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2007年中國經濟發展十大趨勢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8日 08:55 中國經濟時報
2006年以來,針對經濟中出現的投資增長過快、貨幣信貸投放過多、貿易順差過大的問題以及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低、環境污染不斷惡化的情況,國家采取了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國民經濟繼續呈現出增長較快、效益較好、價格水平較低的良好態勢。2007年,投資反彈壓力大、國際收支不平衡問題突出、農民增收困難、節能降耗減排任務重等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因素將繼續存在,我國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加快推進體制改革。2007年中國經濟將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GDP有望增長9.5%左右,實際經濟增長低于潛在經濟增長水平,物價水平小幅回升,不會出現通貨緊縮,就業壓力持續不減,外匯儲備繼續增長,人民幣升值趨勢不會改革。三大需求結構有所改善,消費需求平穩增長,消費結構繼續升級,投資增速平穩回落,投資結構進一步改善,出口增速回落,貿易順差仍然較大。文章分兩期刊登。 -大勢觀察-祝寶良 2006年以來,針對經濟中出現的投資增長過快、貨幣信貸投放過多、貿易順差過大的問題以及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低、環境污染不斷惡化的情況,國家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不斷推進改革開放,國民經濟繼續呈現出經濟增長較快、經濟效益較好、價格水平較低的良好態勢,經濟發展的基礎進一步鞏固,經濟發展的環境進一步改善,經濟發展的勢頭進一步趨好。2006年國內生產總值在前三年分別增長10%、10.1%和10.2%的基礎上增長10.5%。2007年是黨的十七大召開的一年,也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一年,我國經濟將繼續保持持續、平穩、較快的增長并呈現以下幾大特點。 一、現實經濟低于潛在經濟增長水平,GDP有望增長9.5%左右 從潛在經濟增長能力看,一個經濟體的經濟潛在增長水平是由自然資源、資本積累、勞動力在數量和質量上的提高以及資本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配置和使用效率決定的。從決定潛力經濟增長的幾個因素看,近幾年,隨著投資的大幅度增加,我國資本積累的速度快速增長,資本存量的增長速度由改革開放以來年均增長11.5%提高到12.8%左右,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速度接近改革開放以來年均3%的水平,國內基礎設施和重大工程建設得到明顯加強,煤電油運等瓶頸制約明顯緩解,支持經濟增長的供給能力更加寬松,潛在生產能力在10.5%左右,高于改革開放28年來潛在增長率9.5%左右的平均水平。 從現實經濟增長因素看,明年,國際國內的環境仍然有利于我國經濟保持較快增長。首先,雖然國際石油價格繼續高位波動,美日歐等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趨緊,世界經濟增速會有所放緩,但2007年世界經濟仍將保持穩定增長,據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機構預測,2007年世界經濟將增長4.9%左右,低于2005年0.2個百分點,仍高于1990-2006年平均4%的增長速度;世界貿易量增長率達到7%左右,增長勢頭良好;跨國直接投資繼續回升,并購規模明顯擴大,并重點轉向控制戰略產業和市場;世界經濟發展總體上有利于我國保持對外貿易的繼續增長和穩定外商投資規模。同時,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已成為推動區域乃至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其次,我國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不斷取得新突破,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環境逐步改善。近年來,以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縣鄉財政管理體制為主要內容農村綜合改革取得進展,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取得成效,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邁出重要步伐,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順利實施,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進展平穩,政府職能轉變步伐加快,資源型產品價格改革取得進展,這些改革將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再次,我國仍處于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加快升級帶動經濟快速發展階段。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國際化進程加快,經濟體制改革和結構升級引導的內生經濟增長活力進一步增強,基本形成了城鎮消費結構升級、產業結構升級、企業自主投資能力提升、就業增加、城市化進程加快、消費結構進一步升級的良性循環。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對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進一步提高,中期內煤電油運的瓶頸制約基本消除。第四,我國將繼續保持宏觀調控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實行穩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加強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土地政策、環保政策的協調配合,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合理控制投資增長,提高消費水平,緩解國際收支不平衡的狀況。綜合考慮以上因素的影響,2007年中國經濟將承接2003年以來的發展勢頭,繼續保持高增長態勢,國民經濟有望增長9.5%-10%,雖然低于潛在經濟水平,但仍處于經濟增長周期中的繁榮階段。 二、社會總供求關系基本平衡,物價水平小幅上漲 價格總水平的變動是社會總供求平衡狀況變化的反映。社會總供求平衡狀況變化通常用實際經濟增長率與潛在經濟增長率的差率來反映。2002年以來,我國潛在經濟增長速度與實際經濟增長速度基本一致,因此我國沒有出現1988-1989年和1992-1993年那樣的需求拉動型大幅度通貨膨脹。由于我國的生產要素沒有在各個部門得到有效均衡的配置,在總體經濟供求基本平衡的情況下,一些部門產能過剩的同時伴隨著另外一些部門需求過剩,表現在糧食、自然資源、房地產、服務業價格上升,制造業產品價格穩中有降。但總的看,2003年以來我國的總體價格上漲比較溫和,屬于成本推動型和結構型物價上漲。2007年,我國經濟總體上將呈現出潛在生產能力大于實際經濟增長速度的格局,總體價格水平不會大幅度回升,也不會出現通貨緊縮的局面。首先,雖然2006年糧食產量達到9800億斤以上的水平,糧食供求基本平衡,但國際糧價穩中趨升和糧食最低收購價格會對市場糧價形成一定支撐,糧食價格會基本穩定。其次,國家將不斷完善資源性產品有效利用和環境保護的價格機制,理順土地、石油、天燃氣、煤炭、電力、淡水等資源性產品價格,這會增加其下游產品的生產成本,抬高部分生產資料產品的價格。第三,服務價格仍將是消費價格上漲的主要動力,我國一些重要的服務價格如教育、文化、旅游、醫療等屬于政府控制價格或政府指導價格,其價格上漲的壓力并未充分釋放。第四,銀行體系貨幣流動性過剩會拉動價格上漲。通貨膨脹歸根結底是貨幣現象,今年以來,由于外匯儲備增長較快,外匯占款被動投放人民幣較多,廣義貨幣供應量保持在17%左右的較快增幅,根據貨幣供應量與名義收入和價格的關系,當前貨幣供用量對明年的價格上漲形成支撐。預計2007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5%左右,漲幅與2006年基本持平。 三、經濟增長對就業帶動作用增強,就業壓力持續不減 近年來,國家始終把就業放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著力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形成良性互動;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的就業機制,明確政府通過培訓、補貼就業等多種形式促進就業的職責;充分調動中央、地方、高校、企業等多方面積極性,發揮宣傳輿論的引導作用,形成全社會積極參與、共同促進就業的工作機制。在擴大就業政策的引導下,2006年,全國實現城鎮新增就業超過1050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500萬人,其中幫助“4050”人員再就業120萬人,這3項指標都超額實現了2006年的任務目標。同時,失業率繼續得到有效控制,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仍然維持在4.2%,與2005年底持平。2006年,一個百分點GDP增長拉動就業約100萬人,就業彈性明顯提高。 2007年,勞動力總量過剩和結構性短缺這兩種現象會同時并存就業總量壓力持續不減。2007年,全國城鎮需要就業的人口約2500萬人,全國城鎮新增勞動力1200萬,其中高校畢業生390萬,中職畢業生270萬,當年未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210萬,復轉軍人50余萬,農轉非人員260萬,而且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大量的農村富余勞動力需轉移到非農領域就業,向城鎮轉移的規模將不斷增加,對我國的就業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估計2007年新增就業崗位約為1000萬個、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約200萬人,城鎮失業人員總量增加,城鎮登記失業率達到4.6%左右。(上)(作者系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