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瞭望》:確立新的全球坐標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4日 14:40 新華網
中國經濟更深融入世界之后,不僅需要外部世界做出調整,自身也要為成為一個“負責任大國”做好準備。 過去的一年注定將又一次令世界感受到中國強勁增長的沖擊力。按照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的估計,2006年中國GDP將突破20萬億元,同比增長10.5%。而且,這一成績是在抑制過快經濟增速的背景下取得的,中國經濟之巨大潛力由此可見一斑。 與此同時,世界銀行報告近日預計,2006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將達到5.1%,其中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為7%。而這張優異的“成績單”,相當程度上得益于中國龐大GDP體量的增長貢獻。 “如果說上世紀90年代世界經濟是靠美國拉動,那么現在中國因素已經突出出來了。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中國,世界經濟不會在美國經濟增長逐步減緩趨勢下繼續呈現快速發展的勢頭。”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陳鳳英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時說,從統計數字就能看出來,中國發展對世界的影響非常明顯。 “現在國際上有一種說法,‘美國的消費,中國的投資’。中國的投資拉動很重要,萬一中國投資減緩,世界經濟很可能就要出問題。”所以,陳鳳英認為中國對世界發展的影響首先就是發展態勢的影響,“這個發展態勢改變了世界的發展態勢。具體表現就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明顯加快,其中中國因素非常明顯。中國倚重世界、世界倚重中國,都在增強。” 更深地融入世界 “28年的改革開放,一個重要的經驗就是,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需要突破國境范圍來尋求支持。”商務部研究院梅新育博士告訴《瞭望》新聞周刊,有五大需求是中國與外部世界難以分割的重要因素。 他分析說,首先是資源需求。僅僅依靠國內資源,已不足以滿足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其次是市場。中國是一個快速增長的出口大國,中國的經濟增長在相當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凈出口的拉動;其三是外部投資和相應的技術。2005年中國外經貿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51.5%。盡管中國需要擴大內需,長期看對外依存度也會趨低,但中國對外經貿的絕對規模還是會趨向擴大;其四是海外的投資場所;最后需要保持外部長久的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 陳鳳英對此表示認同,并指出正是這種需求很大程度上給世界經濟注入了活力和積極因素。 從資源、能源市場看,中國進口的增加,帶動了資源價格的上漲,促動了對資源國有利的價格體系的形成,使得許多一直被發達國家在資源品上進行價格低估的資源出口國的經濟明顯好轉,尤其是發展中的拉美國家和欠發達的撒哈拉以南國家,其經濟活力開始增強。 從商品市場看,中國物美價廉的商品使全球價格持續下降,降低了通貨膨脹率,使得各國在高油價的情況下仍然能夠保持較低的中性利率和持續消費。可以說,沒有比比皆是的“Madeinchina”,就沒有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歐的無通脹經濟增長。在全球商品市場,世界需求離不開中國,且隨著中國結束入世過渡期,世界對中國的依賴會更加明顯。 從資本市場看,原來的引進國際資本,在外匯儲備超萬億美元后,中國資本主動外流的趨勢開始明顯,比如跨國并購、國際承包等。而且這部分投資市場主要以發展中國家為主,使得發展中國家的融資也發生了變化,這就是可能改變全球資本結構的“南南融資”。 從技術和人才互動看,雖然中國產業結構仍處在升級階段,仍需要進口技術,但事實上,中國也在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的基礎上出口技術,尤其是向其他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地區國家。至于人才,外國人到中國就業,中國人也去國外工作,人才流動的國際化在中國日益成熟。 “全球化經濟下,不利用世界經濟,一國是很難良性運行的。”在陳鳳英看來,中國的經濟哪一部分都離不開世界,同時世界的發展也越來越倚重中國,“這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呈現出了雙向的良性互動。” 融入也是雙刃劍 不過,這種“倚重”也隱含著“雙刃劍”的味道。 一方面,入世5年來,中國經濟規模已經翻了一番,成為第四大經濟體,并有望以8.5%的年增長率在2010年挺進世界第三;2006年預計近1.8萬億美元的貿易量和1700億美元的順差,使得中國穩坐世界第三大貿易國,同時也刺激著西方貿易強硬派;而由此得到的1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相當于中國臺灣、印尼和泰國經濟的總和,以此持有的美國國庫券和其他政府債券達到5270億美元。 另一方面,雖然中國經濟只占全球經濟的5%,但單位能耗卻是全球平均水平的3倍,石油消耗超過全球平均的7%,原煤消耗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的30%,鋼鐵消耗約占世界30%,水泥消耗約占世界的45%。結果是,中國也是世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國,大約20%的人口生活在嚴重污染地區,70%的河流和湖泊危急。國家環保總局警告,如果不采取措施,2020年污染排放量將翻兩番。 但如果把這些問題全部描述成“20萬億”巨大體量的“公牛”突然闖入“瓷器店”,顯然不客觀地忽略了全球經濟在秩序和結構上原本的不平衡和不公正。比如,“人民幣升值”一案就是這樣一個被雙重標準模糊的問題。 “當美國國會議員因貿易逆差喧囂地指責中國匯率制度時,他們可能有意地避開了這個問題的本質在于自己口袋里的美元。”一位國內著名經濟學家告訴《瞭望》新聞周刊,“在以美元為本位的國際貨幣體系下印出了太多的美元,亞洲3萬億,中東還有2萬億。全世界由美國財政部印出的美元鈔票60%在美國之外的地方流通,50%以上的美元債券資產由外國人持有。” 按照經濟學常識,貨幣太多將導致通貨膨脹。但美國政府為了自身利益,不能也不愿將美元貶值。從而構成了一個兩難矛盾。“現在主要的問題是,因為自身經濟結構不合理,美元不得不貶值。”在這位經濟學家看來,美國政府再次“祭出”了慣用的“法寶”,讓外部世界承擔自己的風險,像1986年逼迫日元升值那樣逼迫中國人民幣升值,把自己的問題轉嫁給別人。 美國“全球洞察”經濟研究所中國地區高級分析師威廉·赫斯指出,美國通脹和就業形勢處于可控制的原因,很大部分在于中國廉價商品和資本的對美輸入,“而中國方面,正在竭力抑制產能過剩行業的盲目投資。其可以用于減少順差的選擇,比如人民幣升值,只能加劇外資的進入,鼓勵投資的過熱。” 在威廉·赫斯看來,美中的貿易不平衡事實上是全球貿易不平衡的主要內容,“當雙方都明白和理解各自都有短時間難以根除的結構問題、而且認識到彼此之間有比其他經濟體更為直接和緊密的相互需要時,坐下來通過相互合作找到解決辦法似乎更明智。”他認為,此次布什同意保爾森與中國高層進行廣泛接觸的事件本身,“已經很能說明未來的方向了。” 擺脫“被動思維”,推動規則完善 2007年1月1日,走完過渡期的中國迎來了入世的第六個年頭。按照梅新育的理解,這同時也為中國政府和中國企業帶來了三方面的新課題:中國國內產業如何應對入世過渡期結束后更加激烈、更加國際化的競爭格局?中國企業、中國商品和服務在海外市場如何更好地維護自己獲得的更好的待遇?中國在世貿組織如何充分發揮建設性作用,推動世貿組織、世貿組織規則向更合理的方向發展?以上三個方面,缺一不可。 遺憾的是,“可能受潛意識中太多的‘西方施壓——中國回應’這一被動思維影響,國人總是先入為主地把中國當作一個被動的弱者,而不是一個力量正在上升、可以采取更多主動行動的大國,由此引發的國內的討論和認知,也過多地集中在第一個方面,而對第二、第三個方面很少涉及。” 在他看來,中國入世絕不意味著單方面地擴大國內市場準入,同時也意味著貿易伙伴對我國承擔了更多、更深入的市場準入義務,“這是我國在入世過程中付出代價換取的權益,無論是我國政府,還是我國企業、公民,都應當充分利用這些權益,理直氣壯地要求貿易伙伴兌現其對中國的市場準入義務,維護我們的合法權益。” “因此,這就要求我們的政府承擔起為本國企業創造更好環境的義務,也希望我國企業在海外遭受不公正待遇時積極向政府有關部門反映,以便政府有關部門交涉,為我國貿易談判部門提供信息。”當然,梅新育也指出,“在利用這些權益的時候,不少中國企業需要改善以往過度依賴價格競爭的策略,一方面提高收益率,另一方面也避免過度激化與東道國同行的競爭關系,以至于惡化自己在海外的經營環境。” 對此,中國社科院世界政治與經濟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宋泓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時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必須更加清晰地意識到中國已經是一個大國,一個大國有權利也有義務坦誠地提出自己的正當權益和要求,讓外界知道這種要求的合理和正當,化解籠罩在自己發展方向上的不確定性和猜忌者的各種疑忌。” “中國利用了現有的經濟秩序,是現有國際貿易體制的受益者。與此同時中國也應該是這個體系的積極的建設者,需要向世界展現作為一個享受全部權力的成員為推動世貿組織規則完善所做的貢獻”,宋泓指出,“中國財經外交的主題,應該逐漸向‘推動規則演化’轉變,擺脫被動回應的思維,更多地把視野投向整個世界的未來。”(王健君 袁元 李潔) 相關鏈接: 入世五周年:中國需學會“主導規則” 入世改變了中國企業,也改變了外國企業 5年前,提起中國入世,中國不少企業最常說的一句話是“狼來了”;5年過去了,人們卻發現,“狼”雖然來了不少,自己依然健在,并且在逆境中不斷茁壯成長。 在世貿組織體系中,我們不僅需要培養維護本國權益的防御意識,更需要培養主動的大國意識。如果說前者體現了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的現實需求,那么后者就是我國作為一個自信、負責任大國所必須承擔的責任。 >>>詳細 中國成為世界經濟發動機 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為世界各國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為各國投資者帶來了機遇,為世界經濟的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外國投資者從中國總共匯出579.4億美元利潤;與此同時,中國進口了約2.4萬億美元的商品。>>>詳細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