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住房公款消費攪亂樓市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9日 15:36 北京晚報
姚麗穎 很多現實表明,公款消費的領域,價格和價值常常背離。不僅體現在公款吃喝、公款接待、公車維護上,在房地產消費方面,如公款蓋房、公款買房、公款用地等行為,直接導致城市土地資源稀缺以及房價飆升。 房價高漲,為此多個部門施展手段進行調控,然而收效平平。分析這些手段、重拳,主要還是針對市場,尤其是二手房市場。而在北京,非市場的公款消費房產行為其實占據了相當的比例。如果不對這部分進行控制,城市可用土地只會加速減少,房價也將進一步推高。 不說別的,單是北京的駐京辦事處擁有的房產就非常可觀。據報載,目前全國3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以及計劃單列市和經濟特區人民政府設置的駐京辦事處和各地區、地級市及以下的政府駐京辦事處等經批準設立的駐京機構有600多家,常駐工作人員近萬人,固定資產超過100億元。此外,還有未經批準的企業和地方政府,甚至地方政府某個部門設立的辦事處、聯絡處達3000多家。這當中,至少幾十個駐京辦在四環以內擁有自己的大廈,一些地區駐京辦的一二把手還會在北京買房安家。 這些駐京辦,固然不是以固定資產投資為目的,而主要出于聯絡工作的需要,但因為大量占據核心要地,致使市區用地越發緊張,同時由于是公款消費,容易偏離市場規則。主要體現在,開發建設成本高、脫離實際需求,致使空間結構不適用、不合理,建成后往往部分轉做經營,即使空置不掙錢,地方財政也要養著。此類物業的租價、賣價,已經不能反映真正的市場需求。 此外,假設每個駐京辦有兩位領導在京購房,3600多家就是7200套房。量不是很大,但如果都從“就近上班”考慮購買四環以內的房子,無疑對存量不多的房產形成“搶購”,支撐房價高位運行。因為以工作為由購買自住房產,多半不會掏自己的腰包。 與其他非市場消費方式相比,駐京辦還是比較“市場”的。筆者在擔任房地產周刊記者期間,得知城區不少項目在開發初期便被一些機關、大型國企團購,有的大戶型項目總價高賣不動,還四處托人以高回扣吸引機關企業團購。團購之后便是以大大低于市場的價格賣給個人。東部CBD一個項目被某機關購買后僅以每平方米4000多元賣給職工。除了團購,還有集資建房、合作建房等多種方式的非市場運作。 不止北京,在重慶、鄭州、濟南等地出現的“機關豪華經濟適用房”,也都是住房公款消費的典型。汪光燾在年初全國建設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時指出,按新建住宅竣工面積計算,城鎮住宅市場化率由2000年的38%提高到2005年的67%。也就是說,到2005年,還有大約三分之一的房屋不經市場流通。 大量住房公款消費,不僅對各類調控手段“天然免疫”,而且危害極大。如果是自行建房,常常搶占市區的優勢地段,加劇土地緊缺,推高地價和房價。對于團購住宅,和其他公款消費一樣,多是高成本后的大量腐敗,同樣推高房價。而公款消費的受益者們,不僅可以低價購房脫離高房價之苦,而且房價越高,他們的收益隨著差價的增加而增大,從而成為普通大眾的利益對立者。住房公款消費,其實質和洗錢無二,只不過洗的是納稅人的錢。 不久前,建設部發布《關于各地區貫徹落實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情況的通報》,嚴禁“黨政機關利用職權或其影響,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搞集資合作建房,超標準為本單位職工牟取住房利益”。只有杜絕住房公款消費,所有人都按照統一的市場規則,房地產調控才會真正有效。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