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李新:北京地球村NGO的勝利與憂慮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5日 20:14 21世紀經濟報道
李新 作為“中國十大最具影響力智業機構”之一,他們是如何影響政府機構的?他們又面臨了哪些遠慮近憂? 12月6日,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中心(以下簡稱“地球村”)被評為2006年度中國最佳NGO。此前不久,首屆中國智庫論壇中,北京地球村被評為“中國十大最具影響力智業機構”之一,與不少官方智庫機構并列。是什么讓地球村這家環保類NGO擁有這么大的影響力?作為“中國十大最具影響力智業機構”之一,地球村是如何影響政府機構的? 1996年3月,北京地球村注冊成立,至今已有十年的歷史,按北京地球村主任廖曉義的話,今天的地球村正處于其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希望這是空前的,但不希望這是絕后的。跟中國其他NGO的命運一樣,地球村的發展在最開始時遇到了不少的政策難題,1995年廖曉義從美國回國后著手成立“地球村”,但當時并無部級部門愿做它的主管單位。無奈之下,廖曉義選擇工商局注冊,但是這樣的話,“地球村”無法享受減免稅的優待。在運轉過程中,地球村還面臨著人才和資金的難題,這一問題今天已經有所緩解。 十年的努力,地球村從最開始的簡單社區衛生維護和垃圾分類,到了今天具有對政府一定影響力的社團,在這一過程中,地球村逐漸獲得了政府的支持,并且最重要的是,擁有了對政府的不小的影響力。 奧運機會中的綠色社區 根據研究,中國的NGO嘗試通過發動廣泛的社會參與來影響政府決策,這些活動有這樣幾個特征:被動員的人數比較多;媒體被動員,并發揮了巨大作用;持續時間長;形成了一定的公眾壓力等等。 地球村的活動大都具備這樣的特點,在地球村的不懈努力之下,他們漸漸的確立了自己對社會甚至是政府的影響力。出于公民社會組織的天性,中國的NGO在適應政治限制和利用國家控制資源的同時,也想盡一切辦法嘗試進入政府決策過程,影響政府行為。這些影響力的確立都根植于地球村所舉行的活動,而地球村自身的理念也都包含在這些活動之中。 在成立初期,地球村自1996年4月22日起在CCTV-7獨立制作《環保時刻》,這個中國唯一的由民間環保組織制作的電視專欄每周播出一期,持續了5年,2001年以來,改為在CCTV-10《綠色空間》和一些地方電視臺不定期播出。在談到為什么一開始選擇在電視臺播出節目這種形式時,廖曉義回答道,她并不懂拍攝制作電視節目,當初之所以選擇這種方式,主要是一種宣傳手段的需要。今天看來,廖曉義當時選擇的方式是正確的。媒體自身所具有的力量,使得地球村漸漸確立自己的地位。 成立最初,地球村展開了綠色社區和可持續消費活動。1997年5月,剛剛運轉不久的地球村迎來一位特殊的客人,宣武區環衛局局長張洪生。張洪生認真參觀了北京地球村,并就實施垃圾分類等問題征求地球村的建議。張洪生個人就是一個環保主義者,當時正在宣武區積極推行垃圾分類。之后,地球村開始在宣武區建功南里小區做垃圾分類展開宣傳,地球村的努力宣傳取得了不小的收獲。1999年與宣武區政府和物業公司合作,建立了綠色社區模式,即社區層面的環保設施和公民參與機制。1999年4月,中國第一家垃圾分類回收系統在宣武區建成,作為專業組織,“地球村”加入了宣武區的綠色社區建設項目。而后“地球村”在宣武區開展了很多活動,這些活動并不僅僅限于垃圾分類,比如開展環保聽證會等。“地球村”的活動中,大多有區和市政府官員出席。另外,“地球村”還獲得了一定的利用宣武區行政網絡進行運作的權利,比如,在發放環保宣傳資料時,“地球村”可以交給居委會工作人員代發。 由于地球村在綠色社區建設上的貢獻,2001年,北京市奧申委采納了地球村提出的綠色社區推廣策劃方案,使其成為綠色奧運行動計劃的內容之一。地球村綠色社區的理念和經驗已得到政府和社會比較廣泛的認可,受邀在全國十幾個省市進行綠色社區的講演和培訓。 在綠色社區活動中,地球村提倡5R綠色生活方式,即Reduce(節約資源),Re-evaluate(綠色評價),Reuse(重復使用),Recycle(分類回收),Rescue(救助物種)。在綠色社區和可持續消費活動中,地球村不僅僅參與了政府的活動,而且很多由地球村組織的活動都有政府官員出席,并且地球村的某些活動還得到了政府力量的支持。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地球村的綠色社區活動本身是成功的,而且在社區內形成了一種生活方式,這是對人們生活方式的影響。這也導致了政府采納了地球村的一些活動建議。 在處理NGO與政府組織活動的關系時,NGO可以憑借政府授權在相應的行政領域中開展活動,NGO的活動又可以帶給政府部門一定的業績。這是地球村行動所證實的一點,據此,地球村也慢慢積累了自己對政府部門的影響。 26度空調行動,是地球村聯合媒體和政府組織舉辦的另外一場有聲有色的活動。為了節約用電,地球村聯合媒體,呼吁民眾將夏天的空調溫度調至26攝氏度。在此之前,對使用空調,人們并沒有把溫度控制在某一溫度值的意識,地球村26度空調行動在當時的情況下產生了不小的影響。由此帶來的結果是,政府提倡居民在使用空調的時候,將溫度調至26攝氏度。這一次,地球村取得了對政府的影響,是一場溫和的勝利。 城市之外,在農村,地球村舉辦鄉村旅游,北京地球村在鄉村建設和生態縣建設方面積累了經驗。為了將生活環保和社區環保帶進農村,1999年地球村在延慶縣井莊鎮碓臼石村,租了 2800畝山林作為環境教育基地對于農民進行“環保、文化、接待、自我管理和可持續生計”能力建設。農戶實行垃圾分類,使用太陽能燈,種植無公害食品。城里人在親近自然的同時接受多種形式的環境教育,又給貧困的村民帶來了收入。地球村在延慶展開的鄉村生態旅游,已經受到政府的關注,目前正受密云縣政府的委托,設計策劃該縣的生態文化工程。 從誕生那一天開始,地球村就是和傳媒分不開的,此后的生長過程中,地球村同樣關注傳媒的力量,為了傳達自己的聲音,地球村2004年創辦了雜志《草根之聲》,是一份反映中國草根環保組織理念與活動的讀物,免費贈閱給相關人士。它的目的是為中國草根環保組織建立一個信息交流平臺,推動環保組織對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進一步參與。幾年來,《草根之聲》通過介紹環保動態、政策法規、民眾聲音等方式,增進了民間組織與政府、企業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從2005年7月開始,《草根之聲》每月確定主題,圍繞主題展開各部分內容,注意從“警世鐘”的揭露性、“草根快遞”的時效性、主題議論的專業性、加強國際交流四個方面提升通訊質量。該通訊對一些重大環境事件的報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與特別關注,為相關事件的妥善解決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草根之聲》通過它的廣泛發送與互動,大大增強了民間組織的影響力,使國際社會更多地聽到了來自中國草根的聲音。 遠慮和近憂 跟國內其他的NGO一樣,地球村也面臨著缺錢和缺人兩重難題。 雖然廖曉義說目前是地球村發展的良好時期,但是她仍然指出,缺錢是制約“地球村”往前走的重要原因。“這已經成了惡性循環了。”據廖曉義的介紹,“地球村”的經費來源主要靠國外的基金會支持。通常是做好項目策劃,然后向國外的基金會申請經費援助,這部分占了所有經費來源的90%左右。除此之外,間或有一些國內企業的捐助,但是這一部分的數量是相當少的,而且非常不穩定。國內的基金會目前還沒有能夠為地球村等NGO組織提供比較穩定的資金來源。 廖曉義說,雖然“地球村”在國內的影響已經是比較大的,但是基本上沒有由政府購買服務的機會,目前政府在資金上沒有任何的資助。 就地球村所面臨的長期發展問題,廖曉義說,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團隊建設跟不上。一個運轉良好的組織需要出謀劃策的人,埋頭苦干的人,但是同時也需要指手畫腳的人,需要拋頭露面的人。目前地球村還沒有建立自己理想的團隊,由于條件所限,地球村的員工時有流失。據地球村一位負責人介紹,現在地球村的全職職工有20多人,他們領取由基金會提供的薪水。人員流失,是國內NGO所面臨的普遍問題,國內的NGO無力付出較高的薪水,不少人才大都流向國際NGO,還有不少人直接退出NGO組織。“如果地球村能夠培養出一批各種類型的人才,那我就真的退休了,今后你們再采訪地球村就不用找我,直接去找具體的負責人就可以了。”說到這些,廖曉義眼里充滿了期待。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