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黃端
瑞士當地時間1月26日中午,在達沃斯的一座山頂餐廳上,中國銀行副行長朱民與中國網通總裁田溯寧約請了在達沃斯參加年會的部分中國人吃飯,其中包括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成思危、阿里巴巴總裁馬云、聯想董事會主席楊元慶等十多人,代表著中國與會的基本格局與陣容。
參加了11屆達沃斯論壇年會的朱民是這個中國“達沃斯人”派對的最好主持,他請作為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中國協調人的成思危副委員長第一個發言。成思危提到這幾年參會的體會,說從達沃斯論壇上,可以感覺到前些年人們說中國崩潰論,再到中國威脅論,到現在普遍認為中國是推動世界進程不可或缺的力量,這樣的轉變為中國人在達沃斯論壇年會上打下了很好的根基。
2007年,在達沃斯出現的中國人不超過50人。在228個議題當中,有中國人參加主要討論的不到30個,這與中國經濟作為全球最熱的話題的地位顯然不相稱。而且,中國人參與的討論多局限在與中國相關的話題,是真正世界性的議題,只有朱民、馬云、田溯寧等幾人參加,而且,用馬云自己的話來說,一般般。
來自臺灣,在美國生活了四十年的P&Q亞太總裁徐大麟認為,在西方,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的地位遠高于福布斯和財富論壇,只有世界1000強企業才能成為會員,歐美國家元首也是常客。雖然達沃斯論壇年會1979年起就與中國建立起了聯系。但從與會者名單上看,并未得到相應的重視。有一種說法,聲稱這是因為當初達沃斯論壇與中國政府接觸的對口部門的級別有關。徐大麟認為,中國的“達沃斯人”不多有幾個原因,比如達沃斯天寒地遠,而且總在一月下旬舉行,靠近春節。另外,很多中國頂尖企業家很難流利使用英語,溝通是一個問題。
據說,中國移動總裁王建宙每天早上都會學3個小時的英語,他在“中國想要充當什么樣的角色”的主題討論中的表現相當不錯,顯然是做了充分的準備。但討論結束后,他不斷掏出手絹擦汗,與他同臺討論的美國學者華新民則跟他檢討發言的一些技巧與方法。
因此,有留洋背景的中國與會者,占了達沃斯論壇年會中國群體中的很大比例。歐美名校背景,在達沃斯是非常重要的敲門磚。
此外,達沃斯更重要的溝通來自于200多場討論之外的“達沃斯lounge文化”,即在會場提供休息的沙發、走廊上進行交流。每人胸前都掛有名牌,寫著名字、機構、國家3樣信息,你要在10秒中內把這些信息消化,然后作出反應;如果“庫存”不夠,可以馬上用胸牌在旁邊的電腦一刷,查出會員信息,以了解對方是不是自己的談話對象。
在全球化進程之中,中國這些年一直是國際談論的焦點。達沃斯論壇年會已搭起了一個很好的表達、融入、影響這一進程的平臺,如果能有更多的中國企業家來到這里與國際上的頂尖企業家進行交流、學習,那么對于中國未來的道路,將會是一件更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