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中國工資上漲幅度是全球第一嗎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8日 09:54 每日經濟新聞
凌建平 祝裕 每日經濟新聞 主持人: 全球最大的工資信息調查研究機構、總部設在費城的HayGroup近日發表研究報告稱,2007年中國工資上漲幅度將位列全球第一,實際工資增長幅度將超過美國、印度和東歐國家。而包括中層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和高層人員在內的美國絕大部分工薪一族在2007年的實際工資收入有望上漲1.4%,遠遠低于經濟高增長國家平均8%的工資上漲速度。 而剛剛出臺的北京市的統計數據表明,北京去年職工平均工資為36097元(這個數據不僅包括基礎工資、獎金、各項津貼和補貼,還包括單位代扣代繳的各項費用,如社會保險和住房公積金的個人繳納部分,并且是個人所得稅的稅前工資),而且有60.7%的北京職工工資沒有達到這個水平。因此,提升職工工資是在全球化過程中讓中國人民享受國家經濟增長的最佳路徑。那么,你相信中國工資上漲幅度是全球第一嗎?而中國工資是否應該如此大漲呢? 大眾評判臺 林永泉:這個數據沒什么意義 原因有三:從縱向看,工資漲幅跟不上房價漲幅;從橫向看,工資基數與美國薪資基數相比差太多,不具可比性;另一個數據也許更有意思:光北京沒有達到職工平均工資的人數就占了60.7%。 李俊:不代表中國的整體情況 我不知道HayGroup的樣本是否深入到廣大的中國內地城市以及廣闊的勞務市場,這都值得考慮。如果不能做到各階層的情況都加以調查,那么,我認為這樣的調查不代表整個中國的情況。 曹中銘:僅是預測,沒有意義 2007年中國工資漲幅第一,在目前看僅僅是預測,實際情況到底如何還需等年終數據出來。在國內,由于各個地區發展的不平衡,職工工資存在較大的差異。我不知道這個機構調查的樣本是怎樣的,如果覆蓋面不夠,那就沒有多大的意義。 柯小姐:無法與物價房價的上漲速度相比 工資漲幅到底是不是全球第一,我不清楚。雖然我的工資確實在逐年上漲,每年單位里會在原工資基礎上漲個一兩百元,但與房價漲幅相比,這根本算不了什么。 何若靈:漲幅不能解決問題 我的收入比北京的平均收入還要低。以我每月2000元的收入,就算每年工資都有10%以上的增長,也無法應付將來住房、婚姻、醫療等大額開支,所以我們也根本不可能指望靠這點漲幅來解決什么問題。 許瑾:得意不起來 就算今年我們所有人的工資統統大幅度上漲,也讓我開心不起來。當今社會上漲的東西不止是工資,日常生活開支都在上漲,房價還在漲,教育成本在漲,醫療費用在漲。況且我們的工資基數本來就低,就算漲幅大,也得意不起來的。 ◆沸點特稿 這一數據并不權威 高航 匯華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 首先我認為這樣的調查因不具有普遍性,所以不具科學性。據我了解,工資調查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絕大部分工資調查機構調查的群體是外資企業,而且范圍并不大。所以,估計他們調查的對象多是外資企業,就算工資漲幅全球第一也是指的外資企業這個范圍吧。 正因為如此,我們也不知道中國的工資漲幅究竟有多少。而從我的了解來看,全體勞動者的工資漲幅應該不太高。其實中國工資漲幅最高的時期在九十年代中期,那是因為當時的通貨膨脹很大,那時漲幅達到百分之二三十也很正常。但現在的情況是,即使在外資企業,工資漲幅也只在6%-8%,國營企業的工資漲幅就完全是領導拍腦袋的結果了,根本不按市場行情來走。除此之外,有些企業根本就不做薪資調查。 拋開以上的情況,就算確有這樣的漲幅,那么這樣的漲幅是否能改善咱們的生活情況也得視情況而定。如果是針對買房這樣的高消費,那遠遠不夠,房價與工資的漲幅根本沒有可比性。如果僅是日常生活的開支,那還差不多,畢竟物價漲幅還不是太高。 最新的數據表明,12萬元個稅申報的人數已經達到100萬人,不過按照全國各級地方稅務機關統計的600萬到700萬這樣一個數字而言,僅占1/5。與只有每月數百元收入的基層農民工相比,收入差距越來越大是一個事實。所以我非常贊同政府提高農民工收入這一舉措。雖然從總量上看,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已經不算低了,但是農民工的工資確實低,這是一個市場問題。并且從另外一個意義上講,增加收入還可以促進消費,對促進內需有很大的好處,如果提高民工收入,中國的內需會增加很多。 很難做預測 龍偉 大眾點評網副總裁 工資主要是由市場決定,由需求與供給來決定。從一個經理人的角度來看,只要是由市場決定的,工資無論高低都是合理的。 我對所調查的2007年工資水平將會如何如何表示懷疑,很少有調查機構會做預測,這不可思議。尤其在大公司里,一般會在下半年來討論全年的情況,雖然也會做一部分展望,但我認為很難做到預測,況且是在全球范圍。 不過,這個預測倒也在情理之中。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一直居全球首位,那么,工資增長理應同步。不過,自中國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稅收的增長超過了GDP增長,這就表明,留給企業的空間相對減少,同樣企業給員工的實惠也減少。從這個角度來看,是不是應該讓企業掌握更大的自主權,這樣才更能體現出市場的效應?理論上GDP的增長與稅收的增長應同步。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