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2006:巨額貿易順差說明了什么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7日 08:51 新浪財經
仲大軍,北京大軍經濟觀察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1952年生,1978年恢復高考后,考入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1982年畢業分配到北京新華通訊社,1993年被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聘為特邀研究員,1995年調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經濟時報》任編委,高級記者,數家研究機構特約研究員,2000年創辦民營研究機構--北京大軍經濟觀察研究中心。 12月25日-12月31日,新浪財經把一周的時間留給仲大軍。----編者按 2006:巨額貿易順差說明了什么 12月27日 星期三 北京大軍經濟觀察研究中心主任 仲大軍 盤點2006年中國經濟,最值得注意的是進出口貿易。由于12月份的數字還未出來,我們先來看前11個月的情況。1-11月,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為16935.6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8,750.4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7.5%,進口總額7,185.2億美元,較上年增長20.6%。進出口相減,實現貿易順差1,565.2億美元。 11月份當月中國出口總額為958.5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2.8%,創出口額增幅新高;進口總額729.3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8.3%。如果12月的進出口總額達到11月的水平,那么2006年下來,我國的進出口貿易可達到1.87萬億美元,同比增長約30%。 今年的特點不僅是進出口貿易高增長,而且是貿易順差越來越大,10月和11月分別創出238.3億美元和229.2億美元的最高記錄。全年的貿易順差分別是:94.9億、24.53億、111.9億、104.57億、130.04億、145億、146.1億、188億、153億、238.3億、229.2億和230億美元(12月份是估計數字),加起來將近1800億美元。 相比起2005年的1000億美元貿易順差,今年幾乎翻了一番。而2004年我國的貿易順差不過500億美元,2003年才300億美元。我國如何能在短短的兩年之間出現如此巨大的貿易順差呢? 一、70%的經濟凈增長被輸出國外 今年1.87萬億美元的進出口貿易額,約占我國2006年GDP的68%,這說明我國經濟的對外依賴程度很高。這個現象表明的還不僅是個外向度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經濟增長的成果外流。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一年辛苦為誰忙”,用學者余永定先生的話說就是:貿易順差是資源配置放錯了地方。 貿易順差占GDP之比是個重要數字。2004年,我國貿易順差占GDP的比例是2.5%,2005年上升到4.5%,2006年猛增到7%還要多。假如,今年我國的經濟增長了10.5個百分點,那么,大約8個百分點都輸送到國外去了。高增長真正惠及本國人民的可能只有剩下的2.5個百分點。這才是事情的本質意義。 人們也可以說,輸出的這7%的GDP是中國的儲蓄,等于中國人借給外國人1800億美元,等于中國向海外貸出去1.4萬億元人民幣,但這借出去的1800億美元能否安全的回到中國可就要打問號了。 中國目前的發展方式是年年向外部世界輸出資源。本來是個發展中國家,本來需要將寶貴的資源用在本國人民的發展上,卻采取了一個年年向外國輸出資源的發展模式。這就是當前中國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問題。當然,中國也是一個接受大量外國直接投資的國家,如果2006年的外國直接投資為500億美元,那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外貿順差導致的資源外流的影響。 有消息報道,2006年11月份,日本貿易順差猛增54%,其數量也僅有79.6億美元,而連續創造了59個月貿易順差新高的韓國,11月份的貿易順差也不過是28.57億美元。日本和韓國兩個國家加起來,11月的貿易順差也沒有中國的一半。而這兩個國家的GDP加起來是我國的一兩倍。從國際間比較看來,任何國家的經濟外溢度也比不上中國。如果我國的發展僅僅是為了將辛辛苦苦創造的國民財富送到國外去賺外匯,那么這種發展模式對人民來說到底有什么好處? 二、中國經濟是否在畸形發展? 巨額的外貿順差以及65%的外貿依存度,似乎說明我國的經濟發展出現了結構性的比例失衡。其實一個國家的經濟也可以用人的肌體來比喻。有的人上身肌肉發達,有的人下肢肌肉發達,而我國目前的經濟狀況就猶如肌肉嚴重不對稱的畸形壯漢,頭重腳輕,一邊胳膊粗,一邊胳膊細。綜觀整個經濟總體,大體可以歸納出這樣幾個現象:稅負重,收入輕;出口重,進口輕;投資重,消費輕。由此又出現了壟斷部門重,競爭部門輕;外向部門重,內向部門輕;上游部門重,下游部門輕等等現象。 之所以能出現這種畸形發展的狀況,從營養學上講,關鍵是出現了資金分配失調,也就是說,整個國家資源在各個部門的配置中出現了嚴重的失調,一些部門獲得了過多的營養,因此長得膀大腰圓,另一些部門由于長期缺血,只能面黃肌瘦。例如,蘇州地區是一個全國招商引資聞名的大市,然而在這樣一個高投資的地區,卻出現了低儲蓄的現象,這說明盡管外資很多,當地百姓手里并掙不到多少錢,所創造的價值大都廉價流走了。 進出口貿易在GDP中占如此大的比重,有的學者認為還算合理,譬如林毅夫先生就認為中國的對外經濟往來度還未超過當年日本和韓國的程度。王建先生認為中國經濟未來的對外開放度還要大得多,發達國家要對中國轉移“物質產業”,所以中國的對外貿易額和順差額還要大得多,王建先生甚至認為2030年我國的外匯儲備將達到十萬億美元。但我可以負責任地說,如果按這種模式發展,中國經濟可能早就崩潰了。 為什么這樣說呢?這是因為我國的發展模式有著很多不合理的成分。 三、再次檢討我國重商主義發展模式的問題 我早就把中國這種發展模式稱做類似傳統的重商主義。這種發展模式的實質,說好聽的是省吃儉用,說不好聽的是壓低中國勞動群體的收入水平,以犧牲人的發展為代價實現少數人或國家的發展。這種發展模式的內容主要是在全球間爭奪工作機會,出口更多的國內產品,從而積攢更多的外匯儲備。 要實現這種發展模式,首先有幾條保障,第一是要保證較低的勞動工資,即廉價勞動力,第二要保證海外有足夠大的市場。第一條我們做到了,中國有著龐大的勞動力資源,有著保證廉價勞動力的法治環境(如城鄉差別造成的農民工、工人不能罷工和談判、工會不起作用等),特別是我國有在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低工資傳統。因此,改革開放幾十年里,我國的工資收入一直處在極低的狀態。 這種低收入狀態不僅造成了產品價格低廉,更造成了國內缺乏消費能力。這種類型的國家有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大力開拓國際市場,將產品廉價銷到國外去。所以,這種類型的國家總是有著較高的貿易順差,有著越來越多的外匯儲備,有著極高的儲蓄率。 但這樣的國家也有著共同的特點:人民生活水平維持在較低狀況,社會缺乏消費能力。這種國家可以使企業積攢起巨大的財富,可以使國家擁有強大的財政,但從發展角度講,這種發展模式不適宜以人為本的發展要求,因為這種發展模式是一種強政府、強資本、弱勞動的發展模式。 總之,我國對重商主義發展模式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決不可能無限止地實行下去。這種承受能力主要表現在勞動群體方面,即人民大眾對發展的滿意度上。如果長時期使一個較大人口的群體發展不起來,那么改革便會受到質疑。 汪同三先生等學者從純經濟角度也發現了問題,這就是我國經濟運行出現了不良環鏈,其具體表現是:某些產能部門產能過剩,國內市場需求相對不足,迫使過剩產品尋求國外市場,造成出口和外匯儲備大量增加,外匯收入增加后,貨幣當局又不得不增發基礎貨幣,使國內貨幣量增加,這就為投資過快增加提供了資金基礎。由于國內收入分配存在著問題,投資與消費之間出現了比例失調,造成消費需求相對不足,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和出口拉動,在這種情況下,貨幣供給寬松形成的隱性的通貨膨脹壓力,雖然暫時沒有對消費價格指數形成上漲影響,卻使資產價格水平出現了明顯的上漲。這種狀況反而使某些短期有利可圖的上游產品部門繼續盲目投資,從而使未來出現更加嚴重的產能過剩。 面對經濟畸形發展和不良循環問題,人們提出了不同的政策建議,如調整匯率,兩稅并軌,土地約束,等等。但我認為,目前中國經濟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勞動收入的問題,低收入導致低消費,特別是導致國內大量寶貴資源廉價外流。而影響勞動收入最大的原因是勞動權利缺失。因此,解決問題不僅需要經濟措施,也需要政治手段來加以保障。 三、我國收入分配與儲蓄和投資的結構失衡 一種發展戰略和政策保障往往可以使經濟出現不同的結構狀態。目前我國出現了投資率高、儲蓄率高但消費率低的局面,這種局面甚至是其他發展中國家也未曾出現過的。 請看下面這張圖表,分別顯示了中國、日本和韓國三個國家在經濟高增長時期投資增長的情況。日本在1962年到1976年經濟高增長時期,投資占GDP的比重基本保持在30-35%之間,投資比重最高的年份也不過37%。韓國在1984年至1998年經濟高增長時期,投資占GDP的比重從30%以下最高上升到39%,后來便掉到30%以下。而中國自1990年至2006年,投資占GDP的比重從25%起步,最高達到48%%。日本和韓國的高投資時期只持續了大約14幾年,而我國的高投資時期已經持續了15年,至今還未見到下降的影子。 圖1,中國、日本和韓國在三個不同歷史階段的投資占GDP的比例 要想高投資,必須有錢。那么讓我們看看我國是誰在投資?誰有錢投資?下面這張圖可以清楚地看出誰是投資的主角。上邊這條黑色的粗線是企業,下面兩條細線是家庭和政府。由圖可以看出,企業投資占GDP的比重一直在28--35%之間上下波動,而家庭和政府的投資只占GDP的5%左右。 圖2,1992--2005年企業、家庭和政府這三個部門的投資所占GDP的比重 圖表來源:國際基金組織工作論文《What’s Driving Investment in China?》,2006年12月12日,大軍觀察網:www.dajun.com.cn\imf.htm. 宋國青教授曾寫文章說,我國實行了8年刺激國民消費的政策,然而在這8年中,個人消費占GDP總量的比重卻下降了8個百分點,而且在繼續下降。看一下下面這張表,就可以知道近些年來,我國家庭儲蓄和企業儲蓄發生的變化。1996年,家庭儲蓄還占GDP的20%,到了2005年降到了16%,而企業儲蓄從13%增大到20%。 表1,1996年到2005年家庭儲蓄與企業和政府儲蓄占GDP比重的變化 1996 2000 2004 2005 ------------------------------------------------ 家庭 20 15 16 16 企業 13 15 19 20 政府 5 6 6 6 ------------------------------------------------- 來源:北京大軍經濟觀察研究中心資料庫 從此表可以看出,近十年來,在我國國民收入分配體系中,政府財政收入和國有企業收入的比重不斷上升,而個人收入的比重是在不斷下降的。目前,我國的家庭儲蓄約占總儲蓄的33%,企業儲蓄占總儲蓄的大約49%,政府儲蓄占16%。這種變化導致我國的消費增長始終軟弱乏力,人民群眾缺乏消費能力,而政府和企業卻有大量的錢用來開支和投資。 自從1994年實行了財政改革之后,我國政府的財政收入一改連續十幾年的下降趨勢,轉而開始連續增長,直到2006年,政府的財政稅收仍然在大幅增長,企業和政府拿走了GDP中越來越多的部分。這種情況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社會消費,導致國內產品不得不大量銷往國際市場。國內資源廉價的外流,既影響了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浪費了國內寶貴的資源,也引來了美元貶值等國際風險。如果美元繼續貶值,我國外匯儲備的縮水是不言而喻的。中國人民辛辛苦苦積攢的以外匯儲備體現的國民財富,將在日后的國際風云變化中遭遇不測。 另外我們再來進行一下國際間的比較,下面這張表可以看出各國儲蓄狀況以及儲蓄結構。美國的儲蓄率只有14.3%,韓國最高也只有31%,而我國2006年的儲蓄率可能要高達50%。這種高儲蓄率只能導致高投資和高外貿順差,這就是今年我國外貿順差大幅增長的根本原因。 表2,世界各國儲蓄占GDP的比重
注:以上數字中國是2005年的,墨西哥是2001年,印度是2004年,其他國家都是2002年的。資料來源:北京大軍經濟觀察研究中心資料庫。 四、是誰設計了這樣一個發展模式?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由于收入分配的問題,我國居民儲蓄占GDP的比例在不斷下降,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例快速下降。從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到現在,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呈現出一個n字形的線條變化。這到底是一個正常的發展變化,還是一個不正常的發展變化,肯定社會上有很多看法。 但我還是要指出這個嚴峻的事實:資本收入大于勞動收入,是我國一切經濟表現的根源。而這種收入分配結構,是歐美國家的資本主義發展史過程中從未出現過的。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中國正在摧毀資本主義的道德底線》,難道這就是中國發展的必然選擇嗎? 北京大軍經濟觀察研究中心 信箱:zdjun@263.net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