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強化壟斷不易形成競爭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8日 03:55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在國資委公布的2007年重點工作思路中,央企重組再次成為主旋律。根據其中期規劃,從2007-2010年,央企數字要從現在的159家,進一步減少到100家。對于強強聯合導致壟斷、壓制競爭的說法,北京科技大學教授白津夫認為并不成立,其理由是,競爭只能是來自于不同出資人之間。同一出資人條件下競爭,只能是競爭企業共同損害出資人的利益,因為這種競爭可以不計或無視成本,競爭的結果是要由出資人最后買單的。 如果根據白津夫教授的觀點,過去,國有企業改革先后對石油、電信、航空、電力等進行拆分形成的幾大集團,在有了國資委這樣一個出資人之后,就順理成章地有了合并的必要。筆者認為這一論點值得商榷。實際上,即便過去為了避免壟斷、促進競爭對國企的拆分,也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競爭關系,而是幾個壟斷共存,彼此相安無事的“和平共處”。由此導致的結果是,大壟斷變成幾個小壟斷,公眾無法得到價廉優質的產品和服務,企業因缺乏競爭上進心不足、進取心不強。 應該認識到,國企因強調贏利性的改革與重組而使原來的國企社會責任漸漸淡化,這些責任重新由社會來承擔,而那些直接關系公眾福利、提供“準公共品”的國企,則常常憑借壟斷地位抬高價格,提高職工收入水平,成為導致貧富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國企壟斷性的強化過程不可避免地伴隨著社會效益的降低,尤其是在壟斷的形成建立在非競爭性基礎之上,靠行政力量催生而成的情況下。 近年來,國資委及一些學者,一直在淡化國企的壟斷角色。最典型的例子是,2005年,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公開強調石油、電信、電力“這些行業當中幾乎沒有哪一家是壟斷的”,此言一出一片質疑之聲。近年來,公眾飽受壟斷之苦,各種壟斷性產品價格持續上漲,所謂的聽證會被異化成漲價通報會。倘若競爭真實存在,這些企業還敢如此漠視民意嗎? 國企的壟斷性特點根本不是什么新問題,它是早就被確認了的。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溫家寶總理再次指出,“要加快推進壟斷行業改革。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引入競爭機制,實行投資主體和產權多元化。”顯然,中央對國企不存在壟斷的說法并不認可。 壟斷競爭型企業是當代發達國家行業的龍頭和經濟發展的領跑者。從全球看,在石油行業中,美國主要有幾家大的石油公司,英國只有一家公司,在電信、航空、電力等行業,他們的情況也大體如此。但是,他們的壟斷是在競爭基礎上形成的,并不損及公眾利益。而我國的壟斷是行政保護下的壟斷,是一種“行政性壟斷”,這種壟斷由于并非在競爭的基礎上形成,很容易損及民生。 把許多小舢板綁在一起,并不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事實上,哪怕是同一出資人企業之間的競爭,也有利于企業的發展和壯大。弱化或否認一些強勢國企的壟斷性,雖然為這些壟斷企業的強強聯合提供了冠冕堂皇的理論支持,但有可能使我們失去促使這些企業通過競爭提升實力的機會。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