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匯查詢:

那些消逝的中國品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31日 10:33 法制日報

  本報記者 毛劍平

  據統計,歐美企業的平均壽命是40年,而中國企業僅僅只有8年。

  把對專利、商標等核心知識產權的開發和保護作為一種國家戰略、企業戰略,

  這是歐美企業攫取超額利潤、品牌效應長久不衰并始終處在產業鏈高端的秘密。

  中國企業品牌的短命,反映了相當一部分中國企業在公司治理以及品牌建設上眼光的短淺與急功近利的心態。一些注定短命的商標(品牌)泛濫也說明了中國目前商業文化的浮躁和畸型。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已經是國務院辦公廳某司工作人員的程東(化名)依然還清晰地記得1984年秋天一個傍晚發生的事情。那一年,他只有八歲。從那天開始,程東突然覺得變了一個天地。那一天,程東的父親用全家積攢了三年的290元錢買了一臺12英寸黑白電視機。那是程東他們家所在大院第一臺電視機。這個黑黑方方的盒子頓時成了大院里受關注度最高的家伙。每天晚飯后,大院里大大小小的孩子,還有那些大人們,都涌進程東家里看電視,以至于程東父親不得不考慮多置幾張凳子。雖然只能收到一個臺的節目,也只有一個廣告:燕舞、燕舞,一起歌來一起舞!就是從這個方盒子里,程東知道了《排球女將》、知道了《加里森敢死隊》、知道了美國洛杉磯奧運會、知道了《霍元甲》……這個為那個年代的孩子和大人們帶來無限歡樂的方盒子,程東知道了,它的名字叫“牡丹”。

  在當今中國30歲以上人的記憶中,這樣的故事又何止是“牡丹”電視、“永久”、“飛鴿”牌自行車、“鳳凰”牌香煙、“紅燈”牌收音機、“上海”牌手表......這些品牌伴隨著他們的青春、他們的成長。甚至每一個品牌,都有一段成長的故事。

  法學博士袁一帆明年就要畢業了,他告訴記者:“求學這么多年,在北京搬了三次家,七七八八的東西丟了不少,但有兩樣東西一直沒有丟,一件就是我那幾箱珍愛的書,還有一件就是剛來北京上大學時父親送給我的‘上海’牌手表。”

  1992年夏天,老家在浙江一個小山村的袁一帆考入北京,他成了他們村有史以來第一個大學生,袁一帆的父親成了他們村最開心的人。那塊“上海”手表,花了袁一帆父親60元錢,在當時,這筆錢是他們全家一個月的生活費。看著袁一帆手中那塊已經銹跡斑斑的手表,表面上卻磨得光亮,袁一帆鼻子微微發酸,說:“我父親前年過世了,我一直留著它,表帶前幾年換了好幾次,都壞了。我一輩子都舍不得扔。看見它,我仿佛就看見父親那充滿期待的眼神。這些年來,我一直以它為激勵,爭分奪秒地努力。”

  在改革開放近30年來,那些曾經激勵一代人的民族品牌起來了,旋即又倒下,或自然消失,或被國外品牌收購。我們應該吸取什么樣的經驗和教訓?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3,58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