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政府擴容是不是中國生態現代化之道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9日 11:48 華夏時報
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27日下午在北京發布主題為生態現代化研究的《中國現代化報告2007》,高調建議中國應盡快組建國家環境部、國家能源部和國家地區開發署等三大政府機構,以應對重要性日益凸顯的國家環境安全、能源安全和地區協調發展問題,推動本世紀前50年中國生態現代化進程。 環境保護、能源和地區開發問題,既是約束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瓶頸,也是政府管理的難點所在。在中科院這份報告出臺之前,已多有討論,關于環保總局升格、組建能源部的建議就時有所聞。其實思路同出一轍:即通過中央行政權力的強化,整合目前分散于地方政府的自然資源占有權和開發權,提升環保部門在經濟運行機制中的發言權和對有限能源的使用效率。但是,不得不遺憾地指出:這個思路即使不是效果堪疑的“隔靴搔癢”,也充其量只是回避深層矛盾的應急之舉。 毫無疑問,近30年來的中國經濟爆炸式發展,得益于政府主導的改革開放。換句話說,中國的經濟發展是政府強勢作為的成果。或許正因為這樣的經驗,“政府既是經濟的發動者、也是問題的解決者”就成為一種理所當然的選擇,這種理念不僅在普通民眾心中根深蒂固,也同樣浸淫于我們專家學者的思維當中。從政府應承擔義務的角度來說,這樣的理念并無不妥;但從實際解決問題的角度來說,這種理念不僅不現實,而且危險。首先,在奔放而復雜的經濟領域,即使最強勢的政府,也沒有能力介入到經濟的方方面面,也有許多管不著的地方,這意味著政府并不是萬能的;其次,目前我們的行政權力常常具有某種“排斥性”,它介入的地方通常不再允許其他力量介入,這意味著會失去解決問題的其他可能性;第三,即使在行政權力內部,也并非沒有博弈,比如中央和地方之間、部門和部門之間。在這種格局下單純依靠行政權力解決問題,如果操作不好,則意味著管理成本的上升,而最終會體現為經濟發展成本的上升。 這樣的憂慮并非沒有依據。許多以政府架構改制的方式而試圖加強管理的領域,都存在著事情沒管好,卻加大了行政成本的先例,甚至,形成了一個個新的特殊利益組合。由此可見,強化權力以強化管理這種方式,是必須慎之又慎的。 政府擴容不是中國生態現代化之道。寄希望于行政權力的重新配置,不僅對政府擴容的風險性估計不足,也沒有擺脫對行政權力的迷信,其結果,可能導致中央不勝其管而地方失去積極性,最終使行政權力進一步走向低效化。 解決問題,要看到問題實質。中國嚴峻的生態問題,實質是什么?不是行政權力夠不夠的問題,不是政府(包括地方政府)與民眾有沒有改善生態的共識的問題,而是對“破壞式發展”的制衡力量不夠。這個制衡力量不僅應體現在中央對地方的行政約束上,更應體現在法治、市場和公眾參與上。法治失位、市場失靈、公眾失聲,是中國環境和能源問題解決不力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制定國家資源安全、能源安全、環境安全戰略時,讓法治說話,讓市場說話,讓公眾說話,應放在戰略要目的頭條位置。而政府要做的重點,除了對官員考評機制的改革,就是讓上述制衡力量壯大。這遠比對自身架構拆散重組重要和有效得多。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