的文化觀念和文化時尚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而發展中國家則只能處于被動位置,其文化傳統和文化安全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因此,對一個國家來說發展文化產業具有雙重意義:一方面,文化產業競爭力狀況反映了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另一方面,文化產業競爭力也是一種文化影響力,是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內容。
總之,以滿足人的精神需求為主要特征,以知識創造、信息傳播、意象設計、娛樂休閑為主要內容的文化產業對提升國民素質、傳播民族文化精神,刺激消費需求、轉變增長方式和調整產業結構、擴大就業規模、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國家競爭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一個戰略選擇,是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方面。
問:《意見》指出:要“明確教育、文化、廣播電視、社會保障、醫療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的公共服務職能和公益性質,對能夠實行市場經營的服務,要動員社會力量增加市場供給”。這樣做,會不會使公益性很強的行業步醫改的后塵,怎樣避免這種狀況發生?
祁述裕:就文化類服務業提供產品的方式來說,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公益性的文化事業,一類是經
營性的文化產業。公益性的文化事業其主要職責是維護公民的基本文化權利,滿足全體公民基本的公共文化需求。如生存權、就業等一樣,文化權利是公民的基本權利的一部分,政府有責任滿足公民的基本文化權利。這是聯合國憲章所規定的,也是世界各國政府都應該履行的職責。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當然更應該做到這一點。這就是我們說的公共文化服務。比如,現在中央電視臺播放的的許多節目,是不收費的,其制作成本中一部分是由政府埋單,這是因為中央電視臺承擔了一些公共文化服務的功能。近幾年,一些城市取消了公園、博物館等一些公共文化設施的門票,也是從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角度來考慮的。另一類是經營性文化產業。經營性文化產業主要是通過市場機制、遵循價值規律,通過生產公眾喜愛的文化產品,以市場交換的方式來進行。公眾通過購買文化服務,滿足了精神需求;企業通過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獲得了利潤。從理論上來說,經營性文化產業滿足的是公眾較高的文化需求。現在,國內生產的一些電影大片,就屬于此類。
《意見》中指出要明確文化類服務業等社會事業的公共服務職能和公益性質,這非常必要。現在,文化類服務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個很突出的問題是,公益性文化事業與經營性文化產業邊界不清。比如,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還有一些行業報刊如中國氣象報,其承擔的都是公共文化服務職能。既然是承擔公共文化服務職能,其生產成本原則上應該是政府埋單。但實際上,政府并沒有真正做到這一點,或者說做得還很不夠。從道理上說,人民日報應該是免費贈送。還有,現在,我們將人民出版社定為公益性出版社,由人民出版社負責出版重要文件。從道理上說,這類文件也應該是免費贈送,至少定價應該很低。但許多這類出版物,定價并不低,實際成為出版社牟利的手段。這就違背滿足公共文化需要的宗旨。這樣的例子很多。相反,我們對經營性的文化產品又往往過于苛求,希望它承擔某些公益性的功能。比如,一些國內生產的電影大片,受到非議很多。孤立地看,這些非議都很有道理。但如果從這些大片是經營性文化產品,就未免有些苛求了。這些大片的生產過程,是企業家投資獲取利潤的過程。要獲取利潤,就要滿足公眾文化需求。但是,有些非議是要求這些大片制片人、導演承擔歷史責任,要承擔反映現實、要思想深刻等,這就是這些大片難以做到的了。反映現實尺度往往難以把握,而且可能承擔一些風險;思想深刻,可能曲高和寡。對這些大片,只要滿足最低要求――情趣健康就可以了。何況,我國大片才是起步階段,有一個發展過程,對其中的不足,應該持寬容的態度。對經營性文化產品要求過高,不利于文化產業的發展。
公眾對大片過高的期望值,實際上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公共文化服務還不到位。公眾希望我們的影視產品中,有反映現實生活、思想深刻、藝術水平高的佳作。但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投資方、導演卻不愿意投資這樣的影視產品,或無力做到這一點。這就需要政府來扶持生產出這樣的產品。這也是一種公共文化服務。從目前情況來看,政府在這方面的扶持力度在加大,但也還有很大差距。差距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扶持還不夠,二是扶持的方式還有待改進。
您剛才提到公益性很強的行業如何避免出現醫改的情況,就是各方都不滿意的情況,這個問題確實值得重視。這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因為,教育、文化、廣播電視、社會保障、醫療衛生、體育等,這些行業差別都很大,改革的路徑也很不相同,不能照葫蘆畫瓢。我想,要避免出現醫改的情況,一是要在理論和實際兩方面深入地研究,要謹慎行事,不能操之過急。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動力這句話固然是對的,但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一些問題,相當一些也是改革不當造成的。不光是醫改,房改也是這樣。二是,要解決政府越位、缺位、不到位的問題。這句話說了很多年,只要是體制轉軌沒有完成,這個問題就仍然存在。處理好公益性文化事業與經營性文化產業的關系,這個問題尤為重要。
問:請您簡單評價一下目前中國的文化類服務業發展水平,目前中國這類服務業產業存在的問題是什么?《意見》的出臺是否有利于解決這些問題?
我們說發展水平,是一個比較的概念。就滿足人們精神消費的服務業,特別是就文化產業來說,與過去相比,特別是與計劃經濟時期相比,成績當然很大。但是與中國物質產品的生產行業相比,與這些行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相比,中國文化產業還只是處于起步階段。現在,中國制造的物質產品遍布全世界,有178種產品在世界排名第一。但是,我們的精神產品情況就差得很遠。美國的大片、日本的動畫片、韓國的電影和網絡游戲、歐美的書籍,特別是高層次的理論書籍,這些高端文化產品在中國始終具有穩定的消費群體,很有市場號召力。市場號召力是一種很厲害的東西,它看不見,摸不著,但確確實實存在在那里,這就是競爭力,就是影響力。但中國有多少文化產品在國外有過這樣的禮遇呢?中國最有競爭力的文化類服務業是旅游,自然景觀旅游和人文景觀旅游。但這是大自然的造化,是古人創造的。總之,正如我前面所說的,我國的軟實力與硬實力還很不相稱,文化類服務業,特別是文化產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們也沒有必要持悲觀態度。畢竟,我們才剛剛起步。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快30年了。今天物質產品生產所取得的成績,是經過了30年積累起來的,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我們文化產業也只是近幾年才提出來,要有一個發展過程。說到存在的問題,有很多。現在這方面也有很多研究成果。除了人們常說的有觀念問題、文化管理體制問題、市場不健全問題等之外,我覺得有幾個問題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一是文化產業發展的路徑問題,二是如何形成激發公民的文化創新的環境和氛圍問題,三是如何扶持中小文化企業發展問題,四是如何提高政府的執行力和公信力問題。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