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王建:今年下半年宏觀經濟將可能出現滯脹格局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1日 09:57 21世紀經濟報道
1月2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06年的主要經濟指標增長情況,四季度以后,經濟增長率出現下滑,通脹也有所抬頭,特別是從12月的數字看,投資增長率已下滑到13.8%,為去年最低值,工業生產速度在11月上升了0.2個百分點后,再次下滑到14.7%,CPI則從11月的1.9%猛升到2.8%。另據有關渠道了解,去年12月份的新上項目投資增長率,已從前11個月累計的3.7%轉成負值。以上這些數據的背后,是否已顯示出了在2007年出現“滯脹”格局的前兆? “滯脹”的可能性 去年初我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為“防止滯脹將逐步成為主題”,是說在“十一五”中期將可能將出現滯脹格局。所謂“滯脹”,是指在經濟增長率下滑的同時,會伴隨著物價上漲的現象。 當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所想的是出現生產過剩問題在先,而消費物價上漲可能會出現得遲一點,因為自2003年以來,中國政府明顯增加了支農的力度,而且已出現糧食產量連續兩年的較大幅度上漲,在一般情況下,糧食豐收年都會出現糧價和食品價格下跌,會帶動CPI的下落。但是自2006年10月份開始,全國各地的糧油價格開始明顯大幅度上漲,帶動了CPI的明顯上升。我對四季度消費物價的預測是看走了眼,或者說我所預計的物價上漲,提前于經濟增長率的下滑到來了。 關于糧價上漲的原因,有分析認為主要原因是由于國家糧食部門收購過量,再加上國際糧價上漲,這兩個短期因素的確存在,但如果沒有長期背景,糧價上漲不會如此之高。雖然從2004年到去年,中國取得了連續三年的大豐收,但去年糧食產量估計也只能達到4.93億噸,仍比1998年5.12億噸的高峰低了3.7%。但自1998年至今,中國的總人口已經增加了5.4%,在扣除了物價因素后,城市居民的食品消費水平則大幅度上升了41%。這樣就在糧食不斷豐產的背景下,仍然不斷拉開了糧食供求缺口,補足這個缺口是靠進口。去年12月國際糧食的現貨與期貨價格,都大幅度上漲了26.9%和24.2%,玉米現貨價格更上漲了51.8%。由于中國仍存在糧食供求缺口,需要大量進口,所以國際糧價的波動就會立即影響到國內的食品價格水平。 在制定“十一五”規劃的時候曾預測,在規劃期內的5年中國的人口會再增加6000萬人。按目前消費水平計算,要求在包括2006年在內的未來4年,糧食年均增長率要達到2.7%。但是在過去的8年卻是年均遞減0.5%。從糧食供給潛力看,由于中國目前仍處在一個工業化、特別是城市化的高峰內,非農產業對土地供給的要求持續強烈,每年至少要保證近300萬畝的耕地占用,大概要減少560萬噸糧食產量。除非中國的糧食單產水平在未來幾年有大幅度的提高,否則自去年10月以來出現的糧價和食品價格上漲趨勢就不是短期趨勢,而是一個長期趨勢。由于食品占了CPI約三分之一的權重,糧價的長期上漲趨勢,也就決定了消費物價的長期上漲趨勢。 今年出現中國連續第四個豐收年的概率幾乎是“零”,如果今年糧食平產甚至出現負增長,CPI指數就會明顯高出去年,所以在今年出現“脹”的格局已成定局。 再來看“滯”。本輪經濟增長主要是由投資需求拉動的,但是在經歷了包括2006年在內的連續4年的投資高增長后,從投資周期看,到今年下半年將逐步進入尾聲。從新開工項目投資增長率看,到去年前11個月累計,增長率已經下降到只有3.7%,12月則已進入到負增長,說明未來的投資需求增長明顯乏力。從投資完成額看,上半年還高達31.3%,全年平均則下降到了24.5%,12月當月則已下降到13.8%的全年最低點。如果在去年新上項目投資已經轉入到負增長,則今年到了下半年,投資增長率可能將低于15%,經濟增長率就會下降到8%的水平了。 還需要注意的是,美國經濟目前已經露出了增長的頹勢,2006年一季度的經濟增長率還高達5.6%,到三季度已經下降到只有2.2%。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房地產市場,制造業與居民消費都出現了明顯下滑,并且已經影響到美國的進口需求。據美國商務部公布的數字,去年10月份美國的貿易逆差比上月大幅度縮減了8.4%,降幅為5年來的最高水平。由于美國是中國最大的單一國家海外市場,美國經濟增長的減速,必然會對中國今年的出口增長產生不利影響。 如果今年是內需的“單邊”緊縮,則全年經濟增長率可能會降到8%,如果外需緊縮同步發生,則今年的經濟增長率可能會進一步下降到低于7%,對于出現這個前景,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必須有足夠的警惕。 所以,“脹”在“滯”先,2007年可能會出現消費物價持續走高,而在下半年經濟增長率開始下滑,“滯脹”格局可能會在今年下半年顯露。 調控兩難,寬松優先 對宏觀調控來說,“滯脹”格局是一個難題。中國央行最近已經表示,要對已經出現的消費物價上漲高度關注,隱含之意就是如果物價繼續上漲,將不得不實施必有的貨幣緊縮。但是如果在今年下半年出現投資增長率的顯著回落,并帶動經濟增長走低,財政與貨幣政策又都必須采取寬松的取向,這就成了一個“兩難”選擇。而從中國經濟發展的大局看,保增長是更重要的事情,所以宏觀調控政策在今年的基本走向,還是要把準備放松作為重點。 經濟景氣回落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我們是否對中國已經進入到一個新的景氣周期形態缺乏深刻認識。中國在經歷了近30年的經濟體制改革后,市場經濟已經生根,從產權關系到分配關系再到經濟運行的特征,都已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我們雖然早就宣稱中國是市場經濟國家,并在國際社會為爭取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而作出了廣泛努力,但是許多人的頭腦中,仍然把中國當作是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來看待,具體的表現就是仍認為傳統體制下的需求膨脹才是常態,因此認為只要稍微放松需求控制,就會出現傳統體制中的“放、收”循環,而從不擔心會出現需求不足這個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基本特征。如果思想上沒有準備,政策上沒有儲備,當衰退到來時就不可能作出迅速而果斷的反應,就有可能耽誤宏觀調控的最好時機。 (作者為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招商證券顧問)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