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匯查詢:

信貸政策對固定資產投資調控的機理與措施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2日 02:01 《中國金融》

  - 國家開發銀行廣東省分行行長 戴達年

  對固定資產投資進行宏觀調控是保持全社會供求基本平衡,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保證。在諸多調控政策中,通過信貸政策對投資的調控往往起到了從源頭上調節投資規模和增長速度的效果,是調控投資資金的重要“閘門”。

  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高度依賴信貸資金的特殊原因

  中國經濟目前仍是投資主導型經濟,投資占GDP比重不斷提高,信貸增長仍然是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重要來源。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對信貸資金的高度依賴,主要是由以下幾個因素決定的:

  第一,經濟處在經濟周期的不同位置和經濟增長的不同階段,對信貸資金的需求有所不同。在經濟周期的上升階段,信貸需求增加。每一輪經濟快速增長之前,投資開始加速,物價開始回升,貨幣供應量和銀行信貸資金也開始高增長。近年來,新一輪經濟周期的上升階段正值我國進入資本密集型增長階段,不僅是傳統的重化學工業,而且新興產業和技術的不斷出現,也使得企業和社會對資金的需求越來越大,資本深化不斷推進,創造單位GDP需要的資金存量增加,一定速度的經濟增長客觀上需要更多的資金供給。

  第二,我國直接融資比重過低,導致企業融資高度依賴信貸資金。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比例在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已達到1∶1左右,我國直接融資比例長期較低,融資結構以間接融資為主。貸款在全部非金融機構的融資中占近80%的比重,在企業融資中占 90%左右,企業長期資金需求絕大部分通過銀行中長期貸款來滿足。

  第三,政府國債投資和外商直接投資進一步增長,客觀上需要銀行配套資金,從而導致信貸資金需求的增長。以國債投資為例,1998~2002年我國共發行長期建設國債6600億元,銀行配套貸款1.32萬億元,銀行配套貸款是長期建設國債的2倍。也就是說,1000億元的國債投資需要2000億元的銀行配套貸款。

  第四,商業銀行

不良資產比例降低后,信貸擴張具有內在動力。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和農村信用合作社改革中,加強了對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比例和余額持續“雙降”的考核,商業銀行紛紛采用新增貸款的方式稀釋不良貸款。與此同時,商業銀行上市的沖動,也有力地推動了貸款投放。另外,商業銀行出于控制信貸風險考慮并受制于投資渠道狹窄,也偏好于發放中長期貸款。而我國目前在商業銀行資產運用方面的限制較多,主要限于貸款業務,其他可投資產品較少,因此,銀行體系的大量資金也不得不投向中長期貸款。

  對固定資產投資加強信貸政策引導的必要性

  由于投資與貨幣供給和信貸增長之間的內在聯系,特別是在我國投資對信貸資金依賴程度較高的情況下,投資過熱往往伴隨著信貸過熱。信貸過熱之后往往形成大量不良資產,導致信貸緊縮,經濟增長速度大幅度回落。為了避免投資過熱及其產生的嚴重后果,就需要對信貸政策進行積極引導,促使投資總量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內,投資結構不斷優化。

  當前,致使投資過熱的原因很多:一是相當一部分投資是由政府主導下的投資,一些地方在經濟發展思路上還沒有完全擺脫盲目和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的思維模式,地區之間互相攀比,不少地方政府仍然用一年一變樣、三年大變樣的指導思想發展地方經濟;二是國有企業投資預算的軟約束;三是地方政府給予私營和外資企業過于優惠的土地、稅收等優惠政策,造成這些企業投資成本低估。

  從金融機構的角度看,固定資產投資信用貸款的增長在我國目前社會信用制度不完善、銀行內控機制不夠健全的情況下,往往容易出現過快增長。因此,如果不對固定資產投資信用貸款加以政策引導,極易助長重復建設和產品積壓,并由此導致不良貸款,引發新的金融風險。這主要表現在:貸款增長過快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投資的低水平擴張,助長了經濟的低水平擴張,引發投資過熱和重復建設等經濟結構性問題;信貸資金往往流向發達地區,從而加劇了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對過熱行業的放款對這些行業的投資過熱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長期持續對這些行業集中投入還會導致金融機構出現系統性風險。

  從市場體系的發育程度看,由于我國的利率還沒有完全市場化,利率工具還不能充分發揮作用,市場體系還不具備相對完善的“區別對待”的調節機制,還需要信貸政策進行結構調整,以顯示“區別對待”。在成熟的市場經濟體系中,利率體系充分市場化,金融機構針對不同風險的企業貸款可以確定不同的利率風險溢價,有利于資金實現有效配置。但在我國,目前這些條件還不完全具備,信貸政策特別是在結構調整方面能夠顯示出獨特的優勢。從長期看,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投融資體制改革是抑制過度投資的治本之策,而在市場經濟運行中,應通過信貸政策等各種政策加強對固定資產投資的引導,由事后調整變為事前引導和事中控制。

  對固定資產投資加強信貸政策引導面臨的困難

  2004年4月份,中央開始加大

宏觀調控的力度,通過信貸政策調整資金“供給”這一閘門,收到了很好的調控效果。在這一輪宏觀調控中,信貸政策對固定資產投資的調節作用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緊縮信貸規模,提高了資金和投資成本,抑制了投資規模過快增長的勢頭。2004年隨著人民幣貸款余額增長率的回落,固定資產投資實際增速也由2003年的25%回落到2004年的17.6%。第二,對過熱行業的信貸緊縮,抑制了這些行業投資膨脹的勢頭繼續擴展,緩解了煤電油運供給緊張的壓力。第三,對國民經濟薄弱環節的投資,緩解了經濟運行中的壓力,使國民經濟得以保持持續快速增長。信貸緊縮不是全面的緊縮,貫徹了“有保有壓、區別對待”的方針,使煤炭、電力、鐵路運輸等行業的投資有了較快增長,緩解了經濟運行中的壓力,使通貨膨脹得到了抑制。第四,在重視對經濟領域投資的同時,加大對社會領域的投資力度,促進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2004年以來信貸政策對衛生、水利、環保、文化體育等行業的支持力度明顯加大,促進了這些領域的投資。

  雖然上述政策取得了積極成效,信貸增長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偏快的趨勢得到了初步控制,但由于投資的資金來源正在多樣化,僅憑信貸政策控制固定資產投資,難度越來越大。同時,受貨幣供給增長的影響,信貸緊縮的難度也越來越大。2006年第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7.7%,比上年同期加快4.9個百分點,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27.3%;人民幣貸款增加1.26萬億元,同比多增5193億元,占到了全年2.5萬億信貸目標的一半。這說明,信貸政策在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實施難度越來越大。這主要是因為:

  一是貨幣供給量被動增長,對信貸緊縮的制約因素越來越多。2005年以來,隨著

外匯儲備的迅速增長,外匯占款促使基礎貨幣不斷增加,貨幣供給量增長加快,為信貸擴張提供了動力。商業銀行出于盈利動機的考慮,在存款增加的同時,貸款需要保持一定比例的增長。同時,由于商業銀行信貸資金充足,從總量上抑制資金運用的效果并不明顯。再者,商業銀行由于在培養潛在的優良客戶及信貸創新方面做得不夠,通過向少數大企業集中放款、授信,降低表面風險的做法日益通行、普遍。

  二是全局利益與局部利益不一致。少數地方政府從局部利益出發,向當地金融機構施加壓力,促使其向被國家明令禁止的項目貸款,通過低地價和稅收優惠政策吸引不符合產業政策的投資項目,抵制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從而使得中央銀行的“窗口指導” 作用大打折扣,難以深入下去。

  三是資金來源的多樣化使得投資主體對信貸資金的依賴性在減弱,信貸政策的“閘門”作用下降。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企業利潤在增加,民間資金的籌集能力也在增強。一些地方政府通過出售土地,也積累了一定的資金。由于近年來我國儲蓄存款利率較低,導致部分地區地下金融的盛行,也增加了資金的體外循環。這些資金渠道的存在,使得投資者對信貸的依賴減弱。

  對固定資產投資加強信貸政策引導的政策建議

  一是根據宏觀經濟波動趨勢的變化,采取不同的信貸政策。在經濟上升期,信貸政策的重點應是保持經濟穩定,“有保有壓”,既要防止少數行業出現投資過熱,又要加大對薄弱環節的投資力度。在經濟收縮期,信貸政策的重點是防止經濟下滑,通過國債投資和貼息貸款等啟動民間投資。

  二是信貸政策的調整要考慮到商業銀行自身的利益需要,信貸政策的實施不應以損害商業銀行的利益為代價,否則就會遭到較大的抵制,難以收到實效。例如,為調節我國區域、行業和融資結構等方面存在的較大差異和不平衡,需要國家財政貼息政策與信貸政策配合使用,保證商業銀行的正常利潤。

  三是固定資產投資信貸政策的調整要考慮到我國區域、行業和融資結構存在著較大差異和不平衡,靈活運用貨幣政策工具組合,保持貨幣信貸合理增長。信貸政策應與產業政策更好地結合起來,以產業政策為指導,要體現“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方針。

  四是加強和改進中央銀行“窗口指導”,積極改進信貸政策實施方式,提高信貸政策實施效果,促進信貸資源合理配置和國民經濟結構優化。-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