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股票定價權 流動性過剩和小平南巡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2日 03:13 第一財經日報
郭繼豐 ●境內一些券商和基金以“本土定價權”之名,在行坐莊炒作之實 ●如何推進政治文明,建設民主與法治,以期重新凝聚改革共識,爭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社會,這將是下一個15年我們的奮斗目標 關于股票定價權 隨著上證指數2800點的突破,及中國人壽、中國石化在H股和A股市場價格的擴大,關于股票定價權的爭論再次掀起一波熱浪。 文國慶:警惕以“本土定價權”之名,行坐莊炒作之實。和訊信息首席分析師文國慶1月15日在和訊網上發表《過度炒作必然導致暴跌》一文。文章指出,從A+H股的比價關系看,近期A股的溢價水平出現了大幅度的提升,A股的溢價水平也確實高得離譜。從可比較的前十大權重股看,A股平均溢價率為26%,而中石化和國壽則高達60%。從工行、中行兩行去年末的惡炒看,溢價率超過60%以后,A股都會用暴跌的方式實現價值回歸,直到差價控制在10%左右。境內一些券商和基金以“本土定價權”之名,在行坐莊炒作之實,根本目的是誘導無辜散戶跟風炒作并堵塞管理層的視聽,這不過是當年“呂梁模式”的變種。 文章認為,市場漲跌本是尋常之事,但令人驚異的是,這么多投行一齊出現了職業性心理異常,散戶應該引起警惕。大家一致要奪回股票定價權,這我不置可否,但前提是要拿出過硬的數據來。 王萬山等:僅依靠話語權的爭奪,無法真正獲得定價權。江西財經大學副研究員王萬山博士、伍世安,發表《我國爭取大宗進口物資國際定價權的基本策略》(《外貿經濟、國際貿易》,2006年第12期),認為僅僅憑借股票市場無法獲得真正的定價權,包括股票價格的定價權。文章認為:國際價格的形成不僅僅取決于國際市場上的供求關系,還包括著其他一些共同作用的因素,期貨市場、買賣雙方的壟斷、儲備量、進出口來源地、政府服務等,都是進出口物資國際價格形成的主要決定因素。中國進口大宗物資國際定價權確實存在三方面的原因,即國際定價中心、資源產品市場壟斷和缺乏風險防范機制。因此,從這些意義上說,股票價格作為價格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僅僅依靠話語權的爭奪,無法真正獲得定價權,需要要素市場、金融市場、商品市場的結構完善、規模擴大、政策的配套、企業的協調等。 關于流動性過剩 1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調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一些學者認為是為了控制流動性過剩問題。若如此,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解決流動性過剩的效果如何?還需要哪些措施? 孫立堅:傳統的貨幣緊縮政策和國際收支平衡管理不會對流動性產生實質性效果。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孫立堅1月19日在《證券時報》發表《防止流動性泛濫靠健全經濟運行體系》一文。文章認為,央行采取的法定準備金比率的上調、公開市場大規模的央行票據發行、人民幣匯率水平的加快調整等,及其他監管部門增加監管力度增加游資投機的交易成本,并沒有實質性地緩減流動性過剩問題。中國當前流動性過剩,是由中國經濟轉型的結構決定的,源于過高的貿易對外依存度導致結構性的貿易順差、固定匯率制度造成外匯儲備的急劇膨脹、人民幣升值與其下外匯占款現象的日趨嚴重。要解決目前的流動性過剩,傳統的貨幣緊縮政策和國際收支平衡管理方法都不會產生實質性效果;要改變思路,在短期內要更多地利用國家的資源去平衡國際收支平衡帶來的麻煩,為加速結構轉型提供良好環境;中長期,要培養中國企業的非價格競爭能力,通過有效的公共投資和稅收保障體系來激發潛在的消費能力。 梅新育:流動性泛濫具有明顯的輸入特征。商務部研究員梅新育發表《流動性泛濫依然挑戰宏觀調控》(《新京報》,1月19日),認為中國近年的流動性泛濫具有明顯的輸入特征。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的上繳和央行大規模銀行票據的發行,市場無動于衷,貨幣市場利率不升反降,深滬股市大漲,可見市場流動性的充裕;流動性泛濫外加潛在的通脹壓力,使得2007年宏觀調控負擔難以輕松。近年的中國流動性泛濫具有明顯的外部輸入特征,巨大的外匯占款成為貨幣增長超標的主渠道;可以預見的未來,我國國際收支的雙順差基本格局還將維持;即使2007年能夠把貿易順差壓縮一半,也仍有887.8億美元之多,由此增加的外匯占款仍然相當可觀。因此,需要繼續推進資本市場發展、繼續提高準備金比率和加息等貨幣政策。 關于小平南巡 1992年的1月18日至2月23日,鄧小平南下視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發表了重要講話。“南巡講話”解決了姓資姓社的問題,明確了改革開放的正確道路。15年之后,媒體和學者對此進行了回憶。 秦暉:推進政治文明,建設民主與法治,爭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社會,將是下一個15年的奮斗目標。清華大學歷史學教授秦暉發表了《雄關漫道:第二輪改革的十五年》(1月19日《南方都市報》)一文。文章認為,15年來,中國所取得的進步是巨大的,但另一方面,這15年積累的問題也不容忽視。社會公正問題也越來越突出,我國如今不僅存在著公共品供給的不足,而且還疊加了“公共品缺少公共性”的體制弊病。 文章指出,我們面臨的挑戰仍然嚴峻,因此沒有理由躺在已有成就上盲目樂觀。改革深入到如今這個關鍵時期,經濟發展到如今這個敏感階段,面對社會矛盾增多、社會緊張加劇的現實,如何推進政治文明,建設民主與法治,以期重新凝聚改革共識,爭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社會,這將是下一個15年我們的奮斗目標。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