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單位自建房反映收入分配機制不完善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2日 09:38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評論員 歐陽覓劍 廣州批準并鼓勵部分單位自建經濟適用房,引來一片爭議聲,很多人認為,這是向“福利分房”的倒退。他們認為,住房體系應當是市場供給與政府救助相結合,而單位自建則會導致新的社會不公。 以市場供給和政府救助相結合解決住房供給,無疑是我們要追求的目標,但迄今為止,這只是一種理想狀態,單位自建房作為補充形式一直存在于這個體系之外。在北京,很多機關、大專院校、科研院所、文化團體和國有大中型企業都會利用自有土地建造住房,廉價賣給單位職員。廣州的做法談不上歷史的倒退,而是將現實的狀況擺到明處,并企圖實現從“單位自建福利房”向“單位自建經濟適用房”的轉變,按照經濟適用房的要求,對戶型、房價、申請資格、轉讓條件等做了相關規定。廣州的做法可以看作是一種漸進改革。 在《廣州市住房建設規劃(2006-2010)》中,單位自建經濟適用房是政府保障型住房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州市擬在規劃期內建設商品住房44.81萬套,政府保障型住房11.43萬套,其中廉租住房0.92萬套,新社區住房6.75萬套,部隊和單位自建經濟適用房3.76萬套。政府保障型住房的比例比較低,按套數算,只占住房供應總數的20%;而政府保障型住房中,有三分之一要靠單位自建。從中可以看出,政府建設經濟適用房有些能力不足,不敢將目標定得太高,而且還要借助機關、事業、企業等單位的力量。 這幾年,在原材料、土地和住房價格上漲的情況下,經濟適用房建設力度減小,是比較普遍的情況,在很多城市都存在,顯然,財政補貼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但很多單位卻有資源和熱情對自建房進行投入,它們有閑置的土地,資金也比較充足,而且也需要解決員工的住房問題,提高他們的待遇,增強企業的凝聚力。政府為何不能利用它們的資源和熱情,以彌補自身力量的不足?如果政府不引導它們將資金和土地用于經濟適用房,那這些資金和土地就會閑置,或者以灰色的方式用于職工福利,反正不會用于促進所謂的全民福利的增長。 既然如此,那么自建經濟適用房就有可能促進大眾福利的改善,因為這意味著住房供應增加,而且,政府可以考慮對單位自建的住房加以進一步的利用,使其不只面向本單位職工,也面向社會大眾,其他符合條件的人群也可以申請。總而言之,政府不是在推卸責任,而是在廣泛利用資源。單位自建經濟適用房可以是漸進改革,向著市場供應與政府救助的體系前進,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對一些單位進行某些妥協。 與其匆忙反對單位自建房,不如深入思考一下它為什么會一直存在。為什么商品房價格超出居民承受能力,政府建設保障型住房力不從心,而單位卻有能力建造住房?原因在于,大量資源積累在單位,沒有及時、充分地以貨幣形式分配給職工,以至于居民整體收入水平偏低,需要依靠單位實物形式的補貼。這種局面的形成,既有歷史的因素,國家與企業之間的分配采用了實物形式,比如土地劃撥,而這不能以貨幣形式分配給職工,只能采取實物分配的形式;也有現實的原因,國家機關和國有企業的薪酬改革難以推進,因為大家都習慣性地將它們看作全民資產,約束了它們以市場化的方式進行改革,它們只好以實物形式等灰色方式進行分配。因此,單位自建房的存在,反映的是收入分配機制不夠完善。政府應以漸進的方式,既消化國家機關和國有企業的存量實物資產,又提高效益較好單位的員工工資,推進收入分配機制更加市場化。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