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資本道德應由法制約束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9日 23:37 新浪財經
肖擎 《中國經濟周刊》近日刊發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的文章。文章指出“中國企業正面臨企業社會責任的挑戰性考驗。那種資本無道德,財富非倫理,為富可以不仁的經濟理論和商業實踐,不僅國際社會難以接受,中國社會也已經不能容忍。”整篇文章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缺乏社會責任意識的企業在中國將很不受歡迎,掂量掂量,份量還是很重的。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撰文論述企業社會責任,其影響遠非一般觀點文章所能比。人們之所以如此關注它,“成副委員長說得好”的聲音之所以不絕于耳,可能并不在于文章本身有多精辟,而在于人們期望這是中央決策意志的傳達,是中央下一步行動的信號,是我們這個國家對人民權益的尊重,對發展的清醒認識,這些都是人民之大幸。 成副委員長的觀點將起到怎樣的實際影響,現在還難說,但只要人們關心理論如何接入現實的問題,它就面臨是否具可操作性的疑問。從這個層面說,我們還需要對成副委員長的觀點提出一些“技術性”的疑問。 這篇文章論證了社會責任對于企業和社會的重要性,現實社會中資本無道德的表現,也十分準確地指出社會對企業的期望是要求企業維護和促進社會公正、公平,平等地保障各方相關利益,這些認識都是深刻的,但對于提高企業社會責任意識如何“分步走”,企業社會責任如何真正從利己主義向適度的利他主義轉變,鮮有回答,多少令人遺憾。但成副委員長的文章沒有論證并不意味著我們就不必思考了,也不意味著我們的思考沒有意義。 中國企業的社會責任問題主要表現在資本無法無天,至高無上的特性上,加上資本與權力結合,使得損害勞動者利益,以不計代價的發展拖緩社會進步成為難以遏制的社會現象。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企業與社會對企業責任的觀察視角存在很大差異。企業以贏利為目的,它所考慮的是以最少成本收獲最大的利潤,比較普遍的做法是犧牲員工福利、傷害公平、危害生態環境,而社會考慮企業的社會責任恰恰是針對企業最不愿承擔的責任,這就導致了人們的要求與企業的實際做法“兩重天”、“兩張皮”。 在依靠倡導還無法奏效的社會環境里,在道德自覺還無生存土壤的社會空間里,法制約束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積極手段。我們拿 “企業的社會責任”這一概念的出現來說,這一最早由美國的謝爾頓于80多年前提出的概念,目的十分明確,就是要規避自由放任的競爭所導致的一系列社會問題,特別是周期性經濟危機的出現,如果只是倡導企業重視自己的社會責任,呼吁一下,結局只會是悄悄地死去。從美國開始的一些西方國家,采取的是修改公司法,加強對企業行為的嚴格限制,通過積極干預讓法律成為最有效的指揮棒和調節者,效果是明顯的。 很多企業從過度的利己主義向適當的利他主義轉變,并不只是聽取了倡議,聽取了中央的要求,而是在法律的規范下意識到什么才是企業發展所需,而且從不斷豐富的認識中承認可持續發展的不容置疑性。我想我們在關于資本道德論的接力性思考中,不能只是考慮開辦一些企業社會責任論壇,成立一些企業社會責任服務機構,最主要的還是讓法律在其中發揮最大功效,讓法律更成熟地規范企業行為。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