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匯查詢:

政府+市場:實現共同富裕的基本方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5日 02:15 中國經濟周刊

  紀念鄧小平南巡講話15周年系列談(之一)

  編者按:

  今年1月18日,是鄧小平南巡講話發表15周年的紀念日。這次重要的講話,從理論上深刻回答了長期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推向了一個新階段。重溫南巡講話的精神,對于今天的改革開放與社會經濟發展,仍具有深刻而重大的意義。鑒于此,本刊推出紀念南巡講話系列文章。

  ★文/中央黨校經濟學部副主任 趙振華

  鄧小平同志多次強調,社會主義要實現共同富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斷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打破了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平均主義分配方式,極大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勞動積極性和創造性,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與此同時,收入差距逐步拉大并呈現快速拉大的趨勢。要構建社會主義

和諧社會,就需要在繼續發展生產力的同時,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區間,讓全國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

  鄧小平同志在1992年的南方談話中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3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他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論證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從生產力來說,社會主義就是要不斷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樣才能為實現共產主義提供物質基礎。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的大廈不能建立在貧窮落后而必須建立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基礎上。從生產關系來看,要讓全國人民共同分享生產力發展的成果,實現共同富裕。他把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來看待,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本質論的新發展。

  共同富裕有兩層含義。一是富裕,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鄧小平在1984年會見第二次中日民間人士會議日方委員會代表團時就談到:“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更不是共產主義”。(《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63~64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二是共同。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不等于平均主義,他說“我們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根本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然而平均發展是不可能的。過去我們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實際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貧窮,我們就是吃了這個虧。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義,打破‘大鍋飯’。現在看來這個路子是對的”。(《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55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同時,共同富裕更不是兩極分化。“如果富的愈來愈富,窮的愈來愈窮,兩極分化就會產生”。 (《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4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如果導致兩極分化,改革就算失敗了”。 (《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39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把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一是可以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二是可以增強社會主義社會對廣大人民群眾的內聚力。鄧小平早在1980年的幾次談話中就指出“人民生活長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總不能叫社會主義”,“不能因為有社會名字就光榮,就好。”“社會主義經濟政策對不對,歸根到底要看生產力是否發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這是壓倒一切的標準。空講社會主義不行,人民不相信”。 (《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12~314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三是進一步明確了我們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社會主義革命時期,共產黨人領導群眾鬧革命,并不是為革命而革命,而是要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是要讓廣大人民群眾能過上富裕文明的好日子;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更應該把共同富裕作為一個重要的奮斗目標,否則,我們黨就沒有感召力,長期下去就有可能面臨失去執政的危險。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指出,無產階級政黨奪取政權不容易,執掌好政權尤其是長期執掌好政權更不容易。黨的執政地位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要想長期執政,就需要帶領廣大人民群眾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市場機制是致富的原動力

  要實現富裕,就需要尋找能夠刺激廣大人民群眾致富的原動力。我國50多年經濟建設的經驗和教訓已經證明,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平均主義分配方式,嚴重壓抑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導致出工不出力以及磨洋工等現象,結果是共同貧窮。而打破平均主義,最好的辦法是以市場機制代替計劃機制,通過市場辦法來解決。

  市場機制之所以能夠成為廣大人民群眾致富的動力,主要是因為:第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能夠承認人們具有追求物質利益的動機。早在1978年,鄧小平同志就指出:“不講多勞多得,不重視物質利益,對少數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寶貴的,沒有革命精神就沒有革命行動。但是,革命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46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第二,市場機制能夠打破平均主義。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通過激烈的市場競爭,貢獻大和能力強的人就可以獲得更多的報酬,甚至成為百萬、千萬乃至于億萬富翁。市場機制成為聯系人們貢獻和收入的紐帶,投入越多、管理越好、產品越符合市場需求、勞動生產率越高,人們的收入就越多。通過市場機制自然地打破了平均主義,實現了多勞多得,少勞少得,有勞動能力不勞動者不得食。

  第三,市場機制給人們以外部壓力。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就是價值規律以及由其派生的供求規律、競爭規律,其結果是優勝劣汰。為了不在競爭中被淘汰,就必須努力勞動和經營,最終結果是提高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收入。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城鄉居民的收入之所以能夠大幅度增加,就在于市場機制所帶來的內在動力和外在壓力。

  因此,要實現共同富裕,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政府干預是共同富裕的保證

  市場機制在實現資源最優配置,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同時,其自身也有難以克服的缺陷,比如導致收入差距過分擴大甚至出現兩極分化。18世紀、19世紀,在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之所以產生了兩極分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只注重市場這只“看不見手”的作用,缺乏政府干預。20世紀30年代特別是二戰后西方發達國家的收入差距縮小了,社會也相對穩定了,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不斷加強和改善政府干預,彌補市場的不足和缺陷。

  我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要實現共同富裕,同樣需要加強政府對收入分配的干預。

  首先要繼續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經過20多年的改革,我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不完善,其結果產生了不公平的競爭,不公平的競爭必然帶來不公平的收入差距,這就要求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讓市場成為資源配置的基礎。

  第二要縮小區域經濟之間的收入差距。需要從區域經濟政策上,讓先富起來的地區“通過多交利稅和技術轉讓等方式大力支持不發達地區”。(《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39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第三要縮小個人之間的收入差距。一方面要控制高收入者的收入過快增長,保護合法收入,堅決取締非法收入,整頓不合理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另一方面要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包括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保障市場經濟中弱者的基本生活需求;提高低收入者的文化教育素質,特別是職業技能,增強他們在市場中的就業和創業能力;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以及把自然條件極其惡劣不適合人類生存的貧困人口遷移出來,實施異地扶貧等。

  總之,通過市場實現富裕,通過政府實現“共同”,政府+市場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本方略。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