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不支持Flash
|
|
|
邱林:不可能靠外國種糧來養活中國人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6日 19:57 新浪財經
邱 林 農業部新聞發言人薛亮25日表示,2007年我國的糧食生產面臨著一個很大的挑戰,我們必須對糧食問題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給予清醒的認識,不可能依靠進口糧食解決中國的糧食問題。(1月26日《經濟參考報》) “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源”。雖然目前我國基本解決了吃飯問題,但糧食供需平衡的壓力將長期存在,糧食問題仍不容樂觀。人口不斷增長,耕地逐年減少,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剛達到400公斤,僅為發達國家的1/3—1/4,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國人食物的多樣化,都需要更多的糧食作后盾。 有人說,人多糧不夠,去國外買呀。我們并不反對用世界的眼光、開放的思維來解決糧食問題,但中國如果吃飯依賴國外,必將受制于人,因為糧食安全關系國家安全,只有立足國內,基本實現供需平衡,才能保證我們在風云變幻的國際局勢中始終處于主動地位。中國以世界上7%的耕地承擔著養活世界上22%的人口的重任,人多地少的國情使得糧食安全問題一直困擾著中華民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解決糧食問題的三個辦法是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實踐證明確實是這樣,如今中國糧食科技,特別是水稻研究遠遠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困擾中國幾千年的糧食問題基本破解。 在耕地面積難以增加的情況下,用科技手段是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根本動力。雖然我國人增地減,但糧食基本實現了供需平衡,這主要是依靠科技手段大幅度提高了糧食單產。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早在1960年,就開始進行早稻常規育種試驗,他發現并驗證了天然雜種水稻具有第一代優勢。1973年,雜交水稻在我國正式培育成功,將水稻畝產由30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2004年,袁隆平領導的超級雜交稻項目二期,在育種方面提前一年實現了大面積畝產800公斤的目標,這一項技術已在國內廣泛推廣,這意味著每年又可以再多養活3000萬人。 現在的問題是,國家能否制定促進糧食增產的有力政策,包括要不要增加對糧食科研的投入、要不要對糧食生產進行補貼以及國家按什么價格向農民收購糧食、要不要對進口糧食進行限制等。只有在上述這些問題都得到解決后,袁隆平所創造的“雜交水稻育種的突破”,才能最終轉化為農民實實在在的福利,毫無疑問,這也將轉化為中國人的福利。 實際上,中國大量從國外進口糧食并不合算,等于肥水外流,用中國人的錢補貼外國農民。不如維持略高于國外的糧價,使外國糧食進入中國無大利可圖;而對中國農民的收入,采用直接補貼的辦法。直接補貼的做法比進口糧食的做法效率高得多,更經濟、更直接、更受農民的歡迎。因為直接補貼的錢可以直接全部到達種糧農民之手。其實,與工業相比,美國種糧農民的效益也不高。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政府扶持農民的辦法就是直接補貼農民。因為美國政府直接補貼的做法,使政府用盡可能少的錢,達到了盡可能大的經濟效果,更確保了糧食富余,大量出口國外。 糧食自給自足仍是我們的既定方針,通過科技手段促進松糧食生產和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糧食問題就可以基本解決。當然,中國的糧食沒有近憂,卻有遠慮。我們應該帶著深刻的憂患意識,懲治土地違法和污染行為,保護有限的耕地,同時,不斷提高糧食產量和質量,確保我國的糧食安全萬無一失。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