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全球化背景下的自主創新需奠定什么基礎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5日 13:43 國際商報

  從技術引進到自主創新,時代轉換急需新發展模式

  ——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外經部副部長隆國強

  本報記者 冰島

  所有置身全球化時代的人,都有一個痛徹感受:這是一場不見戰火的弱肉強食之戰,是一場以和平方式進行的更為嚴酷的優勝劣汰,隨著“馬太效應”體現得越來越淋漓盡致,世界近代史上又一次大國興衰更替,已在中國這個曾繁華落盡、如今已艱難走上崛起之路的文明古國的土地上,開始了依然帶著冰霜冷雪的堅強萌芽。

  以往二十八年,中國通過越來越開放的國門,越來越深入的改革,迅速走上了工業化道路,成為名副其實的制造業大國。當“中國制造”成為中國水平代名詞時,中國政府向全世界宣布:中國將開始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

  這是中國發展史上一次重大轉折:昨天是為擺脫貧窮落后在制造業上尋富圖強,今天和明天將為成為世界性大國上下求索。

  創新型國家一個重要標志,是極強的自主創新能力,而中國二十九年經濟發展,走的是技術引進之路。從技術引進到自主創新,不僅是時代轉換,更是思想、體制機制、文化、以及發展模式的一次全方位變革和跨越。

  這種變革和跨越雖剛剛起步,但一些現象令人深思:隨著一些史學家登上傳媒舞臺、對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進行深度和通俗解讀,中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史學熱,人們開始以歷史眼光、從歷史經驗教訓中,反觀今天的所思所為。

  所有歷史都是現代史,具有歷史眼光的國民,是中國崛起急需的民眾基礎。今天中國的一部分優秀企業家、知識分子、中產階層及年輕一代,越來越敢于在各種舞臺上展示自己,并逐漸從對西方文化的無限崇拜中,轉向崇拜具有天人合一特征的中國傳統文化。這不是一次簡單的視角回眸,而是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使中國人在展望未來時,第一次有了自信,雖然這自信還需要更多底氣,卻將賦予自主創新前所未有的勇氣和魄力。

  自主創新是艱難的,全球化背景下的自主創新更難,不僅要建立起極富

競爭力的創新體制和機制、適合創新主體萌芽和成長的環境,更要應對來自外部世界的強大競爭壓力,雖然壓力中也蘊藏多重機遇。

  華為是中國最具創新能力的企業之一,但其相關負責人不久前在一篇內刊文章中坦言:“華為在過去十八年里,雖然將高于10%的銷售收入投到研發上,年投入額高達70~80億元,但迄今為止仍無一項原創性產品發明。與國外對手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技術積累相比,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還存在巨大差距”。

  國企雖是創新主體,但由于體制機制不暢,使其既缺乏創新能力,更缺乏創新動力。中國絕大多數企業家誕生并成長于技術引進時代,并成為該時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但由于時代特點所限,其在文化背景、技術和資本能力、行為魄力、甚至民族精神上,都有巨大缺陷,與時代需求相差甚遠。吻合時代需求的企業及企業家,寥若星辰,基本處于萌芽之中,無法形成強大的新生力量,使創新主體出現真空。

  面對自主創新,政府、專家、企業和民眾開始各種探討:自主創新最重要基礎是什么?中國已具備哪些基礎?哪些基礎最薄弱?全球化背景下有哪些機遇和難點?怎樣打造自主創新動力和能力?怎樣培育創新主體?哪些國家的經驗可借鑒?

  這是一次思想探索過程。就這些問題,本報記者與我國著名外經專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外經部副部長隆國強進行了對話。

  記者(以下簡稱記):隆部長你好!中國要想成為世界性大國,首先需要很強的自主創新能力,中國政府已提出要建設創新型國家,但創新型國家主要有哪些標志?

  隆國強(以下簡稱隆):一個國家能否被稱為創新型國家,可從四方面看:一是經濟增長主要依賴于技術進步。我國現在的經濟增長主要靠要素投入,尤其是投資增長來驅動;二是創新成果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技術專利的質量、數量是重要指標;三是有多少人從事創新活動,有多少創新型企業,在全球所占比例;最后還要看國家政策是否鼓勵創新,有利于創新人才培養、知識產權保護和融資等,這些都可放在全球這個大坐標中去比較。雖有很多定量指標,但最重要的還是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美國戰后的經濟增長,主要來自技術進步,這就是典型的創新型國家。

  記:中國的技術能力處于什么現狀?

  隆:中國從事研發活動的人3850萬,占全球第一位,直接從事研發的人1093萬,占全球第二位,研發投入總額占全球第六位,但技術能力是多年積累的結果,不會一蹴而就,因此中國核心專利很少。在高新技術領域,發達國家的核心專利占90%,中國的技術裝備也主要依賴進口。據相關數據,中國技術的對外依存度高過50%。進口技術并不可怕,問題是消化和吸收能力太弱,大中型企業對引進技術和消化吸收的資金比是1:0.5,而日本、韓國是1:8。中國注重引進而不注重吸收,更談不上再創新。

  記:自主創新最重要的基礎是什么?

  隆:創新動力和能力。

  就創新動力看,少部分企業有動力,如華為、中興等,大部分企業動力不足。技術創新主體全世界來看主要是大企業,因其研發能力強規模大,利于分攤研發成本。但我國多數大企業創新動力不足,因其主要是國企和外商投資企業,民營大企業相對較少,這就引出一些問題:外商投資企業的技術創新主要來自母體,在中國的研發層次和投入有限,主要針對中國市場做適應性研發,創新動力不足;國企研發動力也不足。大型國企依靠壟斷生存和發展,自主創新市場壓力不足。內部機制也不利于創新。國企老總多為任期制,創新雖有利于提升企業長遠競爭力,但短期表現為投入使利潤下降,且存在技術和時間風險,國企老總的明智選擇是不搞或少搞研發。中國政府已提出要成為創新型國家,但要落實這一戰略,當務之急是通過體制改革,解決企業、特別是國有大企業創新動力不足問題,同時大力發展民營大企業。

  創新能力取決于人才資源,尤其高端人才,中國從錢學森時代開始,許多頂尖人才都是引進的歸國學者。高端人才是全球稀缺資源,所以一定要搞清楚高端人才來中國,主要障礙是什么。我們曾做過調查,個人所得稅過高、子女入學受教育、配偶工作與生活條件,是主要制約因素。政府已想了很多辦法解決問題,但還需更好的辦法,必須找到一條出路。創新能力還取決于體制和文化。就體制而言,研發成果出來后得不到保護,創新動力會受打擊。美國有一整套創新體制,即風險投資加創新企業加資本市場加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可使創新成果迅速產業化。中國自主創新剛起步,近十年看無論動力還是能力,與發達國家相比都有很大差距。中國是后發國家,一直在追趕別人,這是一次艱難的跨越。

  記:全球化背景下的自主創新與以往時期相比,有哪些機遇和難點?

  隆:機遇是起點高,可在先進技術水平上搞研發,避免出現技術路線錯誤;還可利用全球資源搞創新,利用全球市場分攤研發成本。難點來自外部世界強大的競爭壓力,致使很多創新即使政策支持也不一定成功,越是技術更新快的行業,越會讓創新顆粒無收。此時從外部獲取技術的成本就會低于創新,由此削弱創新能力。但全球化背景下創新動力更強,因為競爭壓力大,不創新就會喪失主權或利益,關鍵是怎么利用全球化機遇。

  記:這些機遇與以往相比,有哪些區別?

  隆:中國從打開國門融入全球化至今,整個過程不是突變而是漸變,總之是堅持對外開放,最終積累到質變。全球化不斷帶來新機遇,當前一個新趨勢是跨國公司研發國際化,對后發國家是新機遇。有些企業利用全球化之機,到境外建研發中心或買入研發機構。湯姆遜公司原是世界電視業老大,在全球有四個研發中心,全部賣給了TCL,大大增強了TCL的研發能力。有的企業利用創新加風險資本加上市,使企業迅速全球化。中國作為后發國家,技術進步有兩大來源:技術引進;通過自主創新掌握知識產權,形成核心競爭力。但無論今天還是未來,兩條路徑都應采納,在強調自主創新同時,絕不排斥技術引進。

  記:從技術引進到自主創新,對發展基礎的需求是顛覆性的,這種顛覆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隆:技術進步從引進到創新是逐漸演進,卻是兩種發展模式,重要的是觀念不同。雖然二者都是技術進步手段,但創新能產生知識產權,獲得創新利潤。從國家層面看,我國仍處在技術引進時代,企業因此缺乏創新動力,只有技術引進成本高于創新成本,創新動力才會高漲。

  創新時代的特點是技術引進成本越來越高,與發達國家技術水平接近;解決了創新的外部壓力,企業家對創新帶給企業的持續發展能力有清醒認識;人力資源、技術信息、成果產業化能力等,都圍繞創新機制展開。創新機制包括國家政策導向、創新資源、技術和人力儲備、完善的金融市場和成果保護機制、創新動力和能力、資本投入及成果產業化能力。

  記:自主創新已具備哪些基礎?

  隆:首先是經濟快速發展后研發投入增加,政府和企業有能力拿出一定資金搞研發,并已積累很多研發資源和人力資源,跨國公司愿將研發中心放在中國,就是看中這塊資源;其次是制造業能力大幅提高,為成果產業化提供了基礎,并帶來更多研發需求,這是一個重要優勢。華為、中興之所以迅速發展起來,沒有沿海強大的制造基礎,能有他們的高技術制造能力嗎?中國還有巨大的國內市場,有利于分攤創新成本,降低創新風險。

  記:哪些基礎最薄弱?

  隆:兩年前看主要是創新意識淡薄,今天看主要是企業創新動力和能力不足。

  記:兩大基礎該怎么奠定?

  隆:動力不足需多方面采取措施,如鼓勵競爭、加快國企改革、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不過從啟動國家創新戰略到看到創新實效,需要時間。國家對創新高度重視,政府投入在增加,創新基礎設施在改善,對知識產權保護越來越重視,相關法律法規在完善,但問題還會存在,不可能一夜之間就改變。

  記:自主創新最難的是什么?

  隆:首先是按創新型國家要求,建立起鼓勵和保護自主創新的機制;其次是缺乏既有創新意識、又有組織創新能力、并將成果產業化的企業,這兩點最難。雖然政府倡導自主創新,但創新所需的很多元素還不具備或不充分,自主創新時代尚未到來。

  記:中國絕大多數企業是從加工貿易起步,對技術引進有很強的依賴性,這是自主創新在思想上的一大障礙。

  隆:作為一個群體會形成慣性思維,因而會妨礙自主創新,主要是重技術引進輕創新,致使企業在研發上既無動力又無能力。

  記:很多企業表示自主創新是政府著急,企業并沒有很強的迫切性,政府和企業在需求上的不完全一致,體現的深層次問題是什么?

  隆:主要是政府意識超前,著眼于大國競爭,企業相對短視。政府對自主創新可能要看一百年,企業可能只看幾年;二者比較競爭對手時也有差別。政府著眼于中國要想成為世界性大國,必須自主創新;企業只著眼于與競爭對手及合作伙伴的關系。現階段技術引進仍有很大空間。短期看過于依賴技術引進,會削弱自主創新;長期看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是自主創新的一種重要方式,在消化、吸收過程中會培育研發能力,通過引進可在更高水平上搞創新,創新成果水平會更高,但我國企業的主要問題是重引進輕再創新。

  記:中國大多數企業家成長于加工貿易時代,由于時代特點所限,其思想能力和技術能力、甚至民族精神,與時代要求都有巨大落差,這是多數企業創新動力和能力不足的又一大根源。

  隆:技術引進時代成長起來的企業家,對技術引進有很強的依賴性,不利于自主創新。創新時代的企業家有幾大特點:對產業技術進步趨勢有很好的把握能力,這是一個重要素質;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管理能力;較強的創新成果運用和保護能力。

  記:創新時代需要新企業和企業家群體,怎樣推動這一群體加速形成?

  隆:首先是改革現行教育體制,使學生不僅有考試能力更有創新能力。人才衡量標準也要變,有探索就會有失敗,要有容忍失敗的寬容機制,以此帶來全新教育體制和人才評價體系,最終建立起創新文化。促進創新型企業成長要兩條腳走路:一是讓有創新能力的大企業增強創新動力,主要通過加快大中型國企改革來實現;二是為創新型中小企業迅速成長創造條件。小企業應降低注冊門檻,拓展創新型企業融資渠道,如獲得種子基金、風險投資基金、發行企業債、上市融資、擔保貸款等。還要大力培養一批合格的研發和管理人才,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也十分重要。

  記:現在講自主創新,很多人錯誤地理解為完全是自己研發。

  隆:在建設創新型國家過程中,自主創新只是其中一條路,還包括外資企業的創新。中國強調自主創新有客觀背景,以往近三十年技術進步過于依賴外部,忽略了自主創新欠賬很多,需加強這方面工作。自主創新雖由中國人或中國企業主導,但對外資企業創新并不排斥,應良性互動,即在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同時,鼓勵自主創新之外的創新。只有這樣,

中國經濟增長才能更多依賴于技術進步。將自主創新理解為完全由自己干,不符合自主創新原意,也不符合創新型國家要求,更不符合全球化潮流。

  記:這種認識會帶來什么結果?

  隆:一種可能是政策上不支持外資企業研發;另一種可能是失去利用國際資源開展研發的機遇。我國很多互聯網企業得到外資的風險投資,在海外上市后迅速發展起來,這些創新型小公司引入風險投資、并到境外上市后,被外資控股了,其創新活動還是自主創新嗎?政府是否支持這類企業創新?如政策不支持,就意味著要想得到政府支持,就不得不放棄利用外部資源。過分強調自主,會喪失很多發展機遇。中國要想成為創新型國家,就要對所有創新活動給予鼓勵,不能只鼓勵純粹的中資企業,但鼓勵政策應有區別。

  記:怎么區別?

  隆:創新支持政策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普惠型政策,如培養人才、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提供公共技術信息、高新技術稅收優惠等,所有企業均可享受;另一類是專項型政策,如對一些技術研發活動的財政性資助。后者應主要給予本土企業,而不應給予外資企業。

  記:有專家認為外資企業在中國的研發成果,也算自主創新一部分,你怎么看?

  隆:外資企業的研發,是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活動的一部分,但不是自主創新的一部分。按中國法律外資企業分三種:外商獨資企業、中外合資企業和中外合作企業。其中,中外合作企業創新形成的知識產權,歸本企業所有,應是自主創新一部分。中外合資企業較復雜,由中方控股的企業,創新成果如歸本企業或中方母公司所有,應是自主創新;外方控股企業、特別是跨國公司在華子公司,創新成果如歸外方母公司,不應視為自主創新。如果外資股東分散,中資相對控股,創新成果歸屬本企業或中方母公司,應視為自主創新。韓國三星公司的外資股權達57%,但沒有人認為三星不是韓國企業。中外資股權相等的企業情況較復雜,主要看創新成果歸屬。一般而言外商獨資企業的創新,不應視為自主創新一部分,尤其跨國公司的子公司。不過有些外商投資企業如果股東是自然人、或基金等機構投資者,是沒有外方母公司的外資企業,創新成果歸屬在華注冊企業,與跨國公司的子公司應不一樣。另外,外商投資企業股東來源較復雜,很多是港澳臺投資企業,母公司可能是地道的中國人控制的企業,甚至大陸在外投資企業在內地的再投資,香港地區的華潤集團和招商局,在內地均有大量投資,這些企業的在華子公司無論合資或獨資,創新成果都是自主創新。總之外商投資企業情況復雜,應區別對待。

  記:自主創新提出后已達成哪些共識?

  隆:自主創新的必要性已達成共識;自主創新在技術層面上推進后,還要在體制機制上創新,構建鼓勵和保護自主創新的體制和機制;自主創新需官產學共同努力;企業是創新主體;這些都有共識。

  記:哪些認識還不到位?

  隆:一是將自主等同于閉關自守,這是非常有害的;二是忽視創新的最終目標而強調自主,致使很多新成果雖填補了國內空白,但沒有市場價值,對國家毫無意義。創新目的是什么?是通過技術進步推動生產力發展,為增強國力服務,而不是為創新而創新,為自主而自主,創新必須著眼于市場,著眼于轉化為生產力;三是缺乏充分利用全球資源開展自主創新的視野和胸懷。全球化背景下的自主創新,是站在人類文明成果的肩上,而不是萬事從頭來。全球化為自主創新帶來很多新機遇,應充分把握和利用,最終掌握主導權;四是一提自主創新,就忽略、甚至排斥外資企業。

  記:全球化背景下的自主創新道路,怎么選擇會更好?

  隆:對全世界而言這都是一個新課題,怎樣在全球化背景下,開創一條既符合全球化趨勢、又能把握一定主導權的自主創新道路,對各國都是一個挑戰。對發展中大國來說,首先要處理好自主和開放的關系,不是不與國際社會合作,而是最終掌握主導權;其次應充分利用后發優勢,雖然也有劣勢,但對技術路線的判斷相對簡單。日本在追趕階段相當順利,但當其成為視聽技術領頭羊時,就面臨技術路線風險。當年研究高清電視未來方向時,就犯了技術路線錯誤搞模擬電視,結果美國搞的

數字電視一成功,日本在該領域的付出即成流水,為此付出時間和代價。中國作為后發國家,一般不會犯這種錯誤;還要充分利用全球化機遇,如到境外收購研發機構,大膽吸引國外風險資金,總之必須充分利用全球資源。

  記:外資研發機構國際化速度不斷加快,在中國處于什么現狀?

  隆:外資研發機構國際化,是跨國投資新現象,尤其近幾年速度不斷加快,《2005年世界投資報告》主題,就是研發國際化。這種國際化首先是成本驅動,其次是開發發展中國家市場,發展中國家的政策對其也產生吸引力。研發國際化中國最受益,目前經商務部審批的在華獨立外商研發機構,已達800多家,但總體研發水平不高,除個別研發針對全球市場的核心技術與產品外,主要是適應性開發,同時利用中國低成本的人力資源,參與全球研發。雖然如此,仍起到提升中國研發水平的作用。首先是吸引了很多高水平人才,中國在海外有大量高水平留學人員,給這些人創造了就業機會,GE、微軟在中國的研發機構,有很多歸國人員;其次是大量研發機構到中國后,研發人員流動加速,有利于尖端技術信息擴散,而且帶來大型跨國公司研發管理模式的傳播。現在很多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需很多人參與,如何高效整合資源,是一個非常突出的挑戰。

  記:我國對外資研發機構的鼓勵政策是否到位?

  隆:我國已出臺一整套鼓勵政策,但還有改善空間:如對知識產權保護不夠好,使很多跨國公司不愿將尖端研發機構放入中國;對高端研發人才在中國的待遇,缺乏通盤考慮:如個人所得稅較高;要使高端人才得到與發達國家同等的收入,公司付出很高成本;另外其家人就業、就學條件也需改善;與創新有關的產業配套環境還有欠缺,相應的配套企業也缺乏。

  記:還可出臺哪些政策?

  隆:首先是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一定要加強,對發展中國家而言這是個矛盾問題。知識產權具有壟斷性,市場常質疑其定價的合理性,但要想鼓勵創新必須保護知識產權。我國這些年做了很多工作,相關法律也很先進,但執法效果很差,這是一條漫長的路,中國還是個總體法制都需完善的發展中國家。對知識收費也不符合中國傳統文化,對公眾的教育將經歷漫長時間;其次是對高端人才的吸引,需一套制度來保障,

  如個人所得稅怎么減免?怎樣提供好的生活條件?家人的就業、醫療、孩子教育問題怎么解決?都需統籌考慮。還要鼓勵外資研發機構與本土機構合作,共同承擔科技攻關課題,一些課題的研發甚至可公開招標,鼓勵雙方共同承擔,這是擴大外資研發機構溢出效應的重要一環。還要鼓勵人才流動。

  記;中國在創新能力建設和形成上,哪些國家的經驗可借鑒?

  隆:很多國家都有成功經驗可借鑒。美國的研發是政府支持,市場提供激勵,很好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企業因此獲利。美國有兩大特點:很多政府研發項目都由政府提供資助,或通過政府采購提供研發激勵;還有高效的資本市場,形成了創新企業加風險投資加資本市場的獨特模式。日本、韓國對研發活動提供補貼,并組織一些行業大企業,形成官產學聯合體,在共性技術領域取得突破。韓國企業對創新高度重視,尤其當年金融危機爆發經濟滑坡后,不得不大力提升研發能力,企業家的民族精神也非常強。中國可兼容并蓄,學習各國的成功經驗,不必拘泥于某一模式。目前我國的突出問題是各自為戰,缺乏協調合作。中央提出自主創新戰略后,很多部門都很重視,搞了很多鼓勵扶持政策,但政策未能很好地協調。如何有效配置有限財政資源?錢是否用在了刀刃上?大企業怎樣才能既競爭又合作?這些問題都需政府和企業深思。

  記:有段時間我國對韓國在自主創新上取得的成就,非常推崇,能否談談韓國為什么比中國做得成功?我們的不足在哪?

  隆:韓國在創新上之所以比中國做得好,主要是壓力比中國大。韓國人均GDP已達上萬美元,只有創新才有發展空間;韓國企業民族精神也很強,創新動力比中國強,中國需更多有民族精神的企業家出現。我們的不足首先是企業能力不如韓。中國雖有一些大企業,但成長不是靠創新驅動而是靠行政壟斷,加之治理結構有缺陷,在創新方面與世界同行相比,有很大差距;其次是韓國在創新道路上比中國起步早,在制造業上有完整的產業鏈,而中國剛將制造業搞上來,這是發展階段帶來的差距;中國支持研發的配套產業還未起來,政策環境雖有改善,但產業和人才環境、資本市場等,都有很大差距,包括知識產權保護。

  記:當年在集成電路研發上,中韓曾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但卻出現了后來的差距,原因到底是什么?

  隆:韓國的創新主體是企業,中國的創新主體表面看是企業,但背后是政府。企業做不成有市場來檢驗,私企是不成功便成仁,但政府做不成誰來考核?這種機制上的差別,正是造成今天差距的根源。面對全球競爭,創新面臨兩大風險:一是技術風險,能否做出來;二是市場風險,創新成果能否商業化。研發不出來是失敗,成果不能商業化也是失敗。當年的兩彈一星雖面臨技術風險,但沒有市場風險。今天研發的市場風險怎么克服?研發在不同機制下會導致不同結果,華為、中興的成功,說明微觀主體很重要,找不到這樣的創新主體,即使技術關跨得過,市場關也跨不過。

  記:這些微觀主體怎樣才能培育出來?

  隆:微觀主體是在市場競爭中產生,因此一定要完善市場機制。創新有內在規律,政府如按規律行事,可加速創新型企業培育,人為選秀結果可能適得其反。政府只規定不許做什么就行,其它不用限制。創新有一定偶然性,只要有巨大回報驅動,總會有人奮不顧身,最終發展出創新型企業。但這并不意味政府無為而治,在創新環境打造、人才培育等方面,政府可大有作為。政府對創新首先要給予激勵,如知識產權切實得到保護、良好的創新環境和融資環境等。對于支持創新的財政性投入,政府還要考慮錢怎么花更有效?怎樣將錢給到最合適的人手里?企業怎么拿到風險投資?人才怎么培養和組織?教育和創新機制怎么配套?什么樣的人和企業可成為創新主體?這是個系統工程,政府高調倡導自主創新,只是一個良好起點,要想取得成效不可能一蹴而就,需長期努力。

  記:雖然上面我們談了很多,但我認為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觀念一定要創新。

  隆:中國基本是在入世后,才真正有了知識產權概念,對自主創新也有了一定認識,因此當自主創新成為國家戰略后,政府還需對國民進行觀念教育,在全社會形成尊重創新、尊重創新人才之風。同時將觀念變成一系列制度,即由很多制度構成的一個總創新制度。

  記:無論在封閉背景下,還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自主創新都是艱難的,不會一蹴而就。要想建立起與其匹配的發展基礎,首先需要一場觀念革命,沒有這一重要的源頭之變,難以帶來過程和結果之變,創新制度的建立、創新動力和能力的形成,也將因此變得荊棘叢生,致使自主創新隱含各種風險。

  令人欣慰的是,政府對自主創新的全力倡導和推動,民眾創新意識的覺醒和提升,都為一個新時代的帶來,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量。但盡快出臺一套符合自主創新需求的總創新制度,使創新主體盡快萌芽并成長起來,為自主創新奠定堅實基礎,是眼下最重要而迫切的事。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