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斯蒂格利茨:可持續發展意義下中國新制度框架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8日 12:58 21世紀經濟報道
文/約瑟夫·斯蒂格利茨 ——可持續發展意義下的中國新制度框架 1. 舊模式無法持續 在過去30年間,中國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不斷使用新的策略和政策,同時也有很好的適應性。世界在變化,中國的國情也在變化,因此需要新的發展模式。 我認為新模式中有四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一是對于不平等越來越多的擔憂,在農村內部的不平等,農村與城市之間的不平等,以及城市之內的不平等;對環境的擔憂;更多重視創新;將經濟從以出口為導向轉向國內消費和投資。 在經濟建設中,中國很重要的就是要保持清晰的目標,這個目標不光是增加國內生產總值(GDP),還有持續提高生活水平,這種提高在環境資源上應該是可以承受的,也不要造成太多的社會壓力,也就是要縮小我們前面所說的收入差距。“橫行”的GDP指標對社會福利的衡量是不準確的。當然,GDP是一個重要的衡量指標,但過分強調會忽略了其它的一些重要因素,所以越來越多的衡量方式在強調綠色GDP和中值的收入。比如美國GDP一直在增長,但是它的中值收入實際上是在下降。現在聯合國提倡的GDP衡量指標叫做人文衡量法,如果用新的指標體系衡量美國,那么它排在第十位,而北歐的一些國家排在最前列。 中國的和諧建設正在強調社會之間不同群體的利益平衡。人們曾經認為整體經濟的發展會使所有人受益,但實際上他們的受益不平等,這就是所謂的細水長流式的經濟,但這種經濟模式并不一定行不通。國家必須采取更好的促進增長的模式。許多國家的經驗表明即使高的增長也不能保障就業的增長,原因是生產率的增長會超過需求的增長。所以它會對富國有利,而對窮國不利。 再一個事實是中國的發展從環境角度來說是不可持續的,中國已經進入了這樣一個增長階段——經濟的增長會對環境和資源造成很大壓力,在下一階段隨著工業的再發展才會進入知識增長階段,這時候對環境的需求就會減少。比如現在美國2/3的勞動力都在服務行業就業,而這些行業對環境的需求比較小,但美國過去經歷的與中國一樣,房產建設、公路建設等等,都會對環境造成很大壓力。如果中國模仿現在工業國家的生活方式,那么環境面對的壓力是巨大的,我們必須改變這種現狀。 另一個事實是,出口模式的增長是不可持續的,因為市場會飽和,而且這種高的出口增長在工業國家受到了政治的阻力。中國的出口遠遠大于進口,已經積累了大量的外匯儲備,中國有理由保持這種儲備,這樣能夠預防國際市場的波動,但如今中國的儲備已經足夠應對各種緊急情況了。 所有都要求我們尋找新的策略。 2. 改變賣主借貸 我著重分析兩個方面,一個是環境,一個是如何從出口導向型經濟中解放出來。首先解釋為什么出口能夠導致增長,為什么現在需要改變。出口之所以對中國和許多其它國家的增長起到重要作用有幾個原因: 第一,出口提供了改進技術的基礎,發達國家和欠發達國家的區別不僅在于資源上,還在于知識和創新。出口會縮小這種差別,包括增加教育和技術方面的投資,但是這與經濟結構也有關系。知識的傳播通過工業部門會比較快。 出口工業還幫助中國吸收了西方標準和創造自己的標準。另外,出口增加競爭,而競爭經常會提高生產效率。 還有一個原因比較難解釋,但簡單的說就是增長能力超出了國內消費能力的提升速度。通過出口,工業就不用擔心國內的需求不足。國內消費能力提高需要金融體系來提供貸款然后得到補償,當然貸款是容易的,問題是如何收回貸款,金融機制很難有辦法分清楚誰是有償還能力的,誰是沒有的。 今天中國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出口仍然很重要,但新的金融體制正在產生,這種體制能夠提供更為廣泛的消費基礎,中國在技術發展方面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雖然中國與西方的技術差別仍存在,但中國已經學會了如何學習,并創造了自己的創新體制,這種新的創新體制就是“十一五”規劃強調的重點之一,中國已經創造了富有活力的國內競爭環境,現在需要推出并且實施強有力的競爭法規,原因是一些強有力者獲得壟斷和寡頭的地位。 那么為什么今后出口不是那么重要了呢?舊的體制就像一個賣主借貸——把商品賣給工業國,又把錢借給它們來購買我們的商品。問題在于既然國內有這么多的需求,那為什么要借錢給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去讓他們過度消費呢?所以必須推進國內的消費和投資,當然如果國內的消費需求增長了,就會減少對出口的依賴。 那應該如何提高消費呢? 中國的高儲蓄率全世界都很羨慕,在過去儲蓄率一度達到了40%,這種高儲蓄率導致了中國的高投資率,但高儲蓄低消費又意味著更多的依賴出口,這就是過度儲蓄。過度儲蓄首先是因為中國社會保險網的不足,中國在教育和衛生方面的投入少于世界上許多國家,甚至一些中等收入國家,提供更強的社會安全網將使人們得到更好的保護,這一點對于農村特別重要。 另一個提高消費的方式是要改進金融機構,在這方面中國已經取得了很大進步,需要繼續加強,但有一個要警惕的方面是剝削性質的金融機構和不合理的《破產法》會對社會產生有害的影響。 在投資方面現在強調的不是投資水平,而是有效配置。現在最需要注意的是存在一些短期冒險行為,它們往往是出于短期目的,特別是一些為了增加自身收入的地方政府。過去中國成功的出口業現在應該可以改變了,將出口為導向的經濟轉移到以推動國內需求的經濟方向上來。 3. 創造獨特的創新體制 模式中還有一個組成部分是技術創新,西方的技術發展模式可能和中國的社會目標不一致,所以要強調建立獨立的創新體制。西方的創新模式更多的是強調了降低勞動的投入,對資源和環境的投入強調不足。勞動主要被視為生產的成本,假定生產率增長5%,而產值增長多于5%才能正好保持就業的增長。 對于社會來說失業是個問題,但是對企業界來說高的失業率對他們都有利,因為這樣可以壓低工資。但就業對社會和諧非常重要,特別是在分配上。減少對低工資勞動力的需求會加強社會的不平等。西方的技術創新過多的關注了減少勞動力的需求,卻沒有對環保給予足夠的關注。因為環境的投入沒有被給予適當的價值,比如地下水沒有獲得合理的市場價格,結果濫用使得世界很多地方的地下水位已經過低,不能維持最基本的農產品生長,需要更多以市場為基礎的激勵措施來幫助解決這個問題。 再舉一個例子,全球變暖,大量的科學研究已經證明全球溫度在越來越高,我在一個國際研討會上研究了這些科學證據,發現人們犯了一個錯誤,就是沒有估計升溫的速度,比如說我們沒有估計到極地冰蓋融化的程度。也許在60多年內,極地的冰蓋就要消失。這是公民利益和公司利益不一致的一個例子。 去年1月在一個企業領導人集會的場所,當人們提到全球變暖的緊迫問題時,有些企業人士很高興的說那就意味這有更多的油被挖掘出來了。但現在的問題是要減少碳的排放,碳排放方面的稅會激勵業界減少排放,從而減緩全球變暖的速度。現在的政策主要強調在勞動和儲蓄上征稅,應該轉移到向污染環境的這些行為上來。這樣的舉措會推動全球相關協定的形成,“京都議定書”就提供了這樣一種作用,“京都議定書”計劃將碳排放程度控制在1990年的水平。但這個協議沒有提出減少排放的總原則,所以我認為“京都議定書”已經沒有什么意義了。對碳排放征稅將提供一個變通方法,政府在指導創新上能夠起重要的作用,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市場激勵和社會的收益是有區別的,因為市場價格不能反映社會成本,比如環境和就業。第二個是創新的社會收益會使發展更快,而私人的收益是它從其中所積累的壟斷租金。 創新是內生的,政策可以對此產生影響。一個反面的例子是美國零售業的創新強調了節約勞動力,但造成了很大的土地損失。 這個新模式有很多的含義,現在我舉兩個例子——城市改革和信息。中國的城市化正在加速進行,但是住在城市人口的比例仍然遠低于其它工業國家。可以想象一下,中國和西方工業國走同樣的道路,將來會有更多的人口住在城市。因此城市的設計對于很多的人的生活質量將有重要的意義,包括城市的交通、公園等等。這些生活質量因素在GDP里無法衡量,比如說交通擁擠和路上花的時間在GDP里就沒有得到反映,GDP也沒有衡量溫室效應對環境造成的損害。雖然中國政府正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但在這方面的計劃仍是完全有必要的。這些因素往往對市場具有外部性,容易被忽略,因此市場沒有辦法協調解決這種嚴重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就是創新機制。中國“十一五”規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設計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結構,其中一個特性就是更具有創新的市場經濟。西方的機制是非常有效的,建立在強有力的政府對基礎科學支持上和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上。雖然效率很高,但是扭曲也很嚴重。比如說以制藥業為例,有太多的資金投放在廣告上,而不是研究上,而且研究的方向放在了生活藥品上,而不是挽救生命的藥品上,特別是挽救窮人生命的藥品上。這種創新體制通過專利給創始者以壟斷權,它們對壟斷下的其他創新有時候是起抑制作用的。 我們所需要的是以發展為導向的知識產權制度,跟其他一樣,“一刀切”的政策總是行不通的。即使美國的知識產權制度適合美國,但也并不一定適合中國,實際上美國也越來越多的認識到現存的知識產權制度對自身也不是那么合適,那么對中國就更不合適了。知識產權制度只是創新制度的一個方面,應該有一些工具的組合,包括專利、獎勵和政府支持。應該更多的鼓勵滿足社會需求的創新,比如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創造就業機會,提供更多的激勵措施來促使人們使用知識,并且認識到現有的知識產權制度是不完美的。比如說現有的知識產權總體上說是朝著過度專利化的傾向發展的,而專利化就把一個公共產品私有化了。 總的來說,一個國家的體制對另外一個國家不一定合適,國情不同、歷史不同目標也有所不同,對所有產權制度都是如此,包括知識產權。整個模式都需要進行改變,要強調這些產權的限制,責任和權利的平衡要適應國情歷史和每一個國家的目標。 4. 中國需要新的經濟模式 最后我要強調的是信息對一個國家的作用,好的信息對經濟的運轉是非常重要的,我曾經在書中談過以期權作為補償的體制扭曲了激勵目標。現在的經濟非常復雜,政府經常沒有合適的信息來做決策。私人和政府官員都有可能提供扭曲的信息或者是部分隱瞞信息。實際上美國與伊拉克的戰爭就是一個錯誤的信息所造成的。這讓我們看到了多重信息渠道的重要性。活躍和有責任的媒體在這其中是可以起重要作用的,要起到這個作用就應該被給予各種信息的接觸權利,國際上都日益認識到應該通過自由信息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摸著石頭過河”,這句話反映了中國在轉型期間所采取的實用主義精神,我認為這是中國成功轉型的原因之一。現在中國“過河”已經一半了,我們對河岸那邊也看得更清楚了。市場經濟有許多模式,比如日本模式,歐洲大陸模式,北歐模式,美國模式和英國模式,各種模式的結構也是不一樣的。市場經濟模式被有些人推崇為所謂的自由市場的模式事實上是非常極端的,在任何其它市場里都沒有真正的被采取過。比如美國的極端主義者提出社會保險要私有化,這遭到了大部分人的強烈反對。每一個國家對產權都有很多的限制,并且要求擁有產權者要盡一定的責任。中國現在日益認識到它所選擇的方式可以是非常不同的,選擇何種市場經濟就會創造出何種社會來。 即使中國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中,創造一個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與它的國情和價值相一致,那么也需要一個新的經濟模式,中國的“十一五”規劃已經反映了這種新的模式,而且我認為這種新的經濟模式將為提高中國人今后幾十年的生活水平提供很好的基礎。 (本文基于作者在中國人民大學的演講整理而成,刊登時有刪節,標題系編者所加,未經作者審閱。作者系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