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不支持Flash
財經縱橫

貨幣政策報告潑冷水 中國需要反思宏觀調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2日 08:25 揚子晚報
    陳旭敏 
 
    中國或許正在錯過一次經濟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機,雖然目前她的經濟仍在以兩位數或接近兩位數增長。

  植根于計劃經濟的宏觀調控思維,不利于中國應有的經濟增長潛力,2004年以來,這種看似未雨綢繆或亡羊補牢的調控方式,正在毫不留情地阻遏“似乎過熱”的高位投資。宏觀調控的理由似乎合情合理:投資率過高、產能加大、一旦全球經濟和中國經濟增長出現滯長,經濟可能陷入通貨緊縮。

  事實也許正與宏觀調控的假想相反。在日前公布的2006年第四季度貨幣政策報告中,中國央行首次公布了中國銀行系統的中長期貸款的投向:2006年,包括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的主要金融機構人民幣中長期貸款比年初增加1.73萬億元,但是,這些新增中長期貸款主要投向卻為基礎設施行業、房地產業和制造業,比重分別為37.6%、19.7%和8.3%。與此相對應的是,這與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固定資產投資比重也基本吻合。

  這或許給正在進行的宏觀調控潑了一盆冷水。即使2006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仍高居24%,但在上述投資增長結構下,非貿易品—基礎設施和房地產業投資的大幅增長,不僅無助于中國制造業產能的擴大,反而可以緩解目前經濟發展的“瓶頸”,尤其是目前煤電油運仍沒有完全緩解的情況下。事實上,根據中國央行公布的銀行系統中長期貸款投向,基礎設施投資主要集中在交通運輸,倉儲、

郵政、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以及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

  而房地產業投資的增長,不是房地價的價格,也不應該是宏觀調控的對象。相反,房地產業的投資增長,可以緩解目前需求增長和供給趨緩矛盾造成的價格增長。

  遺憾的是,“本應”成為宏觀調控對象的制造業投資增長,在目前新增中長期貸款增長中只占8.3%,而且還包括消費升級引起的產業升級的重工業投資,雖然這些產業可以通過直接融資、外商直接投資以及自籌資金來增加投資,但是其低于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7個百分點的貸款增長,難道還要通過宏觀調控壓縮?

  很顯然,目前中國的宏觀調控仍是計劃經濟殘留思維在市場經濟發揮作用,這種只看總量不看結構、缺乏全球化思維的調控方式,不僅助長了目前中國經濟運行矛盾,而且也在擠壓中國經濟應有的成長空間,還使中國產業“縛手”于全球競爭。

  GDP以兩位數高速增長,固定資產投資仍是高位推進,中國經濟看上去似乎確實“熱氣騰騰”,但是,將這些絕對指標作為經濟是否過熱的“顯示器”,未免失于草率,即使是按照中國正在奉行的凱恩斯主義,經濟過熱也只能是當經濟增長超過充分就業下的經濟增長時,經濟才被稱為過熱。而從目前看,雖然CPI在食品價格的推動下,有所上漲,但是,與此相反,全面衡量中國物價指數的GDP縮減指數卻在下跌,2006年增率為3.2%,比上年下降1.4個百分點。雖然這里面有消費品和投資品的結構問題,但中國是否達到了充分就業下的經濟增長,或許是個疑問。

  與此相似的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經濟即使在黃金增長年代,但仍繼續采用凱恩斯主義的積極“增長性財政政策”,而不是中國式的宏觀調控,雖然此后美國陷入七十年代的滯脹,那也是國家和市場功能的爭論,而非凱恩斯主義前提下的爭吵:既然實行凱恩斯的調控思維,就應這將這種調控方式進行到底。

  而且,目前高位的固定資產投資,也是是建立在利潤率大幅增長的背景下。2006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1.9萬億,增長31%,增幅比上年高8.4個百分點,而且企業銷售利潤率為6.09%,比上年提高0.27個百分點,處于近年來較高水平。很顯然,從利潤角度看,這種投資規模應該是值得鼓勵,而非抑制。

  在全球化時代,中國傳統計劃經濟的“過剩”思維,顯然已經過剩,即使目前中國的可貿易品投資—制造業繼續偏熱,產能過剩,虧損或倒閉的企業未必就一定是中國,也有可能是美國、歐洲、日本、或東南亞國家的某些企業,中國過剩的產能完全可以在WTO規則下,通過出口擠壓其他國家相關產業和企業的生存空間,尤其是在目前人民幣還處于高位的時候,否則一旦人民幣升值到位,這些國家的企業可能會反噬中國公司。

  中國的汽車業發展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近一兩年來,關于中國汽車產業是否過剩的討論不絕于耳,而事實相反,伴隨著中國汽車業產能和產量的增加,汽車業2006年出口已達34萬輛,同比增長一倍。如果按照這種出口速度,也許再過幾年,中國宏觀調控部門警告的不應是中國汽車業,而應是警告美國底特律汽車城的“產能”過剩。

  將目前以壓縮高位投資規模為主旨的宏觀調控,稱為“助長”中國經濟運行矛盾,也許并不過分。投資增長過快、信貸投放過多、貿差順差過大,以及環境、資源壓力加大,這四個矛盾的因果都是一個有機整體,而非獨立存在。與2005年前不同,目前中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的主要來源是貿易順差,而不是以前的外商直接投資,而貿易順差顯然是2004年以來宏觀調控的結果,投資規模壓縮的結果,自然是進口的減少,從而加大了貿易順差、擴張了國內銀行系統的流動性以及貸款規模。

  從表面看,目前環境和資源壓力的加大,確實也是投資過熱的結果,但實際上,這可能也是這些產品的價格仍被政府管制的結果,價格低估的結果是,助長了投資規模的膨脹,而不是通過市場價格上漲成為投資規模的“自動剎車器”。當然市場經濟造成的外部效應如環境污染等,確實也應該由政府干預。

  全球化時代,需要全球化宏觀視野和調控思維,目前中國經濟在計劃經濟和“半吊子”凱恩斯反周期調控思維的雙重夾擊下,正在喪失其應有的活力和潛力。中國宏觀調控部門應該與時俱進,面向全球,放棄一些囿于中國的總量調控思維,而應更多地在市場經濟中發揮微觀主體的“主人公”意識,來促進中國產業進入全球化競爭。否則無疑是自縛手腳。作者為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經濟事務評論員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