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財經縱橫

石油長期持續高價預測難成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8日 03:21 第一財經日報

  陶短房

  一旦油價持續走高,石油替代產品原有的高成本劣勢將不復嚴重,從而迅速轉入產業化狀態,而這種純工業制品的批量生產又必將大大降低其單位成本,并直接威脅油價

  進入2007年以來,受美國部分地區暖冬天氣等因素的影響,國際市場原油期貨價格大幅下跌。此外,從去年年底開始,一些投資基金開始大量拋售原油期貨,也加劇了油價下跌的勢頭。16日,由于歐佩克重要成員國沙特阿拉伯表示歐佩克目前沒有必要進一步削減原油產量,導致國際市場原油期貨價格繼續大幅下跌。

  石油危機

  大多與突發事件有關

  盡管這種下跌勢頭都是一些臨時因素影響,但從更廣闊的視野分析,石油長期持續高價,并達到100美元一桶石油的預測也很難成立。自2004年10月以來,

石油價格扶搖直上,從原先的20美元/桶以下一度數次越過75美元/桶大關,后雖有回落,仍維持在60美元上下。由于這次石油漲價維持時間長、漲升幅度大、波及范圍廣,許多經濟學家和評論人士對油價前景產生了較悲觀的認識,一些輿論也認為,油價持續走高將是未來難以逆轉的趨勢,攀上100美元一桶甚至更高價位只是時間問題。

  他們所提出的最重要論據,是石油屬于不可再生的天然資源,采一點少一點,而隨著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的騰飛,全球總能源需求量迅猛提升,而石油開發周期長、見效慢,加上歐佩克組織和其他主要產油國出于自身利益實行限產,供應量的提高難以跟上需求的增長,因此,油價的上升是絕對的。

  如果回顧一下石油危機的歷史就不難看出,此前的三次石油危機都與主要石油產區發生戰爭或政局重大變化有關。第一次是第四次中東戰爭及此后阿拉伯國家對西方使用“石油武器”,第二次是伊朗革命,第三次則是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和隨后的海灣戰爭,許多人把此次油價上升視作第四次石油危機,并將之和前三次相類比,指出此次危機的根源同樣是戰爭和動亂,包括伊拉克曠日持久的戰亂,以及尼日利亞、委內瑞拉等其他石油產區政局動蕩所產生的沖擊等。

  但仔細觀察便可發現,導致前三次石油危機的政治、軍事變故都是突發性事件,具有爆發突然、反響巨大、沖擊力強但持續時間短的特點,油價上漲的趨勢一般維持1年多,在高價區徘徊的時間就更短,而曠日持久的政治對峙和軍事對抗則對油價影響甚微,如伊朗革命對油價影響巨大,而隨后長達10多年的兩伊戰爭期間油價卻穩中有跌;第四次中東戰爭導致“石油武器”一詞的產生,但持續時間更久的以阿對立卻對油價并無影響,甚至“石油武器”本身,在使用初期對西方經濟造成巨大沖擊,直接導致迄今為止最大經濟危機的爆發,但此后其效用則每況愈下,很難對工業大國構成威脅。曠日持久的戰爭或對抗,會使大國啟動其成熟的應對機制而應付自如,從而在消費層面上抑制油價的無止境攀升。

  消費國自身結構調整

  此次油價的開始攀升同樣發端于伊拉克戰爭及其他產油區的變故,但前已述及,真正促使油價飆升的是突發性事件,而非曠日持久的政治、軍事僵局,如今伊拉克等地已進入常態化的動蕩,雖然對伊拉克一國的石油產量會有影響,但對整個石油市場和油價的影響應能被充分消化。

  造成此次油價長期穩定在高價區的另一重大原因是全球能源消費的劇烈提升,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能源消耗量逐年飛速遞增,放大了原已形成的刺激油價上漲因素。但必須看到,這些新興經濟體的增長還處于高能耗、低效益的較低層面,其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將必然伴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深化,不可能一直維持這樣高的能耗增長;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探明剩余可開采原油儲量一直逐年大幅增長,而石油產量之所以一直在30億噸上下徘徊,主因在于西方經濟強國石油需求量相對穩定,而穩產能夠確保價格穩定,對產油國有利,如果油價持續高企,需求量猛增不已,一來產油國會考慮增產以填補市場空缺,二來消費國自身也會主動投入資金尋找油源,這一切都可以有效抑制油價,使其不至于過度躥升;不但如此,油價急遽上升將影響這些高能耗國家的經濟景氣,導致其發展速度降低,這又將減少其石油消費的需要。

  隨著石油生產的國際化,西方各國不但是消費者,同時也更多參與到產油國的開采、銷售環節中,油價高企固然對消費一端產生壓力,但在另一端卻有利可圖,而且經過幾次危機,各國均對能源供應準備有序,油價上漲并未根本危及其經濟發展,因此他們才能對油價飆升保持冷眼旁觀的超然態度,但一旦這種上漲突破其經濟良性運轉的容忍度,可能導致經濟滑坡或金融鏈斷裂等重大后果時,他們便會如前幾次一般不惜強力以打壓油價。

  開采技術提高

  與替代產品開發

  還必須看到,占石油儲量大頭的重采油田及開采成本高的油砂田,此前因油價低落而少人關注,一旦油價長期高位徘徊,它們的價值就會被重新評估,并很快轉入開發階段,從而增加全球石油供應,并抑制油價進一步攀升。巴林、卡塔爾等國已開始重采油田注水開采嘗試,盛產油砂的加拿大更把油砂產業當作經濟突破口,已隱約露出一絲苗頭。

  不但如此,煤制油品、甲醇、二甲醚、烯烴等石油替代產品的技術和產業化問題早在二戰期間便已成熟,納粹德國更曾大量生產相關產品應急。幾次石油危機爆發后,都曾被美國、日本等國高度關注,但由于戰后油價總體處于較低層面,高油價維系時間不長,直接購買和使用原油遠比開發、生產此類產品經濟實惠,因此長期被冷落,但一旦油價持續走高,石油替代產品原有的高成本劣勢將不復嚴重,從而迅速轉入產業化狀態,而這種純工業制品的批量生產又必將大大降低其單位成本,并直接威脅油價。而且石油替代產品技術最成熟、發達的正是能源消費大戶美、日等國,歐佩克和其他產油國對油源的壟斷對之毫無影響。

  據統計,歐佩克產油成本為6美元/桶,全球平均為15美元/桶,當前高油價明顯背離低成本,所謂“高油價反映供求關系”的說法是無道理的。一旦高油價真正危及石油消費大國(也是全球政治、經濟大國)的根本戰略利益,危及全球經濟的良性發展和全球金融市場的健康穩定,前述種種可能的制約手段將相繼發揮作用,從而迫使油價掉頭向下,向15美元的成本接近。100美元一桶的石油,恐怕只是別有懷抱的偽命題罷了。(作者為旅加學者)

  更多精彩內容請瀏覽第一財經的網站:www.china-cbn.com

  中國首選,價值之選!歡迎訂閱第一財經日報!

  訂閱電話:021—52132511(上海)10—58685866(北京)020—83731031(廣州)0755—82416077(深圳)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