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中國的區域貿易安排該怎樣布局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2日 12:53 國際商報
區域貿易安排席卷全球,甚至成為各國貿易戰的一種戰略選擇 沈四寶 武長海 積極參加區域貿易安排,已成為多數WTO成員發展對外經濟和貿易的重要手段,尤其在WTO多邊談判受到挑戰的情況下,區域貿易安排甚至成為一種戰略選擇。日本和中國臺灣地區已成立專門機構,負責區域貿易安排的談判和規劃;美國通過國會授權,專門給予總統發展區域貿易安排的談判權利。自貿區的建立,也是中國在構建國家經濟安全體系方面的一項重大舉措。 一個國家在國際經濟方面的安全支柱一般有六個,即雙邊、區域、多邊、外匯、金融體系、 采取國家(或地區)跟進戰略 一是緊密跟蹤美、日、歐,只要他們與哪些國家和地區簽訂RTA(區域貿易安排),我們就采取同樣策略。 美、日、歐既是我國前三大貿易伙伴,也是世界前三大經濟體,在世界經濟中地位舉足輕重。我國作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對美、日、歐的經濟和貿易影響也很大。美國一直關注我國的FTA(自由貿易區)發展,我國發展到哪美國就發展到哪。2001年中國和東盟協商在未來10年內,建立中國—東盟自貿區,2002年剛獲貿易促進授權的布什總統,就提出東盟談判計劃,要求美國政府盡快在5年內,與東盟10國建立美國一東盟自貿區。 與中國戰略不同的是,美國首先與東盟第一經濟強國新加坡簽訂了RTA,并積極推進柬埔寨和越南的入世進程,同時與馬來西亞等國簽訂投資框架,以解決雙邊貿易中存在的問題,與已有投資協議的泰國進行FTA談判,試圖為其他東盟國家建立先行模式。同樣,2003年9月,上合組織會議上,中國與中亞5國簽署加強經濟合作條約,2004年6月美國貿易代表就與5個中亞國家,分別簽署貿易與投資框架協議,為未來的FTA談判做準備。 中美在南部非洲、拉美及中東建設進程中,同樣顯示了競爭大于合作的現實。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中國與美、日、歐的區域競爭加劇,而通過RTA跟進戰略,能保持我國在這些地區的 二是密切注意印度和巴西等發展中大國的RTA動向,這些國家發展很快,與發達國家實施RTA,會影響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因其與發達國家產業優勢互補,通過區域經濟一體化,可能排擠我國在這些國家的貿易份額。 三是跟進我國臺灣地區的RTA發展動向。 臺灣地區已成立專門機構,負責推動簽署RTA。如“經濟部國貿局”2000年2月,成立了“自由貿易協定專案小組”,負責推動“自貿協定”協商問題。目前除總統府通過國家安全委員會,直接參與制定整體作戰策略外,還在行政院下成立“參與國際經貿事務策略小組”,負責研究解決現有區域貿易協議相關議題,參與WTO區域貿易協議委員會相關會議,加強與產業界溝通,并內外部同時著手,為簽署自貿協定創造條件。臺灣目前鎖定的主要簽約國有美國、日本、新加坡、新西蘭和中美洲國家,臺灣地區想通過RTA實現經濟獨立,以此實現政治獨立,我國應對此密切關注。 以亞洲為布局重點 2002年前中國經濟的興奮點,主要放在入世上,近幾年對自貿區建設表現出極大熱情。如率先以亞洲為基礎,啟動中國—東盟自貿區,建立了中國—巴基斯坦自貿區,與香港和澳門建立了緊密貿易安排,與印度和新加坡正進行自貿區談判,但和日本、韓國兩大亞洲貿易大國,沒進行區域貿易安排談判。我國應有步驟地推進有中國參與的亞洲自貿區建設,最終建成包含整個亞洲的自貿區,甚至更高層次的區域貿易安排。 一是構建包括中國內地、香港、澳門和中國臺灣在內的“大中華自由貿易安排”。 內地已與港澳建立緊密貿易關系,目前臺灣的經濟發展對內地依賴性很強。臺灣與大陸建立自貿安排,不論從經濟角度還是從法律角度,條件都是成熟的。從經濟角度看,據商務部統計,2006年內地與臺灣的貿易額,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達1078.5億美元。目前臺灣是內地第七大貿易伙伴、最大貿易逆差來源地;內地是臺灣最大貿易伙伴、出口市場和貿易順差來源地,兩岸經貿聯系緊密。從法律角度看,內地與臺灣都加入了WTO,在WTO成為獨立經濟體,為兩地建立自貿安排掃清了法律障礙,目前最大阻礙來自臺灣當局。 二是構建東亞自由貿易安排。包括東盟10國和中日韓在內的東亞自由貿易安排,可有力促進東亞各國經濟發展,我國也將從中受益。 在東亞區域內,中日韓不僅政治上有影響力,經濟實力也最強。2000年中日韓三國人口14.35億,占東亞人口的73.6%,世界人口的23.7%;三國國內生產總值達6.2萬億美元,占東亞的91.8%,世界的19.8%。中日韓因此應成為推動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動力,否則東亞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的建立進程,將非常遲緩。 從中日貿易關系來看,據我國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2006年中日貿易總額達2073.6億美元,突破2000億美元大關,中日經貿依存關系日益深化。中日貿易額1972年為10.4億美元,2002年突破1000億美元,而邁上2000億美元臺階只用了短短4年。日本貿易振興會發表的《2006年日中貿易分析報告》指出,2007年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日本最大貿易伙伴。 從中韓貿易關系來看,2006年雙邊進出口總額1343.1億美元,同比增長20%。其中,中國出口445.3億美元,進口897.8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6.8%和16.9%。韓國是中國第六大貿易伙伴、第六大出口市場和第三大進口來源地。據韓國統計,中國繼續保持韓國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場和第二大進口國地位。照此速度,2012年雙邊年貿易額2000億美元的目標,可如期、甚至提前實現。 此外,日韓貿易關系非常緊密。韓國對建立東亞自貿安排非常積極,2004年11月,中韓共同宣布啟動中韓自貿區可行性民間聯合研究,目前已順利結束。根據研究報告,建立中韓自貿區對雙方有利。作為民間聯合研究的繼續,2006年11月,中國政府與韓國政府共同決定:將于2007年初共同啟動中韓自貿區官產學聯合研究,為中韓自貿安排推進了一大步。 但日本在建自貿區問題上,依然持謹慎態度。如在2002年底ASEAN10+3會議上,對組建中日韓自貿區和日本ASEAN自貿區的提案,抱有強烈的警戒感并持低調態度。原因主要有兩點:首先對開放本國市場心存戒律,擔心一旦與上述國家簽訂區域協定并開放本國市場,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韓國的機械產品、ASEAN的農林水產品(特別是泰國的大米),可能對其國內市場造成沖擊;其次對建立自貿區后的主導權問題,缺乏自信,深感由于歷史和政治因素、以及貿易保護傳統的影響,其在東亞缺乏應有的發言權。日本因此在多種場合屢次強調建立自貿區必須符合GATT/WTO框架下的多邊主義原則,實際是為掩飾難以割舍的單邊貿易保護主義傾向。 總的來說,三國經濟互補性強,為建立自貿區打下了堅實基礎。中日韓應加強信任,妥善解決分歧,加快建立自貿區步伐,一旦目標實現,該區將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聯合的自貿區,不僅有利于東亞穩定和繁榮,也將為整個亞洲經濟做出重大貢獻。 三是推動中亞自貿區(上合組織自貿區)建設。 上合組織成員國總面積3000多萬平方公里,約占歐亞大陸的3/5,人口14.9億,約占世界人口的1/4。在政治、經貿、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環保等領域,成員國近兩年進行了大量務實有效的合作。在上合組織基礎上,2003年9月,北京總理會議通過了《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多邊經貿合作綱要》,中國政府對上合組織的區域經濟合作,提出了三點倡議:推進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為實現在上合組織框架內的貨暢其流,減少、直至消除通關口岸、檢驗檢疫、統一標準、交通運輸等環節的非關稅壁壘;確定若干經濟技術合作項目,將交通、能源、電信、農業、家電、輕工、紡織等領域作為優先方向,逐步建立上合組織自貿區。 《綱要》規定:要推進貿易和投資便利化,開展經濟技術合作,爭取至2020年實現商品、服務、資金和技術自由流動。2004年9月比什凱克總理會議通過《〈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多邊經貿合作綱要〉措施計劃》,提出了127個項目,涵蓋貿易投資、海關、金融、稅收、交通、能源、農業、科技、電信、環保、衛生、教育等領域。目前成員國建立了海關、質檢、電子商務、過境運輸、投資促進5個工作組,正在醞釀成立能源、通信工作組,同時開通了區域經濟合作網站,建立了上合組織實業家委員會和銀行聯合體,正在商談公路運輸便利化協定。該組織在文化、教育、環保、緊急救災等領域的合作,取得積極成果。中亞6國在經貿領域,已進行了較全面和深層次的合作,應加快區域貿易安排的合作,最終建立自貿區。 四是建立中國—印度自貿區。 2003年10月,中印兩國就如何建立“中印自貿區”,展開協商可進展緩慢,但已啟動聯合研究,并計劃2007年10月前完成論證。 中印經濟互補性強合作潛力巨大,如能建立中印自貿區,兩國經貿關系將達到新水平。 首先可改善貿易結構,增加高新技術產品和機電產品的貿易比重,擴大貿易規模,提高合作水平;其次可拓展重點領域合作。中印在信息技術、能源資源、基礎設施、科技、農業領域各具優勢,互補性強合作潛力巨大。通過區域自貿安排,能培育兩國合作的新增長點;再次能改善貿易投資環境。通過區域貿易安排,可促進貿易和投資便利化,推動雙邊經貿關系進一步發展;最后是能加強雙方在多邊領域和第三國的合作。中印應加強在世貿組織等多邊經濟組織中的協調,共同維護發展中國家的正當權益。通過區域貿易安排,還可加強兩國企業聯合赴第三國開展能源及其它領域的合作。 中印自貿區將是一個包括23億人口、1200多萬平方公里面積、1.7萬億美元GDP、7000多億美元外貿總額的區域經濟體。2006年中印雙邊貿易額達249億美元,印度是中國第十大貿易伙伴,中國已成為印度第二大貿易伙伴,2006年中國對印度貿易首次出現順差。中印在技術合作和投資方面,也存在廣泛合作。至2006年底,中印簽署的經濟技術合同金額,達70.12億美元,完成金額21.08億美元。2004~2006年中國在印度市場的項目金額,達56.16億美元。僅2006年中國公司的項目合同,就有32.98億美元。中印投資合作也在增長,至2006年底,中國商務部批準的或在印度注冊的總金額,達1700萬美元。 雙方可在2015年之前建立自貿區。鑒于兩國的大國地位,雙邊自貿區談判有重要的政治意義。雙方可借鑒中國—東盟、印度—東盟自貿區的做法,先簽訂自貿協定框架協議,開始自貿區建設,2015年最終建成。中印自貿區應涵蓋全面的經濟合作框架。 如果雙方在關稅減讓時間上存在分歧,可先從便利化方面著手,時機成熟后再進行關稅談判。實際上雙方同屬《曼谷協定》,即將開始關稅減讓方面的談判。建議先選擇IT產業、農業、旅游業、人力資源開發、技術轉讓與合、中小企業合作等六大領域進行合作,并為未來與南亞整體合作預留空間。 五是在條件成熟時建立泛亞洲自易區。 美國正積極倡導美洲自貿區,歐盟正積極東擴,目前成員已達27個,歐洲政治和經濟一體化形勢正在蔓延。相對于歐洲和美洲來說,亞洲經濟一體化程度還很低,應通過亞洲各國相互參加區域貿易安排,形成網狀分布,最終建立泛亞洲自貿區。 推動亞太自貿區建設 亞太經合組織總人口,約占世界人口的42.2%,GDP約占58.3%,貿易額約占47.5%,在全球經濟活動中地位舉足輕重。亞太地區也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依托,2006年我國對該組織出口6450億美元,從該組織進口5820億美元,進出口貿易總額1227億美元。 2004年5月由工商界人士組成的APEC工商咨詢理事會,提出了建立亞太自貿區的設想。倡議者認為,APEC實行自愿和非約束原則,使貿易目標很難實現,只有通過有約束力的協議,才能真正實現亞太地區貿易自由化。未來亞太地區將成為全球工商中心,但該地區經濟一體化滯后于歐洲和北美。亞太各國應盡快消除貿易壁壘,建立亞太地區自貿區,才能應對世界經濟集團化、區域化的挑戰。為此應成立由APEC現有21個成員組成的亞太自貿區,并在2007年著手組建。 在智利峰會上,APEC工商咨詢理事會向領導人正式提交了成立“亞太自貿區”倡議書,但未獲批準或采納。2006年APEC高官會上,來自21個成員國的高級官員,首度將建立亞太自貿區列入正式議題之一,但由于政治和經濟利益的巨大分歧,并沒有實質性突破。 影響亞太自貿易區實現的因素很多: 一是共識未達成。 美國、加拿大、澳洲、智利、新西蘭及新加坡等支持這一計劃,馬來西亞及印尼等發展中成員有保留。對發展中成員而言,需較長時間做準備應付競爭,同時懷疑是發達成員轉移對“茂物目標”注意力的做法。但從另一方面看,APEC各成員間經濟發展水平過于懸殊,利益關注點不同,要想在這種認識基礎上,形成一個囊括21個成員的自貿區安排,將是一個曠日持久的討價還價過程; 二是敏感產品的解決沒有范式。 APEC一直推動的是自愿承諾的、單邊的貿易投資自由化。在這一過程中,容易實施的關稅減讓、非關稅壁壘減少都承諾出來并積極去做了,剩下的就是一些較困難的領域,如農產品問題、投資問題等。農產品領域中,日本、韓國等一些對農產品補貼較多的成員,遲遲不愿作出承諾,FTAAP中農產品的談判將更加艱巨; 三是領導權問題。 按自貿區一般經驗,區內小國都面臨按區內大國意愿、進行制度安排問題,即區內大國對自貿區未來的發展模式,有更多談判力,小國們對今后領導權落入發達大國手中,存在擔心; 四是從雙邊走向統一有難度。 由于亞太經合組織21個成員國都參加了一個或數個區域貿易安排,很難統一到一起。 中國在亞太自貿區中的戰略態度,首先是積極推動。亞太經合組織成員的經濟產值占全世界的60%,貿易總量超過全球一半以上。亞太地區一旦實現自由貿易,半個世界就實現了自由貿易;其次是注重我國在該區建設中的推動作用。美國等發達國家積極倡導成立亞太自貿區,就是為掌控地區領導權。我國應聯合APEC中的發展中成員,形成合力,共同推動該區建設。同時注重我國在該區談判中的利益。我國參與的所有自貿區,都是以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不使用“紡織品特保措施”和“過渡性保障措施”為前提。 在各洲實施以點帶面戰略 在美洲,2004年11月,中國與智利宣布正式啟動自貿區談判,2005年11月18日,兩國政府簽署《中國—智利自由貿易協定》,并于2006年10月1日實施。在歐洲,2006年12月啟動了中國—冰島自貿區談判,目前相關談判已啟動。在大洋洲,中國—新西蘭自貿區談判于2004年12月正式啟動,雙方就貨物貿易、非關稅措施、知識產權、貿易救濟、服務貿易、投資、原產地規則、海關合作、動植物檢驗檢疫措施、技術性貿易壁壘等問題,進行了磋商。中國— 我國可通過這種較容易的雙邊自貿區談判,在各大洲進行示范,然后與多個國家簽訂自貿區,以點帶面形成網絡,最終與各大洲的洲際自貿區實現區域貿易安排。如應積極關注亞洲與歐洲之間、亞洲與美洲之間大型FTA協議動態,發揮我國的影響力。按照對我國有利、時機恰當原則,積極促成“亞歐自貿關系”、“亞美自貿關系”的形成。在亞歐、亞美兩大自貿協議尚未形成之前,積極促成亞歐、亞美有關關稅主體之間的局部自貿框架,推進亞歐、亞美相互聯絡,同時與我國外經、外交、政治戰略相結合,積極開展與有關 FTA和關稅主體締結“單對多”、“單對單”的FTA。 與市場、投資和能源三結合戰略 我國目前還未和任何中東、非洲等關稅主體締結 FTA,應在這些地區中,挑選某些對我國外貿地位重要、或具有一定國際經濟地位的關稅主體,如中東的以色列、非洲的南非等,進行區域貿易安排提議和商談。選擇某些石油、特殊金屬礦生產地關稅主體,開展貿易自由化談判。同時置身于更大規模的無關稅市場,以提升引資的區位優勢。我國產業應置身更大的無邊界市場,以實現素質提升和組織優勢。在承受能力得到充分論證的基礎上,選擇恰當時機,盡早與EU、NAFTA或美洲自貿區等大型區域貿易安排以單對多的方式,締結自貿區。 實行多樣化區域貿易安排形式 在實施區域貿易安排戰略中,應積極引導我國區域貿易安排的合作方式,向關稅同盟、共同市場、貨幣同盟、政治合作的方向轉變。對其他國家任何一個區域貿易安排的簽訂和可能簽訂,都要就其對我國經濟運行、外交策略的直接、間接影響詳加研究,前瞻性地研究對策,揚長避短,趨利避害,爭取主動。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