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中國:世界穩定的力量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7日 03:42 21世紀經濟報道
計秋楓 五年前的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了WTO,盡管在此之前已經發生過太多的爭執、擔憂與期望。而且十五年的“入世”之旅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無異于對耐心的一種極限體驗。 回顧五年的世貿生涯,再看今天越南的“入世”,我們已經可以初步看到現存的國際貿易秩序對于中國等東亞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中國要在戰略機遇期里順利實施國家戰略,必須有一個穩定、寬松、順暢的外部環境。2005年9月中國領導人提出的“構建和諧世界”主張,即反映了中國對待國際事務的基本立場。中國希望在相對和諧的環境中進行經濟建設,中國不想去挑戰包括WTO機制在內的現存國際秩序,而是將致力于促進現存秩序更和諧、完善地運行。 然而,中國追求的和諧面臨著諸多挑戰,尤其是像幽靈一般飄蕩著的“中國威脅論”。1990年由日本學者村中友秀首先提出的“中國威脅論”,時時被國際上的一些勢力拿來渲染,而中國強勁的經濟增長勢頭,似乎給“中國威脅論”添加了證據。對這種莫須有的“中國威脅論”,中國予以堅決的還擊,一再宣稱中國的發展不會給任何方面造成任何威脅,世界的穩定與和平是中國追求的最大利益。 但僅僅是雄辯的言辭還不足以正本清源。三年前,中國提出“和平崛起”的口號,強調中國將“在和平中崛起”、“和平地崛起”、“為了和平而崛起”,但國外的一些勢力卻故意淡化“和平崛起”中的“和平”層面,反而抓住“崛起”一詞大做文章。 因此,中國必須以更多的實際行動來昭示自己的和平外交主張。近年來,中國已相當成功地樹立了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在所有事關世界局勢穩定和安全的問題上,中國都采取積極的參與和合作姿態。在反恐問題上,雖然中國并不完全贊同美國方面含有雙重標準意味的一些做法,但中國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行為的立場始終堅定不移。在防擴散問題上,中國積極推動國際防擴散機制的確立和完善,尤其是在朝核問題上,中國作為朝鮮的友好鄰邦及六方會談的主辦方和協調者,發揮了任何國家都難以發揮的積極作用,為避免朝核危機完全失控做了大量令全世界稱道的工作。 中國的負責任還體現在維護聯合國權威和加大投入國際維和,及國際救援等活動上。僅就聯合國會費交納來看,中國從未拖欠過會費,且會費額度從2000年的0.995%上升到2006年的2.053%,在聯合國所有的成員國中列第9,在發展中國家中列第一。在聯合國維和行動方面,中國派員參與的數量從無到有,規模從小到大,尤其是從2003年起,中國的參與力度大大加強;迄今為止,中國已參與了聯合國16項維和使命,共派出軍警及民事官員6000多人次,是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首位。 在國際救援方面,近年來中國對多次國外重大自然災害都提供了不遺余力的援助,往往涉及數百萬、數千萬乃至近億美元的賑災物資和款項,僅2005年一年,中國就向亞洲、非洲、美洲各國(包括美國)提供了26筆人道主義援助,總額數億美元;此外,2001年成立的中國國際救援隊連續5次赴國外參加醫療救治等工作,包括2003年的伊朗7.0級地震、2004年的印度洋地震海嘯、2006年5月的印尼6.2級地震等。 中國的對外合作是全方位的,既包括大國合作,也包括地區和周邊合作,還包括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合作。 一 在大國合作領域,對美外交是重中之重。 美國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中美貿易占中國外貿總額的15%以上,如此巨大的經濟往來,決定了中美關系以合作為主。當然,中美之間也存在著一些分歧和矛盾,中國因此也強調“和而不同”是“和諧”的一個重要側面。中國在關切中美合作的同時,對于美國過度的單邊主義和強權政治行為,也進行有節制和有效的抵制。在新世紀最初的6年里,中美兩國經歷了從“戰略競爭對手”到“多面向合作伙伴”再到最近時期重新構建“平衡的伙伴關系”的幾個階段,中國在“發展合作、不搞對抗、堅持原則、不失靈活”的總體方針指導下,較好地把握了中美合作的大局。 相比于中美關系,中歐合作發展得更順暢些。中歐貿易持續增長,2005年的貿易總額已突破2000億美元,歐盟成為中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此外,中國與歐盟在國際問題方面有許多共同語言,都主張摒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都力爭建立民主、平等的國際關系。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2003年中國與歐盟決定將全面伙伴關系升級到全面戰略伙伴關系。2004~2005年的“中法文化”、2006年的“中意文化年”等一系列活動,極大地增進了中國與歐盟各主要國家的相互理解(“中德文化年”將在2007年舉行)。 中國與俄羅斯在90年代中期就建立了戰略伙伴協作關系,并基本解決了兩國長期遺留的邊界問題。兩國目前的對外戰略有著很大的相似之處,即都把迅速提升綜合國力作為今后幾十年的根本任務,因此都迫切需要一個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和一個公正合理民主的國際秩序。基于這一堅實的基礎,中俄協作關系在新世紀中發展更為迅猛,首先是2001年建立常設性的“上海合作組織”,帶動了其他中亞四國將相互間的戰略安全地帶機制化。隨后,中俄力圖改變“政熱經冷”的合作格局,努力拓展在經貿領域的合作,尤其是推動兩國間的能源戰略合作,邁出了相當大的步伐。 “政冷經熱”的中日關系也許是近年來中國外交最困難的領域。雖然兩國的經貿合作繼續維持著較緊密的水平,但在小泉首相當政的五年多里,中日政治關系降低到了1972年以來的最低潮。兩國在歷史遺留問題、東海大陸架劃界、領土糾紛等一系列問題上發生了激烈的爭執。但即便如此,中國從未放棄過改善中日關系的努力,因此,當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晉三表示出重新審視中日關系的意愿時,中國立即采取了積極的反應。中日關系究竟會出現多大的轉機尚難精確預測,但肯定不會向繼續惡化的方向發展,因為,正如2006年10月安倍首相訪問北京時中日發布的聯合新聞公報宣示的那樣,中日兩國都意識到,推動中日關系健康穩定地持續發展,符合兩國的基本利益。 二 區域經濟合作是當今世界的一個重要趨勢。中國較早地注意與東盟的合作,自1997年第一次中國與東盟峰會起,10+1對話機制為中國與東盟的合作帶來了豐碩的成果,尤其是2002年第6次10+1峰會上中國與東盟簽署的《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為雙方的經貿合作開辟了更廣闊的前景;2003年10月中國在第七次10+1峰會上正式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成為東南亞國家外第一個加入該條約的國家。2002年中國與東盟國家簽署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中國一向堅持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南海資源的主張,得到了東盟國家的正式認同;由此,中國與東盟的合作超越經貿范疇,向地區安全協作邁出了一大步,并使中國大大實現了在該地區消弭邊界沖突隱患、優化周邊安全環境的中長期戰略。 中國與印度是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方面有著許多相似之處。作為近鄰,兩國有著友好的歷史,但也存在遺留的邊界糾紛。與印度加強合作,既可服務于中國的經濟發展,更有利于加強中國的周邊安全環境。2006年11月胡錦濤主席對印度進行友好訪問,是為10多年來首次訪問印度的中國首腦,此次訪問大大消除了中印之間現存的疑慮和不信任,為發展兩國經貿和政治、安全合作掃清一些障礙。 三 中國在廣大發展中國家中有著傳統的影響力,中國一向在聯合國、WTO等國際組織和機制中堅決維護發展中國家的權益,贏得了它們的信賴和支持。近年來,中國領導人頻頻出訪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國,如2004年胡錦濤主席對非洲和拉美的訪問,2005年曾慶紅副主席對拉美五國的訪問,2006年6月溫家寶總理對非洲七國的訪問,及前不久胡錦濤主席的亞洲四國行等等。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論壇峰會和部長級會議在北京舉行,這次有48個非洲國家的最高領導人出席的盛會,標志著中非合作的新頂點。 中國絕非像一些西方媒體渲染的那樣,在發展中國家推行“新殖民主義”,而是努力在平等互利的合作中與亞非拉國家一道取得發展和繁榮。中國當然希望在發展中國家拓展國際市場,也希望從它們那里獲取中國經濟建設所需的原材料(包括能源),但中國絕對不會在對外經濟合作中蓄意犧牲他國的利益。中國多年來熱心援助非洲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成就有目共睹,而在最近的中非峰會期間,中國宣布在今后3年內將對非洲援助規模增加一倍,并向非洲國家提供30億美元的優惠貸款和20億美元的優惠出口買方信貸;中國同時還宣布免除所有非洲重債窮國和最不發達國家截至2005年底到期的政府無息貸款債務。 四 以合作促進和諧,正在日益成為新世紀中國外交的主色調,而且正在日益成為中國外交繼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之后對國際秩序的新貢獻,也是中國各界對“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的新理解。 五年后的今天,保護期的結束并沒有重新引發大規模“狼來了”的呼聲,而且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從2001年的1.3萬億美元增長到2005年的2.2萬億美元,再到2006年預計的約2.4萬億美元;人均收入從2001年的1000美元增長到2005年的1740美元,再到2006年預計的約2000美元。 僅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就應該給五年來中國的全方位外交記上一筆。 (作者系南京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教授)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