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全面地考慮加息的時機與方式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30日 09:53 21世紀經濟報道
近期加息的呼聲開始高漲,其主要的理由是出現了通脹的苗頭,2006年12月,居民消費價格(CPI)上漲2.8%,需要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另外,股市在這兩個月中熱度太高,股指上漲太快,抑制可能出現的泡沫是主張加息的另一個理由。 央行去年只是在4月和8月采取加息的調控措施,前一次只上調貸款利率,后一次則同時上調存款和貸款利率。相比之下,央行似乎更青睞存款準備金率這個政策工具,自去年7月以來共4次上調準備金率。有人認為,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是行政手段,央行應該傾向于采用利率手段。言下之意,加息是市場手段。加息是成熟市場國家普遍采用的貨幣政策,這幾年,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漸進加息就讓我們印象深刻。當然,這些并不代表中國央行加息也完全屬于一種市場手段,因為中國的利率形成機制尚未完全市場化。美聯儲是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在銀行間市場購買或銷售國庫券,使聯邦基金利率發生改變,所謂加息不過是公開市場操作的一個目標;而中國央行不是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影響基準利率,而是以下發文件的方式改變法定利率。 因為中國央行不是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回收流動性以實現加息的目標,加息并不必然伴隨著流動性的減少,那么,加息可能起不到緊縮的效果。流動性過剩是人盡皆知的事實,并且由于流動性過剩這個促成因素之一,股市股指和市值快速上漲。如果連續多次調高存貸款利率,可能會使投入股市的部分資金轉為存款,從而降低資金流入股市的速度。但流動性過剩的形勢也并不一定會因此而緩和,它可能以存貸款快速增加的形式重新顯現。存款利率的提高和存款數額的增加將使銀行的成本增加,從而增強它們的放貸意愿。2006年12月末的數據顯示,2006年M2的增速與去年相比有所下降,表明金融機構的放貸意愿有所減弱,提高存貸款利率可能又會使存款、貸款和M2的增幅提高。因此目前來看,加息不可能改變投資和通脹的趨勢。 不以公開市場操作為基礎的加息,并不能減少整體的流動性,只能將流動性從這條渠道(股市)趕向那條渠道(銀行系統)。以往加息是抑制投資的有效工具,但現在形勢已經發生變化。以往投資和融資渠道單一,主要是通過銀行的間接金融方式;但現在投資和融資的渠道開始多元化,股市的重要性很快提升。在流動性過剩和多元化的背景下,以行政手段作為基礎的加息(調高法定利率)的效力將大不如從前。既然如此,對于采取加息措施的應該慎重,應該從多角度更全面地考慮利率工具的運用。 首先,要考慮加息對 其次,要考慮改變加息的方式,不能只是以行政手段調高法定利率,而要逐步以公開市場操作為基礎。如果是以貨幣緊縮為目標,那回收流動性是當然的途徑,加息是否有效,也取決于流動性是否改變。發行央行票據和國債回購等公開市場操作是回收流動性的主要手段,提高存款準備金率雖然也是行政手段,但就效果而言,應該是好于調高法定利率。 再回到當下的具體問題,通脹隱憂和股市泡沫化趨勢是否可以作為加息的充分理據呢?2006年12月的CPI漲幅確實比較高,而且這是延續11月的勢頭(CPI漲幅為1.9%,高于全年平均水平),但要注意到,引發CPI較快上漲的主要原因是食品和居住價格上漲較快,而其他產品和服務沒有呈現較快漲勢。也就是說,現在還不是全局性的物價上漲,那就不宜采用加息這樣全局性的措施。至于股價的高漲,既有合理的因素,也是因為資本市場上資產供給增加的速度慢于資金流入的速度。既然政府有意擴大直接金融,那么,就不應該刻意用加息這樣的手段使資金遠離資本市場,而是應該增加資產的供給:一是吸收更多優質資產進入股市,比如讓大盤藍籌回歸A股市場;二是積極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建設。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