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中國房價且調且漲背后的四大原因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1日 15:28 新華網
新華網上海12月21日電 (記者 徐壽松 蔡國兆) 2006年,中國政府從調結構、征稅收、控土地、緊信貸等環節調控房地產,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盡管樓市也“出現了一些積極的變化”,但收效與預期差距尚遠。有專家形容:2006的房價“且調且漲”。其原因主要有:其一,地價上漲推高房價預期。今年,各地“地王”、“樓王”頻現。9月上旬,上海市浦東新區花木地塊報出58.89億元,創歷史紀錄。按此計算,樓板價就高達11300元/平方米,而離它不遠處的新樓盤均價為9700元/平方米。杭州、南京、廣州、深圳等地的地價也都越拍越高。 事實上,“地王”的誕生意味著這一地區的房價有了一個新的標桿,繼續攀升。復旦大學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尹伯成說,開發商正是利用了這一點,制造房價上漲預期,結果房價的漲幅比地價的增幅還大。 其二,需求“人為過剩”,直接拉升房價。今年以來,全國除長三角地區樓市供求關系有所緩和外,其他房價漲幅居高不下的城市,供小于求的局面沒有改變。業內人士分析,造成需求過剩的因素主要有:保障不到位,大量中低收入者被裹挾進房市;投資手段匱乏,買房仍是多數手有余錢者的理財方式。 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房地產金融安全評估報告》指出,根據東部地區商品房均價和人均收入,70%的城市居民沒有購買新房的能力。房價的持續上漲造成廣大中低收入者超越個人經濟能力地恐慌性跟風。美聯物業顧問姚濱說,銀行存款利率低,房價的持續上漲刺激了投資熱情。由市場“看漲”預期拉動起來的套利需求,實際上是金融市場上保值增值手段缺乏的表現。城市化加速引發大規模被動性需求也是導致住房消費居高不下的另一個因素。盡管今年城鎮房屋拆遷規模得到了控制,但總量還是不小。例如2006年,上海世博園區動遷1.8萬戶居民,軌道交通前期動遷1.3萬戶居民。 其三,銀行放寬貸款條件,為樓市購買力提供支撐。獲取存貸款利差仍是國內銀行盈利的主要模式,收益穩定、壞賬率相對較低的個人住房貸款業務成了各銀行爭奪的焦點。 下半年,先是五大銀行對優質客戶執行下浮15%的優惠房貸利率,隨后,光大、興業、深發展等股份制銀行紛紛推出鼓勵房貸的新措施,如調整固定利率標準、以存抵貸、放寬借款人年齡限制等。 分析人士指出,資金成本的低廉,讓一些投資者敢于借用銀行資金作為個人理財的財務杠桿。 其四,“房地產勢力”導致調控政策懸空。業內人士分析,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城市化進程加快、人民幣升值和國內貨幣流動性過剩,這些確是房價走高的因素,但主導因素還是強大的“房地產勢力”——一些地方政府、有關部門、部分開發商和金融機構以及房地產食利者綜合作用的結果。 一些地方言行不一,嘴上談“調控”,暗里在托市,在房價問題上喜高恐低。有的地方政府與市場的邊界至今沒有厘清。 中國政府要求各地住房結構調整規劃必須在2006年9月底完成,但全國65%的地級以上城市、91.1%的縣級城市未按時公布住房建設規劃。一定程度上,住房保障體系的缺失,正是開發商仍死守高房價、樓市“且調且漲”的關鍵原因所在。 業內專家指出,正是上述市場和非市場的四大原因助推房價“且調且漲”。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