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財經縱橫

2006觀察家年會第一場主題演講實錄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0日 15:35 新浪財經

  由經濟觀察報社、香港英文虎報和投資有道主辦的2006觀察家年會于2007年1月20日在北京金融街麗思卡爾頓酒店召開,本次年會主題為全面開放的中國金融。新浪財經獨家網絡支持。以下為2006觀察家年會第一場主題演講實錄:

  主持人:接下來我們用掌聲請出我們今天的第一位演講的嘉賓,銀監會業務創新監管協作部主任李伏安先生,有請李先生。

  李伏安:謝謝主持人,謝謝大家,大家下午好!大家都知道,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剛結束,一會我們也要開會,所以原定我演講的題目在時間上有點沖突,我簡單的利用這個機會講幾點意見,供大家參考。

  我想經濟觀察報舉辦這么一個觀察家年會,給我一個想像的空間,我想后面都是觀察家,我想請各位觀察家以一種超脫的身份來看一看,來觀察一下我們今天的金融業究竟在什么位置,發生了哪些變化?我想簡單的回顧一下,我個人作為一個金融從業人員,或者是監管人員的經歷來看,我們簡單回顧了世界金融發展的歷史,其實我們還可以回顧一下世界金融發展的歷史,在八十年代的時候,一些專業性的商業銀行成立了一些分支機構,當時之所以這樣做,一個很重要的理由,就是我們的金融在動員儲蓄方面,從機構和人力資源上面都不夠,所以當時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成立多種多樣的機構,來提高我們的金融動員儲蓄的能力,來支持當時的改革開放下的經濟建設,主要是提高民間投資的能力。在整個八十年代,應該說以金融多元化,主要的目的是動員儲蓄的基礎上,轉為逐步的發展為主要主持大中型國有企業融資和籌資,第二個階段是支持大的國有企業融資,動員儲蓄,發現動員儲蓄不夠的情況下,利用其他的一些政策工具,甚至用一些貨幣發行的方式,在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是屬于通貨膨脹的這種發行貨幣的機制情況下,來支持我們企業的經濟發展。然后整個國家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國有企業和股份制企業及民營企業齊頭并進發展,這個時候中國的經濟制度需要多元化,然后金融的管制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運行,在這個過程當中,銀行、金融業起到了大量的動員儲蓄和支持資金的作用,但是這個過程中大家都知道,我們產生了很多風險,到了八十年代末期九十年代,尤其是九十年代中后期的時候,中國的金融業面臨一個主要的問題是金融風險和化解的問題,產生了一系列化解金融風險的政策措施和機構措施,然后趕上九十年代的亞洲金融危機,給整個亞洲經濟和中國經濟帶來的影響,中國金融業在這里重新尋找道路。化解風險,拯救金融體系,銀行加大發展保險行業,成為整個九十年代后期的主要任務。

  歷史進入這個新的世紀以后,尤其在2004年和2005年以后,中國金融業全面發生了變化,已經由簡單的動員儲蓄,支持企業的融資擴展為企業從資本到流動資金,到短期資金,到長期財富的轉移,中國的金融行業面臨著消費者個人簡單的到銀行存款和貸款,現在獲得了銀行全面的財富管理,中國的企業和很多的機構投資者成長起來,有很多資金聚集的企業,他們已經完全在金融市場方面起著負債方面的作用,在資金運用方面起了資金運作的作用,所以我們現在的金融市場首先是買方是大量資金的提高者,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投資資金、信托資金等等各種各樣的方式在蓬勃的發展。我們的賣方企業、各種投資機構,包括投資銀行在以各種各樣的方式來吸引著各種各樣的資金,包括貨幣市場,短期融資,資本市場、股票、債券,以及其他的實業投資。中介機構,我們在這里面進行貨幣、金融各方面交易的中介咨詢機構,交易機構全面發展,中國的金融業已經走向一個多功能、全方位蓬勃發展的一個新時代,整個銀行業的不良資產和風險面貌得到了一個實質性的改善。

  從另外一條線上回顧,我們七十年代是封閉的,改革開放以后,金融業逐步開放,隨著WTO承諾的逐步實現,中國金融已經由一個封閉的市場,走向一個完全開放的市場。從伴隨著我們中國企業和國際金融,國際貿易的發展,中國的經濟也逐步的融入到國際體系當中去,今天中國對整個亞洲乃至全球的金融市場影響力已經與十年前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從第三線我們政策的角度,從計劃經濟體系向市場經濟的轉變,一系列政策發生了改變,重要的一些金融政策貨幣政策已經基本上實現了以市場化為導向的,符合市場經濟運行的方式,最典型的是我們一系列的資本、金融準入的政策、市場化,包括上市、包括設金融機構,也包括一些金融工具,我們的重要政策,貨幣的價值,人民幣利率的價值,已經基本上按照市場化的方向在運行,今天我們面臨的利率市場的重大變化,對于我們的銀行、金融運行機構、金融消費者、金融活動的參與者都提出了新的機遇,帶來了新的挑戰,并對我們的金融監管提供了新的課題,這一系列的變化都應該是我們今天站在這個地方觀察中國金融業,觀察中國金融發展,必須要看到的變化。這些變化,應該說在20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金融將近200年變化的一個過程。只有站在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的金融,才能知道,我們今天應該以怎樣的熱情和怎樣的冷靜,怎樣的科學怎樣的規范的思路來發展我們的金融,來管理我們的金融,來推動我們的金融發展,謝謝大家!

  主持人:感謝李伏安先生的精彩演講,接下來我們有請證監會研究中心的主任祁斌先生給我們發表主題演講,有請祁斌先生!

  祁斌:各位來賓,各位朋友,下午好。很高興來參加這次年會,下面我想就中國金融業的變化,以及對中國金融業的展望來發表自己的看法。

  第一中國資本機構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很多方面走過了發達國家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道路,我們在法律規則還有監管體系各個方面,建立了基本上與國際標準相符合的資本市場,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逐步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2006年中國資本市場的市值上了很大的臺階,從原來的全球市場第四位變為了第一位,全年融資額超過2400億,證券公司得到了全面的清理和整頓,機構投資者,特別是基金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到目前基金、券商保險等機構的融資比例超過了20%,資本市場對于國民經濟的帶動性也日有增加,除了市場的直觀數據的變化,更為重要的是資本市場開始對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產生更為重要的影響,人們對于資本市場的失望心理開始轉變,中國資本市場開始重新定義和審視他的功能。

  近年來以股權分置改革為核心,我國資本市場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股權分置改革糾正了市場的機制,使得我國的市場工作能夠順利的實現大盤藍籌股的上市,使得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企業治理成為可能,使得機構投資者在中國市場上的地位逐步確立,證券行業經過大規模的清理整頓逐步走出低谷,這些重大基礎上制度建設和改革,其目的都是使資本市場更加符合規律,也將對中國資本市場未來的發展繼續產生深遠的影響。

  第二中國資本市場的進一步改革開放與發展,第一改革開放與發展的辨證關系,改革開放和發展是未來中國資本市場三個主要的命題,中國過去二十多年以來,資本化的改革主要指市場化的改革,改革為開放創造條件,既是市場化改造的外行延伸,又能成為深化改革的重要推動力。而沒有改革和開放,中國的資本市場就不能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第二進一步推動市場化改革,過去十年中,中國資本市場自身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也是推動有利于資本市場發展的環境的建設,并引領了中國社會經濟中的許多變革。比如資本市場推動了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包括獨立董事制度,會計標準化等等,也就是說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在開始第一天起就站在我國市場經濟改革的最前沿。而探索到的規律也可以為我國改革的其他方面提供了借鑒。

  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很多資本市場的發展模式不同,我國是政府自上而下推動的市場化改革與市場自我演進相結合的道路,一些重要的變革成功的觀念也都是堅持了市場化改革的方向,并采取了政府與市場有機結合的方式,循序漸進的逐步推進,例如從2002年起,開始了基金業的市場化改革,從2003年起,使得發行市場一掃陰霾。而股權分置改革之所以成功,也是正確處理了市場與政府的關系。未來,在資本市場的業務和產生的市場化過程中,監管機構將繼續探索并完善金融創新體制和機制,形成監管機構與市場主體各司其職,共同創造有效的市場化機制。隨著市場化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我們預示,發行體制的進一步改革會使得我國的股票融資體系更具國際競爭化,不僅帶來中國主體的大盤藍籌股的上市,也將帶來中國未來層出不窮的企業的上市。其次市場化的深入,更多滿足不同需求的金融延伸品將在資本市場上推陳出新。第三,將借鑒股票發行體制改革的經驗,加大市場化改革的力度,大力推動市場化和擴容化,建立以市場化為導向的發行理念。第四,中國資本市場隨著業務創新和規模效益的推進,管理功能強,水平高的企業,將能更大的分享資本市場發展的收益。第五,監管體系將進一步的市場化,監管模式和監管內容將不斷改進,行業組織的紀律以及市場參與主體本身內部的監督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并逐步與監管機構的監管組成更加有效的,立體化的體系。

  第三,積極穩妥的推動中國市場化的開放,要以建立強大的本土市場為主要的政策目標和導向。日本在八十年代中期錯失了資本市場改革開放發展的機遇,不僅使其實際經濟在受到沖擊時缺乏彈性一蹶不振,而且使經濟長期落后于一流水平。而在韓國,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后,有計劃,有步驟的加大了金融改革的力度,帶動韓國經濟走出了低谷,并造就了像三星電子一樣的世界級的企業。

  金融開放是一個高度復雜和敏感的問題,選擇正確的開放路徑,把握好節奏,能給市場注入新的活力,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政策制定和執行應該處理好對內和對外開放的關系,在對外開放的同時,如何加快對內開放在很大程度上將直接影響對外開放和外資機構對本土造成的沖擊,在主要依賴人力資本的服務中,盡快的優化激勵機制,同時也是約束機制,增強在面對競爭時更加有競爭力的重要的舉措。華爾街在鼎盛時期專業人才也不過是20萬人,如果在今后的十到十五年中,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的深入,我們能夠培養出十到二十萬,既懂得國際運作,又懂得中國國情的金融專業人士,我國資本市場必將處于世界的前列,而這程度能力還有處理方面而言,在中國以人力資本為核心的未來金融產業中應該占有一席之地。

  中國資本市場將為和諧社會的構建做出新的貢獻,中國經濟在過去的二十年中取得了重大的成績,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經濟在面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內需不足,產業落后等等問題迫切需要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附加值高的科技產業,構筑自主創新體系和建立可持續發展機制,從世界各國的經驗來看,強大的資本市場是實現這一轉型的核心,在國際上,一個深刻的例子是日本,日本經濟經過上個世界八十年代的高速發展之后,從九十年代初期開始陷入困境,一直到現在尚未完全走入陰影。與日本長期的資本市場沒有得到充分發展有直接的關系,經過很多年的反思,日本政府今年提出由間接融資向直接融資轉型,大力發展的戰略方針,未來一段時間里,我國宏觀經濟將持續向國際國內流通性過剩的格局更加延續,針對這一局面如何抓住機遇,深化改革,完善機制,加強基礎性的建設,實現資本市場又好又快的發展,將中國的資本市場建立成一流的市場,更加有效的利用國內和國際資本創造出新的成績,無疑具有戰略的意義。首先創新型的企業有可能實現對發達國家的追趕,其次,依托于資本市場的快速成長的市場化篩選機制,將創造出代表國民經濟主體的真正意義上的世界級大企業。再者,當中國資本市場變得更加強大的時候,中國金融資源的很大部分將以市場化的方式進行配置,中國經濟因而具有更強的抵御風險的能力,將變得更加富有彈性。同時資本市場還將對中國的和諧社會做出重要的貢獻,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資本市場的不斷完善,我們可以預見,中國資本市場將為中國的養老還有社會問題做出應有的貢獻。促進技術的擴散和轉移,并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也就是說資本市場通過創造的公平競爭,共同致富的平臺,正在中國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各位來賓,各位朋友,實踐證明,資本市場在我國社會近十幾年以來的持續發展中有重要的作用,我們可以預期,中國未來經濟的發展過程當中,這種推動作用將會更加的顯著,謝謝大家!

  主持人:再次感謝祁斌先生的精彩演講,從證監會我們再換位到保監會,接下來我們用掌聲請出保監會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周道許先生給我們做匯報,有請周先生!

  周道許: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2006年我國金融業實現了全面對外開放,召開的年會以全面開放的中國金融為主題,深刻把握了當前中國金融業發展的新形勢,對于我國金融業迎接新的挑戰具有重要的意義。下面我就中國保險業對外開放講四點意見,第一個就是中國保險業對外開放的四個階段,第二就是中國保險業對外開放的四個特點,第三就是中國保險業對外開放的四個經驗,最后是中國保險業對外開放的四個方面的政策展望。

  中國保險業對外開放的四個階段,改革開放以后,第一個階段1980到1992年,是中國保險業對外開放的主題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國開始允許一些外國保險公司設立代表處,代表處對保險業對外交流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同時幫助外國公司對中國保險市場的了解,擴大了在中國的影響,為進入中國保險市場打下了比較好的業務基礎。第二個階段,是1992年到我國進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前是中國保險業對外開放的試點階段,這個階段的標志是國務院在上海作為第一個開放保險業的試點城市,美國友邦保險公司1992年9月成為第一家外國公司在上海設立分公司,隨后一批外國保險公司進入中國的保險市場,在這一階段共有12個國家和地區的29家外資保險公司在我國設立了營業性機構,其中中外合資保險公司16家,外國保險公司12家,外國保險公司的業務在此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保費收入到2001年的32.8億元。2001年中國保監會加入了國際保險業協會,進一步加強了我國和國際保險業的聯系和合作。第三個階段是2001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的三年過渡期,入世談判中,保險業對外開放是一個交接問題,根據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過渡期只有三年,使開放力度加大,過渡期間,我國認真履行承諾,對外開放不斷加大。第四個階段是加入世貿組織結束以后的全面對外開放的階段,從2006年來看,外資保險公司實現保費收入259.2億元,占市場份額的4.59%,市場份額比2005年增加了1.47個百分點。在北京、上海、深圳這些外資保險公司市場份額達到21.2%,19.1%和11.9%,這是給大家報告的對外開放的四個階段。

  下面我給大家報告一下我國保險業對外開放的四個特點,根據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至2004年12月11日起,我國保險業已經全面對外開放,我國保險業對外開放有四個方面的特點,一個特點是保險公司的國際化,2006年,外資保險公司數量已從18家公司,增加到47家公司,國際上主要的跨國保險金融市場和國外發展國家的保險公司均已進入中國,名列世界五百強的企業中有40多家是保險公司,其中有12家在我國設立了分支機構,這是保險公司的國際化。第二個特點是保險業務的國際化,全面開放以后,外資壽險公司可以向中國公民和外國公民提供長期險和養老險的服務,業務范圍與基本的壽險公司完全一致,外資壽險公司可以提供除法律保險以外的全部業務,我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承諾,允許保險公司以獨資公司的形式提供壽險和非壽險的再保險服務。此外,國家有關部門,已經允許保險資金境外運用,提高了國際化的水平。第三個特點是保險市場的國際化,外資保險公司在中國市場的地域限制已經取消,過渡期開放的城市陸續擴大了15個,從2004年12月11日開始外資保險公司可以在中國任何地區提供保險服務。第四個特點是保險監管的國際化,對外開放的機制,我國積極修訂了保險法,先后頒布實施了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以及規章,努力完善保險業對外開放的法律制度體系,中國保監會認真借鑒和吸收保險的先進經驗,使中國保險業和國際化接軌。我們建立了以市場行為監管、公司治理結構監管為三大支柱的現代保險監管體系。2006年12月中國保監會成功的舉辦了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第13屆年會,這都提高的我國保險業的國際化水平。

  我國保險業對外開放的四點經驗。中國保險業對外開放不僅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同時也積累了一些重要的經驗,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要正確處理對外開放與國際發展的關系,按照我們中國保險業認真履行承諾,促進中外資保險公司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共同發展,一方面合理把握開放的節奏,另一方面合理引導外資流向,對于促進中國保險業又快又好的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我們在堅持對外開放的同時,著力推進國內保險公司的市場建設和保險公司的發展,壯大保險公司的實力,通過對外開放,中資保險公司的實力和管理水平都有了新的提高,在《財富》雜志評選的2006年世界五百強的評選中,中國人壽排名第23位,已經成為壽險公司市值最大的公司。中國平安保險公司,被全球著名的財經雜志評為2005年最佳保險公司第三名,我們感覺到對外開放極大的促進了中國保險業的發展。第二是正確處理,支持中資保險公司走向國際資本市場在境外上市籌集資本,增強了資本實力,與中國人壽通過海外上市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達到我們監管標準的1.9倍,同時注重引進外資公司業務管理能力,促進了我國保險產業的結構優化,按照國務院23號文件,促進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要求,促進國內發展,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支持中資保險公司走出去,2006年保監會起草制定了保險公司設立境外保險機構管理辦法和投資保險的管理辦法,為走出去戰略的實施提供了保證。第三條經驗是正確處理對方開放和風險控制的關系,保險業既貫徹落實對外開放的政策,樹立我國保險業承諾的良好形象,有堅持開放的政策,充分考慮了我國保險市場對國際化和實際競爭的熟知程度,把握好進步的節奏,防止對國際市場造成重大的沖擊,同時密切監督和防范可能產生的風險,較好的防范了國際化和國際震動的風險。第四條經驗是正確處理學習和創新的關系,外資保險公司的介入,不僅促進了市場競爭,而且帶來了先進的保險技術,先進的管理經驗。中資保險公司不管的進行自身改革,提高了綜合競爭的能力,中資保險公司還根據自身的情況,進行大膽的創新,我們在規則的創新,體制的創新,以及產品的創新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下面給大家報告一下五個保險業對外開放的四個展望。2006年12月11日,我國金融業入世的過渡期已經全部結束,中國保險業面臨著更加有挑戰性的國際競爭形勢,表現為國際金融保險市場綜合經營的優勢與中國保險業管理水平相對較低的矛盾。下一步中國保監會在對外開放方面有四個取向,第一個堅定不移的推動保險業對外開放,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的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奮斗目標,以改革和改革促發展,繼續發揮全面開放對改革發展的促進作用,認真履行對外承諾,維護保險業對外開放的良好形象,在國務院23號文件的指引向,將會繼續加快與國際保險業接軌的步伐,把保險業提到到一個新的水平。第二個取向是切實提高國際化監管的水平,規范外資保險公司準入和經營行為,依法保障保險業對外開放的政策的貫徹落實,在新的形勢下,大膽探索保險的監管制度,加強償付能力監管,和公司治理結構監管的體系,創新保險監管制度,加強與其他的監管部門協作,積極開展國際保險監管的教育,強化國家和地區的區域合作。建立國際保險組織和監管機構長效的交流機制。第三是積極參與國際保險市場的合作,充分利用國際市場資源,支持境內企業在境外建立服務化網絡,為走出去戰略提供服務。開拓我國保險市場,提高我國保險的聲譽,擴大我國保險業的影響,通過資本運作等多種方式,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提高按國際原則辦事的能力,在競爭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盡快的縮短與國際保險業的差距。第四政策取向是防范風險,維護國家保險業的安全進一步加強保險業防范的工作,根據我國保險發展的實際情況,落實有關制度和措施,監控國際保險市場的動向,防止外資保險公司的風險,防范注冊資本,洗錢等,維護國家經濟利益和金融安全,謝謝大家!

  主持人:感謝周道許先生的精彩演講,我們剛才從銀監會,證監會到保監會,來自三個不同監管部門的領導,從他們的角度談一些問題,很多人都把金融開放以后的中國來的這些外資的銀行以及金融機構稱為狼群,狼群進入中國的金融業以后,羊群是不是準備好了,接下來我們有請從業人員的代表,也可以說是羊群的代表,中國光大銀行的副行長李子卿先生,從他的角度來給我們做一個匯報。

  李子卿:大家下午好,很高興今天下午參加這個會議。特別是這個題目,全面開放的中國金融,從這幾個字可以看出來,我們金融界對整個開放充滿信心,如果五年以前開這個會的話,恐怕他們都會避開這個話題,現在大家可以直面,很可以說明我們的信心。

  大家是不是還記得,去年12月11日,以外資銀行管理條例的正式實施為標準,中國銀行進入全面對外開放的時期,也就是說外資銀行在中國進行獨立注冊以后,當然現在已經有外資銀行開始要求注冊開展業務。從零售業到批發業全面開放,也就是說正式進入了與外資銀行競爭的狀態。對于中資銀行而言,無疑加快了國內金融業的競爭,相比五年前,我們剛剛入世加入世貿組織時候做的承諾來比,現在我們比過去應該說是更有信心。主要是中資銀行近幾年來,中資銀行的競爭能力得到了顯著的提高,顯著提高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在81年剛改革開放的時候,那個時候中資銀行對社會提供的服務是非常有限的,就是一個信貸、借貸還有儲蓄等等,很簡單的,其實就是國家計委下面一個工具,并不是一個金融意義的。但是經過20年的改革開放,大家現在看我們就是五年以前,那個時候銀行提供的服務基本上對公也就是貸款和結算業務,對私就是借款還有其他的一些剛剛開始還貸的業務,現在中資銀行的業務范圍應該是非常的寬的,最近這幾年開展的業務,現金管理很多銀行都開啟了。從對私來說,現在所有的銀行里邊都加大了對私業務,除了有住房按揭貸款以外,又注重了小企業貸款,也注重了信用卡的發展,注重了消費信貸的業務,所以從中資銀行這幾年經過改革以后,在市場上也增加了自己的一些競爭能力,這幾個方面取得這么多業績,銀行業的改革主要是來自于幾個方面,一個就是在中國經濟體制向好的大背景下,股份制改造,上市等國有控股銀行資本得到很大的提高,而且財務負擔大大降低,從而提高了銀行整體的競爭能力和我國金融體制的安全系數。

  第二個方面,銀行業外部經營環境不斷的改善,特別是來自監管部門的開放和市場化的管理手段,并推進了金融要素價格的市場化,推動了金融市場創新的平臺,中資化銀行在國際化擴展方面獲得了更多的利益,也開始間接或者直接的參與保險業務,這些方面都有利于銀行增加整體的競爭實力。

  第三金融機構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隨著銀行改革的逐步深入,對市場績效和風險日趨明白,所以監管機構推進銀行業海外戰略投資的涌入,國際先進銀行管理化的引入,銀行業的管理,特別是對銀行的健康發展起到了非常根本性的轉變。

  第四個方面就是中資銀行的創新步伐日益加快。銀行體系內,包括股份制銀行,外資銀行股在內的多元化,外部競爭的壓力無疑激發了銀行的競爭,一方面給銀行競爭帶來了壓力,另一方面也是迫使銀行不斷的在競爭中展現自己,適應環境,增強自己的核心競爭能力,我們這幾年銀行,特別是我作為光大銀行的管理層來說,天天要接觸市場的需求,并且不斷要吸取他行的一些經驗,提高自己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于是在這方面,就是在整體經營實力方面有很大的改變,銀行間的差異性開始出現,比如在銀行內部風險管理的營銷模式,電子化的智能手段等等,最近特別是國際上知名的公司,近幾年在中國的金融業里面大行其道,生意好的很,在這方面實際上競爭者也大大的加快了步伐,而且銀行的多元化經營,銀行的各自的特色,有的銀行對私做得好,有的對公做得好,有的中間業務做得好,財務顧問做得好,慢慢銀行之間競爭的差別,同質化減弱了,這說明銀行發展的整體的理念。

  特別要說明的一點,就是在銀行的創新上,最近幾年創新上多個方面,中資銀行的理財業務在這方面就是集中的體現。到2000年底,整個的社會上銀行出的理財產品已經超過了三千種,成為中資銀行的重要業務能力,其中我們以光大銀行為例,光大銀行累計這三年發行的產品是一千億,產品包括了債券投資、信托投資、資本市場投資組合,結構性市場投資,涉及的產品已經有債券的交易,直接融資渠道的擴容,準資產證券化,利率市場化的概念為趨勢,理財業務的功能也從以提高資金能力水平為準,向追求資產增值與防范負債資產平衡推進,也就是說慢慢的日趨現在與資本市場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從理財業務的發展可以看出,這些銀行自發的從經營層位上,極大的提高了銀行的素質與能力,因為監管部門,無論從人民銀行,從銀監會,以及其他的保險證監會,在產品方面都給予了大力的支持,所以這方面商業銀行會自身努力,共同促進銀行業的良好發展。以往外資銀行在國外,中間收入占整個收入比的40%,占60%,其中我們當時也大惑不解,他們什么產品?光代發工資什么的沒有多少收入,其實相當一部分就是像對于客戶服務,這方面收入是比較高的,因為我們過去把產品的限制比較死,通過這幾年發展,中間產品的范圍擴大,所以產生的效果就不一樣了。

  對比其他國家的銀行改革來說,我們認為中國銀行改革的道路,無論是宏觀與微觀兩個層面,在很多的地方都更為有效,因此可以說,中資銀行目前能夠以更自信的心態面對中國銀行全面改革和開放的競爭,剛才祁斌主任談到了一個日本改革的例子,日本相對沒有改革開放的機會,實際上我們中國改革開放應該說是非常健康的,監管部門緊密的結合,就是對于銀行的發展規律提供了很多好的條件。中國進入全面金融改革的壓力是存在的,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的觀念要解決好幾個問題,我們以前面對外資銀行,外資銀行總認為他們不是國民待遇,可是他們不知道,過去中資銀行也有很多不利的條件,是來自政府方面的,特別在稅收上面,實際上外資銀行是33%的所得稅,他們享受的是超國民待遇,當時一個專家計算過,中資銀行的稅負是66%,因為你多做廣告,不但多發獎金,多做廣告也要納稅,多交易也需要納稅,這個稅不僅僅是所得稅,還有附加稅,還有這樣的稅等等,這樣中資銀行的稅負很高,明年中資銀行也享受這種待遇,所以對于中資銀行來說是非常好的消息,這才是和國民待遇一樣的條件。

  但是還有其他的問題,第一需要以金融創新為突破口,提高中資銀行自主創新的能力,這是最根本的一個問題。2005年以來,中國金融深化改革的速度遠遠超過我們的預期,包括資本市場貨幣市場,中國金融市場進入了一個快速變革與發展的時期,人民幣市場的各種金融工具將不斷涌現,綜合化競爭的局面也正在基本的形成,給商業銀行的傳統經營模式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和沖擊,比如說優質企業,將更多的采用直接融資方式,發行短期融資債,如果長期融資通過上市募集資金的方式,可以完全不用銀行商業貸款,完全可以走直接融資的道路,進而銀行就被迫從過去給大中企業貸款,轉向對中小企業貸款,這是一個非常實際的問題。同時,客戶的需求也日趨多樣化,針對需求的解決方案也多種多樣,因為很多銀行現在進入市場經濟,特別是民營經濟的發展,許多的民營經濟收購國營經濟,國營經濟又收購民營經濟,民營經濟之間互相的兼并收購等,這些都給銀行帶來了壓力,銀行需要有新的創新,一定要加大力度,這是我們經常在討論的一個問題。但是中國金融環境的巨大的變化,也給中資銀行的創新帶來了機會,理由很簡單,也就是說金融機構在壓力之下,要尋求監管的規律,緩釋資本壓力的沖動,現在監管部門對銀行的監管一個重要手段就是資本充資率,就大大的制約著銀行的放貸,這個手段就做出了一個極大的限制。銀行要想在吸收存款的時候要想獲得更大的利潤,必須就得想辦法,就是要緩釋資本的壓力,要爭取做一些更多的中堅力量,因為銀行才能不動用資本的情況下做出更大的成果,這是帶給銀行非常緊迫的課題。在金融變革期間,如果能夠抓住機遇,占有領導的地位,可以打破銀行業原先的經營地位,以先發優勢取得品牌、資金還有人力的技術水平,今后金融創新是多樣的,一個方面是服務載體的創新,就是銀行相對于其他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其最大的優勢體現在銷售和經營網絡上,客戶資源預結算服務,因此金融創新,銷售的平臺與結算支付的建設是一個關鍵,要改進服務內容和服務內涵,服務手段和模式需要改變。

  第二個就是金融工具的創新,包括機構與個人與企業融資工具方面,伴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未來資本市場監管,金融機構、企業、居民乃至政府都納入一個市場的整個大循環體系當中去,商業銀行應該作為工具創新,通過將證券發行、資產分流化、產業等融資工具,與資產管理業務相結合,打破傳統的企業個人進入國內債券市場,股票市場和資本市場,這是未來創新一個很好的條件。因為銀行與債券公司,或者保險公司自己對銷售渠道的把握是很重要的,但是需要通過我們傳統的觀念要摒棄掉,用創新這種服務模式來做,我們的市場上也有不少的銀行在這樣做,光大銀行也在這樣做,這方面其實都是可以做的一個新的領域。商業銀行作為金融工具,不應該承當過多的方向式的工具,應該專著于市場需求和金融產品之間的銜接,同時人民幣的衍生產品是未來中國金融市場的重要領域,也是相對的空白點,在人民幣衍生產品的開發將有效的滿足客戶的需求。有利的建立銀行的競爭能力。

  第三包括市場風險,管理風險,也包括信用違約等。第四是業務領域的創新,也就是說打破政策,需要更多的開放環境,對體制做一些改造和放松,特別是國際市場這方面,為綜合化經營,在人才、技術、品牌交易方面做出努力,這是中資銀行和外資銀行所不同的。跨市場,跨領域是中資銀行目前需要攻關的課題,但是中國銀行業新產品不斷涌現的表象這塊,銀行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應該不容忽視,也有幾個表現,突出的表現就是專業人員缺乏,特別是數量與金融人員的缺乏,難以進行較為復雜的金融延伸產品的開發,這是我們當前面臨的復雜問題,由于經驗不足,人員儲備或者引進不足,這是與外資銀行很大的差距,需要我們去加以改進。第二個就是技術系統的,IT系統這也是薄弱的,技術需要提高,特別是對于我們比如說住房按揭,汽車消費信貸,因為這方面做一些模型來篩選,而不是我們傳統的方法去做。第三就是創新特點不突出,也說我們我們創新整個體系上還不夠完善,產品、營銷等等方面都是銀行還缺乏行之有效的經驗和管理。第四就是市場準入,盡管我們做了,銀行這方面做了,但是整個市場社會也需要跟進,也就是說投資人的風險上,是賺錢還是賠,也就是說整個市場的發育還不是非常好,在金融創新上中資銀行需要借鑒國際銀行的先進經驗。第二個大方面就是中國金融要盡快的有所突破,隨著外資銀行的進入,綜合的競爭也正在進入中資銀行,因為外資銀行開的有分行,開的是商業銀行,但是實際上這個銀行的集團又有同行業務又有商業銀行的業務,他可以借助他的商業銀行的一些渠道來做業務。只有有一個寬松的環境,才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我們很高興的看到,現在一系列的問題正在解決,現在很多法律條文都正在修改之中,對于金融公司,以及保險,信托等等都在研究過程當中,但是我希望都能夠盡快的實現。第三是人才短缺的問題,目前國內商業銀行主要是人才短缺,現在我們傳統的人才比較多,都是做傳統的業務,但是真正做新型的業務,相對比較少,這就是和銀行的績效管理和薪酬體系都有關系,現在需要打破我們傳統銀行的績效管理辦法,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在發展銀行業務里面也可以做得更好。第四個就是解決好國際銀行的管理經驗和改造的問題,其實銀行的經營,人是最重要的因素,現在我們注意到很多中資銀行大力引進外國的先進經驗。外資銀行形成幾十年上百年的管理經驗,管理理念都是比較明確的。外來銀行到了中國也需要本地化,如果沒有本地化,也不一定能夠起到良性的作用。特別是中資銀行對客戶的需求和深入的程度,是外資銀行不具備的,所以在這方面,中資銀行從這個角度上也有優勢。所以在引進外資銀行的時候,一定要注重本地化的改造,這是需要考慮的。

  這里我舉兩個例子,一個是商業銀行的經營,現在普通接受一些國外銀行的理念,也就是說大量的業務集中處理,這種本身可以防范風險提高效率,但是如果東西部、南北部發展狀況管理水平不一樣,如果都一致的話,這方面不能產生東施效顰的效果。因為現在缺乏一個很好的銜接方式,所以說經營模式最好是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另一個方面就是借鑒銀行的經營模式,而這些都需要有一些相應的理念。

  今天作為商業銀行來說,談談我們對改革開放的理解,我們認為對外開放在金融業上我們走了五年,我們今天談的全面開放的中國金融我們更有信心,如果五年之前我們不一定有信心,但是今天我們就非常有信心,中資銀行也確實應該有信心,我們現在很多都在向外資銀行學習,但是我主張我們學外資銀行的先進經驗,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我們的競爭力。

  主持人:感謝李子卿先生的精彩演講,接下來我們都非常期待能夠聽到學術界的觀念,我們都知道清華經管學院的院長錢穎一先生是非常著名的經濟學家,我們一起來聽他對中國金融業有怎么樣獨到的看法,讓我們掌聲請出錢穎一院長。

  錢穎一:各位來賓,大家下午好,我非常高興今天能夠又一次的來參加經濟觀察報舉辦的觀察家年會,我上一次參加是2004年的觀察年會,很有收獲。今天我們討論一個非常具體的問題,就是全面開放的中國金融,剛才我們聽到了三位政府監管部門的官員和一位商業銀行的行長,從他們的角度來談中國在全國開放的金融市場的分析。我想從另一個角度作為一名經濟學家,同時也以一種比較特殊的方式,參與中國銀行改革的實踐者,我是中國工商銀行的榮譽理事。并且著重從國際視角來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對中國銀行改革的一些看法。

  五年前,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前,我和當時在國際貨幣基金工作的黃海波先生一起寫了一篇文章,題目是《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金融的穩定和發展》,那么這篇文章主要是依據國際上各個國家在獲取50多年中的經驗教訓,來考察中國當時面臨的金融風險問題,我們把金融風險問題上升到非常高的層次,并且特別提出要關注銀行的情況,因為這個是根據國際上的很多的經驗教訓得出的結論。應該說經濟學家在五年前,對中國當時的金融或者說更具體地講,中國的商業銀行的判斷是出奇的一致,就是大家一致認為,銀行的壞帳數量如此之大,中國當時的銀行的經營狀況問題相當的嚴重,用海外經濟學家的話來講,就是從基數上講,中國的主要商業銀行已經是破產了,就是光看帳面的資產的話,是空的資產。那么當時最有影響的一位美國經濟學家拉迪在90年代末寫了一本書《中國未完成的革命》這本書當時非常有影響,它主要就是講中國的銀行業的問題,應該說,他的分析大致上是沒有錯的,當然,他過分悲觀的想法,非常深刻的影響了海外的經濟學家和銀行界,這在以后的若干年中,都反映的非常清楚。可以這么說,在當時的情況下,亞洲金融危機引發的一系列的金融危機,使國外的大多數人對在2001年末中國進入WTO,并且做出一系列的金融帳開放的承諾,多數人是相當悲觀的,我想這也是很有道理的。中國正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入世,并且承諾五年后要全面開放中國的金融。五年過去了,那么中國加入WTO的過渡期也已經結束,我們正在全面開放,盡管現在還不能說已經全面開放了,但是我們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那么我們再來問這個問題,我們跟五年前相比,我們銀行的風險是大了還是小了?我想也是有非常一致的回答,回答是肯定的,我們現在的風險的確比五年前小,甚至可以說小了不少,在去年的9月份,我在參加一個國際會議上碰到了這位拉迪教授,他是評論人之一,他自己都說,過去對中國的銀行業是悲觀的,現在他是謹慎的樂觀的,所以我覺得這件事是有相當說服力的,就是說明這五年中國的銀行改革取得的進展是有目共睹的。

  非常有意思的是,今天我們在這里回顧這段剛剛發生的五年歷史的時候,我們也許沒有意識到,我們走過的這一段改革的路程,并不是一條顯然的路徑,至少就我所知,沒有任何一位海外的經濟學家當時提出了這樣的一條改革銀行的方式,即動用外匯儲備入資,引進國外戰略投資者,整體在海內外上市,也沒有人能夠想到,一些在金融上破產的這些銀行,五年后市值在全世界處于前面的幾位,股票受到追捧。實際上我們仔細想一想,在走這條路的時候,中國可能會走很多彎路,也可能犯很多錯誤,但是我們今天走過來了,我們完全有可能走另外一條路,因為我在這個過程中也參加了很多不同方案的討論,在一個龐大臃腫的一些國有銀行面前,完全有可能我們走另一條路,比如把它們分拆,再比如我們可以把其中的一部分拿來上市,也可能把另外的很多公司留在集團公司或者銀行,至少我們現在許多非金融企業一樣,我們在轉制過程中,也可以選擇不賣給外國人,也可以選擇不去找代表少數股東利益的,代表獨立股東利益的獨立董事,我們完全可以走另一條路,就是派國外監事,這些都是有可能的方式,但是我們沒有這么做,我們選擇了另一條道路,走到了今天,海外的經濟學家沒有人預測到這樣一條路,也沒有人預測到這條路能走得通,甚至五年前沒有預測到,兩年前可能都沒有預測到。不僅海外的人是這樣,國內的人也有不少對現在這條路不同的意見。而且走這條路,也不是沒有風險的,事實上,我們在過去幾年中,就一直處于有很多的不確定因素。比如在最開始的時候,在他們找海外投資戰略投資者之前,他們首先詢問了國內有資金實力的大企業,但是沒有人愿意,足說明大家對這個形勢的看法。再比如,2005年3月,當建行的董事長出事的時候,當時正在談的一家外國大銀行立即停止了談判,也足以說明大家對這件事情的風險看的有多重。再比如當皇家蘇格蘭銀行入股中行的時候,消息一傳出以后,皇家蘇格蘭銀行股價大跌,也說明市場對它的重視,僅僅半年多,當工商準備上市的時候,由于擔心A股股市的反應,也是在最后的時候減少了上市值。之所以說這些,就說明我們確實在這個過程中,曾經有很多不確定因素,走到今天確實是不容易。

  會過來講這個歷史,我能悟出一些道理,我覺得在看待中國下一步的金融改革,理解我們之所以能夠取得一些成功的原因,正確的把握他們背后的因素,我覺得非常重要,我個人認為有三個基本原因決定了我們在銀行改革中能夠取得今天這樣階段性的成就,第一個原因我覺得最根本的是,改革者堅信市場的力量和開放給中國帶來的空間和機會,所以一開始就確定了以開放的姿態來設計改革方案,寄希望于開放、上市按市場化操作,給投資者帶來一些機會,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沒有這樣一個堅定的改革的新年,對開放的樂觀的態度,沒有這種理念,不可能有后面剛才我所描述的這樣的操作性的方案,任何的操作性的方案都以根本的理念為基礎。所以我覺得這是第一條,非常重要的原因。

  第二個原因,就是我們的時機在過去的幾年中,中國經濟的基本層面非常的堅固,我們在過去連續四年經濟增長超過10%,這個背景非常重要,因為對于銀行來講,特別是大型商業銀行,是與整體宏觀經濟的起伏相關系數非常大的,所以大家對銀行有信心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對中國經濟的增長有信心,那么在這種對中國經濟增長有信心的條件下做改革,就會比另外情況下要有利得多,所以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大家買銀行的股票也好,大家對銀行的改革有信心也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對中國的經濟有信心,根本原因是中國經濟的基本層面非常的牢固。

  第三個原因,大家可能沒有想到,但是我想特別提出,就是在過去的五年中,國際的金融環境運氣特別好,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出去考察在過去的三四十年中,特別是七十年代以后,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世界中的金融危機屢屢出現,特別是十年前,今年是亞洲金融危機的十周年,發生在我們的家門口,由此又引發了一系列的金融危機,包括俄羅斯金融危機,拉美的金融危機等等,這樣驚心動魄的事情,在過去的五年終沒有發生,過去的五年世界范圍內沒有發生有影響的金融危機,最后一次是2002年10月的阿根廷金融危機,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特別是在現在的國際金融市場中,流動性非常之大,而且全球的所謂不平衡非常嚴重,所以這個決好的時機,為我們的銀行上市籌集資金,銀行的開放提供了一個決好的機會,當然這個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的,如果我們沒有很好的有準備做出前面一系列改革的話,也不可能抓住這個機會,但是我們應該清楚地知道,這個機會未必會永遠存在。

  我之所以講這三個原因,就是第一改革者的意志和技巧。第二中國的宏觀經濟的持續增長。第三國際金融的穩定局面是我們得以完成改革到今天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我們思考下一步金融改革的時候應該時刻記住的,有些因素,比如第一條,我們仍然對改革者的意志和技巧充滿信心,但是我們也不要忘記在過去的兩三年中,有各種各樣不同的聲音,很多時刻也是完全有可能把速度降慢,或者走一條不同的方式,所以我們不應該總是認為改革一定會這樣進行。第二連續四年的10%以上的增長,更多的可能是增長速度下降,而不會再往更高的層次,任何經濟都是有周期的。盡管有的外國的分析家把2007年2008年中國增長的速度認為有三分之一的概率會下降到5%,這也許是過于悲觀的,但是我們也不能認為將來的五年仍然會總是在10%以上。第三國際金融的穩定,我們沒有理由相信,未來的五年內,還會像過去的五年那樣這么樣的平安。

  所以當我們記住這幾條的時候,我們看到將來中國經濟的變化的時候,我覺得是很有意義。首先我想說,我認為中國的銀行業進入的一個轉折點,就是經過前面五年的這樣的努力,進入了一個轉折點,這是歷史性的。但是轉折點并不以為著改革已經完成,事實上,競爭才真正開始。從現在起,中國的銀行才真正開始可以以國際最佳實踐來作為標桿來衡量,因為現在我們的目標已經是要建設世界一流,一旦我們用這個標桿來衡量的時候,我們立即就會發現我們的長處,這完全沒有否定我們的意思,但是我們的標桿變了,我們現在是在一個開放的環境下,是跟世界上最好的銀行,最佳實踐的銀行來競爭,所以我們會發現我們的距離,這絕不是只看市值能反應的,不要忘記上世紀八十年代,世界上按市使計算的大銀行當中,日本占一大塊,但并不能掩蓋日本的問題。

  現在大部分銀行都已經上市了,上市后銀行確實面臨很多的挑戰,像經營戰略和經營能力,經營創新等等,我在這里想講兩個根本性的問題,非常值得關注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銀行的風險管理,也許大家會說,我們現在的銀行不良資產大幅下降,而且我剛才也說了,我們銀行業抵制風險的能力確實提高了,但是我想請大家注意的是,抵御風險能力并不完全意味著風險管理水平,這不完全是一回事,事實上直到今天為止,海外的很多經濟學家和專家們仍然不信任中國銀行業的管理水平,第一不良資產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剝離,但是剝離本身不能完全說明問題。第二現在我們的各種指標,我想是真實的,經過國際會計事務所的

審計,但是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我們的經濟增長非常快,所以增長的比較快,所以壞帳整個的比例就變得比較高,同樣這點本身也不能證明我們的風險管理水平已經高了。事實上所有人都在說,當經濟如果出現疲軟,就會發現問題,比如說我們現在貸款的分類,第一類是正常,后三類是壞帳,但是第二類叫關注帳,比例都在10%以上,這一類在經濟不好的時候很有可能會變成壞帳,雖然現在它們不是。像這樣的問題是應該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千萬不能大意的。有句俗話說只有當退潮的時候,人們才能看到游泳中的人有誰沒有穿衣服,當帳好的時候是看不出來的,所以在經濟好的時候,我們看到銀行都不錯,就是當經濟出現一些問題的時候,我們才會真正看到哪些銀行他們的管理水平不高。但是我們對這樣的事情有多少分析呢?整體來說,我覺得很多的銀行都做出了同樣的做法。國外的銀行做壓力測試,在不同的情況下經濟減速百分之多少,會出現壞帳增加多少是經常的事情,但是在我們還沒有達到這樣的水平。

  所以第一個就是風險的管理,我覺得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非常值得我們關注。我講這個,當然也是基于我過去一年做在工行做榮譽理事,我覺得我說這個話是有一定的證據,就是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通過上市,我們原來的國有商業銀行已經建立起來了公司治理的形式和框架,各個委員會也都成立,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能夠做到這些,我覺得是非常的了不起,而且現在的董事會專門有一個委員會,根據我的了解,都是開的非常的實際,絕對不是走形式。但是中國的公司治理如果同實踐相比的話,舉一個例子,建立激勵機制,我們總是講WTO入世以后,外國銀行進來就是狼來了,大家用這個詞,講到與狼共舞,有什么辦法與狼共舞呢?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自己變成狼,不然的話是沒有辦法,自己要變成狼就是說我們的銀行要按照市場的規律,按照競爭的規律提供激勵,沒有這樣的激勵好的人,已經激勵過來的人會走,特別是高官人員,沒有足夠的基于市場的激勵,非經濟激勵的因素,就會起不到重要的作用,這就與建設世界一流銀行的目標相違背。有一個非常具體的問題,董事會能不能決定高官激勵的機制,是根據市場競爭和效率來做還是在做這個決定的時候受到政府的非經濟目標的制約,這是中資銀行中的常見的問題,這不是問題的實質。問題的實質是政府用什么樣的方式達到這個目的,國際經驗表明,通過稅收等方式往往比通過對直接企業或者銀行的工資的基礎的制定直接干預更有效,而且更規范。但是我們現在一下子還做不到。那么公司治理后面的問題確實是非常復雜,盡管現在海外對中國的銀行在公司治理方面已經做出非常積極的評價,但是根據我的觀察和我的了解,絕大多數的經濟學家或者說評論家仍然對中國商業銀行的公司治理持懷疑的態度,也不是沒有什么道理,事實上他們講的問題也都是我們國內經常討論的,主要就是我們在制度上面的一些制約的因素,簡單地說,套用國內的話說,就是有兩條高壓線,一條叫做國家絕對控制,也就是說國家保持三分之二,另一個叫做黨管干部,我們的銀行高官是干部,所以要接受這樣的管理,顯然這兩條至少在海外的經濟學家來看,也包括國內的經濟學家來看,確實都對公司治理有制約,因此至少我們在國際上找不到這樣的先例,所以這方面更加有待于我們需要創新。

  最后我想說,競爭已經開始,我們銀行有很多的機遇,這些機遇是過去沒有的,比如很高的市值,就使得我們海外兼并或者擴容變得有可能,這在過去是不可能的。但是在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有信心,我們應該意識到,任何經濟的發展增長都是有高有低的,有高漲的時候也有消退的時候,國際的金融環境有穩定的時候也有動蕩的時候,所以在這個時候,當我們為我們過去五年的成就感到驚喜的時候,更應該知道哪些是我們的努力,哪些是我們的環境,這樣的話,我們才可能在今后的改革中能夠繼續的努力。實際上我們現在比任何時候都有更好的機遇,我們也沒有退路,我們也不必畏懼,只有將改革進行到底,希望是五年后,我們在這里,經濟觀察報再一次的觀察家年會的時候,我們會看到中國的金融在開放中變得更加的成熟、穩定和更快發展,謝謝大家!

  主持人:好,我們再次感謝錢穎一院長的精彩演講,我們今天年會論壇的主題演講部分就到此結束,接下來我們進入一個茶歇的時間。我們的工作人員也會利用這段時間重新部署會場,稍候我們回來,繼續下午的分論壇,謝謝,稍候再見!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