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稅合一將力促中國經濟轉型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3日 12:04 現代快報
葉軍 很少有一項政策像新近通過的企業所得稅一樣,受到國內外經濟界眾口一詞的交相贊譽,甚至包括利益受到一定程度影響的外資企業本身。這說明,公平守法的市場競爭環境比優惠政策更重要。 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企業所得稅法,將內外資個業所得稅稅率統一調整為25%,這意味著延續了三十年的異稅制度的歷史,即將宣告終結。 一項好的稅收政策既要體現分配過程中的公平,又要刺激生產效率的提高,以往對于內外資企業的差別稅制既說明中國的市場經濟發展的不成熟,也說明在市場化發展之初,引進外資成為撬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對于外資企業的稅收優惠,以及生產要素低價策略,如愿以償達到了引資目的。根據《2004年中國統計摘要》,2003年私營和個體經濟固定資產投資是7563億人民幣,占當年全社會固定資產的13.7%。同年,外國直接投資是4441.3億人民幣,外資對有效率的內資占比是58.7%。我國引資數倍、甚至十倍于東亞與歐洲等經濟體。 引資經濟事實上成為既定國策,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你有優惠措施,我比你更優惠,你有稅收返還,我實行零稅負。中國經濟由此被牢牢釘在了以土地與低價資源為基礎的粗放式經營的十字架上。2006年,審計部門審計調查87個開發區,發現其60個開發區存在違規低價出讓土地的行為,65個開發區制定了明確的財政返還政策,79個開發區向企業返還120.15億元。 這種寅吃卯糧的行為使政府與外資企業的行為一齊短期化,尋求刀尖上的利潤。據資深財經人士袁劍統計,被視為中國引資樣板的某地,土地開發成本(實現七通一平)為每畝20萬元,但為了引進外資卻將地價壓至每畝15萬元。周邊地區由此進入土地競低的價格戰,前些年,一些經濟相對落后地區協議出讓的土地最低每畝幾百元,一般也就幾千元,出現了GDP不斷增長但招商用地價格不斷下滑的怪現象,加之返還稅負,事實上當地賺得的只是紙面財富。 與此同時,外資企業普遍降低了環保等標準,安邦集團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一些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后執行低于母公司的環保標準,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的一份名單將33家在華知名跨國公司列上了環保違規榜。這意味著中國公共財政今后用于環境治理的費用將大幅上升。另一個負作用則是逼迫內地企業不得不加入“出口轉內銷”,假外資企業層出不窮。越來越尖銳的國內矛盾與國際貿易摩擦顯示,這樣的發展方式無法持續。 兩稅合并是扭轉頹勢的開始。首先,粗放式的短期生產模式將受到制約,不管內資外資,只要是高效率企業將通過公平的稅收政策的考驗脫穎而出,這些企業才能支撐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 其次,歧視中國內生市場資源還能受到法律認可的明顯不公將有所改觀,一旦中國最有效率的內生市場資源獲得長足進展,就業等問題將迎刃而解。當然,兩稅合并對民企來說只是一線曙光,政府還有必要加強產權的保護,以及改變在融資、行業準入各方面的歧視政策。 第三,出口導向型經濟會因為出口利潤下降有所減弱,國內企業利潤增加,有可能增加員工薪資和福利,真正啟動內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里茨上周表示,兩稅合并有助于中國從出口導向的政策中解放出來,這是一個正確的方向,將推動經濟增長從出口導向轉為內需導向。 中國目前生產力成本低廉,不會因為兩稅合并有所變化,中國仍是全球制造業的成本洼地,和全球一體化過程中的資本聚集地。此次兩稅合并可謂適時而動,之所以受到國內外的交口稱贊,除了公平競爭環境的普世價值觀之外,還包括了國內外經濟界對于中國經濟已處于轉型期的共同判斷。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