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不支持Flash
|
|
|
陳隨有:缺乏配合導致房市調控難見效果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6日 03:54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國家統計局局長謝伏瞻1月25日表示,雖然2006年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但房價漲幅仍然偏高,全年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比上年漲5.5%。值得注意的是,這種上漲是建立在連續多年持續上漲基礎上的,且是在國家連續兩次出臺房市調控政策后出現的。 被認為非常嚴厲的調控政策,為何難以阻擋房價上漲的勢頭?如果從調控政策本身來看,就在于執行調控政策的有關部門受自身利益的局限,缺少配合與協調,使原本嚴厲的調控措施互相掣肘,制約了調控力量的發揮。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地價。據昨天的《中國青年報》報道,2006年1月到10月公布的數據顯示,北京市土地購置單價全國最高,達到13640.59元/平方米,上海為3526.26元/平方米,全國平均數字僅為1008.47元/平方米。而在2005年,北京市土地購置單價僅為3098.19元/平方米,僅僅一年時間,北京市土地購置單價就上升了一萬余元!地價如此離譜的上漲,房價不暴漲已經謝天謝地,怎么可能會理性回歸? 為什么出現這種情況呢?如果要促使房價理性回歸,理應加大土地供應量,并確保土地出讓過程中的透明度,防止官商勾結囤積土地。然而,在實踐中,土地管理部門和地方政府在房市調控過程中卻惜地如金,緊縮住房土地供應,加之管理出現漏洞,一部分土地落到少數人手中被囤積,從而制造了住房用地緊張的局面,推動了地價的上漲。 事實上,從土地管理部門規定房地產開發用地必須采用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公開出讓之時,地價就已開始上漲。從2006年開始,國土資源部又提出了“勾地制度”。勾地制度一個最典型的特點是準漲不準跌。勾地制度比招拍掛房市,更容易出現權力尋租。因為在勾地制度下,信息完全壟斷在政府手中,高度不透明,開發商想獲取相關信息就可能通過行賄等方式與政府官員私下進行交易,而相關腐敗成本無疑仍將被納入到土地成本中,導致房價的上漲。 調控政策也缺少稅務部門的配合。受自身職能局限,稅務部門自然希望稅收保持增長,因此,在房市調控過程中,它連續出臺了與稅相關的措施。先是對二手房征稅,意在遏制投機,卻沒有想到這一做法抑制了二手房市場,導致二手房交易量萎縮,推動了房價上漲。接著,稅務部門將大城市土地使用稅每平方米年稅額,由0.5元至10元調整為1.5元至30元。不久前,又開始以嚴厲措施清算土地增值稅。在房價上漲的過程中,這些稅收成本很容易被納入到房價中轉嫁到老百姓購房人身上。 因而,在房市調控過程中,各個執行政策的主體之間缺乏系統的配合與協調,甚至圍繞部門利益出臺具體措施,在客觀上導致了調控力量的分散,無法形成強大的合力。既然地價可以在一年時間上漲1萬多元,房價自然也降不下來。如果回頭看看,當初九部委出臺的十五條細則,有多少真正得到了執行? 房市調控要想取得良好效果,有關部門必須走出自身利益局限,以大局為重,從全局出發,以民生的角度來看待房市調控,以認真負責的態度一絲不茍地執行相關政策。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