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健康經濟體也能引發幣值低估式風波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1日 14:58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評論員 唐學鵬 泰國的此次動作也許是“97后遺癥導致過度防衛” 泰國的金融風波也許可以看作“后亞洲97金融危機時代”的一個典型案例。事件的起因是泰國政府擔心外國投機基本大量涌入,炒高泰銖匯率,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實施了資本管制,泰國要求所有金融機構需針對泰銖的外匯交易資金的30%留作保證金。 這一舉動引來軒然大波,雖然泰銖的上升速度控制了,但導致泰國股市狂瀉15%,這是泰國有史以來最大的單日跌幅。在此壓力下,泰國央行迅速修改資本管制的嚴厲程度,反復無常的速度令人吃驚。泰國央行在新的資本賬戶管制的內容里排除了股市交易的外匯資金,意在穩定股市。而將資本賬戶管制的重點放在炒作泰國的房地產價格的外資和投機泰國債券的外資。 泰國央行行長解釋為何泰國一開始沒有作此區分,“泰國央行最初之所以將股市納入資本管制的范圍,是因為很難區分海外資金的流向,也就是說,政府很難判斷海外資金是流向股市、地產、債市還是商業票據。”但這一區分也衍生出“套利”問題,從智利和巴西等其他國家的經驗來看,引入豁免制度(泰國對進入股市的外資豁免)難免會造成政策上的漏洞,給投機者以可乘之機。 盡管很多國際投行經濟學家紛紛譴責泰國央行的不明智,但現在的問題是,經歷過97亞洲金融危機、俄羅斯盧布危機、阿根廷比索危機的新興市場國家的央行是否已經真正逃離了“華盛頓共識”里“資本流動自由”的信仰?馬哈蒂爾在97亞洲金融危機上關閉資本賬戶的做法(這個做法迅速阻斷了外部投機資本對馬來西亞金融市場的沖擊,同時馬來西亞忍受各種非難和各種風險溢價,但這個次優做法似乎讓馬來西亞經濟陣痛最短,恢復得最快),是否成了新的“亞洲共識”?泰國的做法是否正在遵循這個新的“亞洲共識”,即當一個國家遭遇到游資襲擊本國的匯率和股市時,最恰當的做法是關閉賬戶或者征“托賓稅”(對跨國外匯交易征稅),而不是像IMF教導的那樣,用提高利率的方法來提高信心,竭力留住逃竄的資本。 這也隱含著亞洲對待中國資本賬戶管制上的看法。從功利的角度看,幾乎所有的亞洲國家都希望中國早日開放資本賬戶,因為這會促進人民幣升值,那么,熱錢就會更多地去中國,可以分擔亞洲這些資本賬戶開放的國家央行的壓力。這也是泰國央行行長蒂耶通發表“人民幣加速升值可以緩解泰銖壓力”言論的原因。而從政策的角度看,亞洲新興國家是羨慕中國的資本賬戶管制,甚至很多人認為,中國即使在未來開放資本賬戶,也會采用一種機動主義的方式,必要的時候,中國也會進行新的資本賬戶管制。從這個意義上說,突然對資本賬戶進行管制已經從“冒天下之大不韙”變成一種“可以被接納的小不韙”。 泰國故事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方面是,跟97金融危機時完全不同,那時候泰國幣值高估,泰國政府力求保持高匯率水平,同時泰國存在嚴重財政赤字,外匯儲備不足。而現在泰國不存在財政赤字,泰國早已提前償還了外國債務,泰國的外匯儲備高達600億美元,經濟增長的基本面非常好。重要的是,即使泰銖此前不斷升值,但還是被低估了一些。當然,這是因為整個亞洲其他貨幣由于受到人民幣匯率的競爭(例如在搶奪FDI上),不得不刻意保持一種比較低的匯率水平。而國際熱錢狂襲亞洲,流動性泛濫嚴重,亞洲各國房地產價格暴漲。泰國的此次動作也許是“97后遺癥導致過度防衛”。 無論是否是“過度防衛”,都給人一個很大的警示,即一國經濟增長強勁,匯率被低估,存在大量的順差情形下,也可能會引來嚴重的貨幣投機和金融危機。過去教科書的教導是,一個國家幣值高估,經濟增長乏力,財政失衡大量赤字的情形下才會導致危機。實際上,幣值低估型的危機機制是這樣的:一個國家的幣值低估會引來大量貪婪的投機資本,他們進入該國炒作各項資產,同時引入該國金融機構發生貨幣錯配和放貸的期限錯配,并且造成該國金融系統的信貸短期化和投機化。錯配的后果是,當外部提款人觀察到之后,他們就會做出舉動,例如提現和轉存,他們的行為極大程度影響商業銀行流動性以及銀行的預判能力。最終導致的結果是,加大了金融系統的爆發風險的概率。而信貸的期限錯配和短期投機化將造成大量的壞帳。而中國也潛在地存在著這樣的問題。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