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醫鬧不是因為舉證倒置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3日 07:33 新京報
“醫鬧”的出現,讓醫護人員苦惱不已。日前,廣州市有政協委員指出,自衛生部出臺醫療糾紛“舉證倒置”規定后,醫療糾紛的性質立馬變了,“以前都是心平氣和地尋求理性解決的辦法,但現在患方越來越不理性了”。(1月22日《南方都市報》) 將“醫鬧”的責任歸于“舉證倒置”,顯然打錯了靶子。在國家權力配置上,衛生部乃行政職能部門,如何能決定某類糾紛的舉證責任分配?醫療糾紛中所謂“舉證倒置”,應該是指2002年4月1日起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正是這份司法解釋規定了“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 “醫鬧”的出現,是社會問題,成因復雜。而綜合因素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也可歸之于法律的變化。這名政協委員說,在法律未規定醫療糾紛“舉證倒置”之前,患方“都是心平氣和地尋求理性解決的辦法”。事實恐怕并不如此,那些年的醫療糾紛并不少,即便患方在醫療糾紛中能“心平氣和”,也多半由于在其時的法律環境下,信息嚴重不對稱,患者的知情權被漠視,多半只能被動選擇解決方案。 而于2002年9月1日施行的國務院《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則明確賦予患者“有權復印或者復制其門診病歷、住院志、體溫單、醫囑單、化驗單(檢驗報告)、醫學影像檢查資料、特殊檢查同意書、手術同意書、手術及麻醉記錄單、病理資料、護理記錄以及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其他病歷資料”。患者要求復印或者復制病歷資料的,“醫療機構應當提供復印或者復制服務并在復印或者復制的病歷資料上加蓋證明印記,復印或者復制病歷資料時,應當有患者在場”。另一方面,該《條例》還規定醫療機構應當按照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要求,書寫并妥善保管病歷資料。 正是這些針對醫療糾紛的一系列行政法規與司法解釋出臺之后,醫療糾紛的解決才相對有了程序公正,患者的權利才在法律之中初步顯現出來。 雖然近年來的部分立法確認了患方的一些基本權利,也加大了醫院和醫務人員的責任,但應當承認,醫患糾紛雙方的強弱態勢雖然有所縮減,卻也并未倒置。作為患者,在醫療糾紛中仍然是弱勢一方。他們對醫學知識不了解,病歷等重要證據又都是由醫院制作和保管,“有權復印”的法律權利,也難以防止醫院弄虛作假,“舉證倒置”之下的醫院舉證義務也有著明確限定。患方的舉證責任只是有所減輕,而不是全部免除。法律的進步雖然使患方有更多的機會知悉醫療侵權行為的存在,但解決醫療糾紛的立法保障體系還不完整。因此,立法的使命實則遠未完成。 醫療糾紛之所以演化為“醫鬧”,其原因固然錯綜復雜。其中難免有極少數人借機鬧事,這是需要嚴厲打擊的,但絕大多數醫療糾紛還是因為患方對現行醫療事故鑒定制度的不信任。每有醫療糾紛發生,醫院便要求患方拿出醫療事故鑒定報告。而鑒定系由當地醫學會組織,一個地區的醫學會成員大多師出同門,甚至來自同一醫院。這樣的鑒定結論,患方焉能心服。當付諸法律不能公平解決糾紛,“醫鬧”的產生乃至愈來愈烈便是必然。以此看來,遏制“醫鬧”的路徑選擇,仍在于完善法制,公平分配患方與醫院的權利與責任。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