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誰來審核地方政府房地產調控成績單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5日 16:49 新華網
新華網上海12月15日專電 (記者 蔡國兆、徐壽松)歲末年初,中國房地產市場在經歷了一年的調控后喘息初定。審視一年來的情況,人們可以發現一系列可喜跡象:投資增幅、房價漲幅回落,新商品房項目套型建筑面積趨小,消費者預期發生變化……但在這一可喜跡象初露端倪的調控“成績單”上,卻始終有兩個重大憂慮揮之不去,令人難以釋懷。 “格式文本”——“成績單”是否會高度一致 江蘇省統計局不久前公布的一份房地產市場報表顯示,今年1月至9月份,江蘇房地產投資額同比增長21.2%,首次快于城鎮項目投資,但增速較去年同期低15.8個百分點;商品住宅價格同比增長5.7%,與前兩年20.0%以上的增幅相比回落十幾個百分點。 這種類型的報表有可能會是全國各地調控“成績單”的一個“格式文本”。 2006年,全國大中城市樓市雖然成交量銳減,但房價漲幅繼續維持了5%至7%的水平,房地產開發投資一度降溫,但不久又更上層樓。 “自宏觀調控以來,‘投資增幅趨緩、房價漲幅回落’這句話差不多已經是婦孺皆知了。趨緩、回落是好事,但投資增幅趨緩說明投資還在增加,房價漲幅回落說明房價還在上漲。”上海房地產評論人士顧海波說。 從單個職能部門“自拉自唱”到九部門攜手合作,今年以來,中國房地產宏觀調控走上了一條日趨嚴厲的道路。從頻繁見諸媒體的“政策密集”“共下猛藥”等字眼看,國家治理整頓房地產行業的決心不可謂不大、舉措不可謂不強硬,然而,效果卻并不盡如人意。 那么,究竟是什么讓房地產價格“高燒難退”呢?“很多因素在起作用,住房結構調控的滯后效應、人民幣升值預期、熱錢涌入等等。但其中最為關鍵的是,中央政府相關措施的具體落實需要地方政府積極配合。恰恰在這一點上,很多政策遇到了消極甚至是積極的抵抗。”復旦大學房地產專家尹伯成教授說。 “落空”憂慮——好開端不一定總有好結局 對“指標落空”的憂慮是有關專家反思2006年房地產調控時提到的又一重點。 “完善住房保障制度,讓廉租房、經濟適用房的覆蓋度達到一定的水準。這可能是房地產調控中最需要政府關注的方面。”經濟學家厲無畏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在這一方面,全國房地產市場宏觀調控部際聯席會議通報稱,截至9月底,已有26個省(區、市)將廉租住房制度納入目標責任制管理;268個地級以上城市建立并實施了廉租住房制度;10個省(區、市)明確了土地出讓凈收益用于廉租住房建設的具體比例。浙江、四川、北京、天津、遼寧等省(市)經濟適用住房竣工面積占商品住房的比重超過10%。 數據令人振奮,但值得注意的是,情況并非“普天同喜”。 今年1至9月份,江蘇經濟適用房占住宅開發投資額的比重一直不足5%,高峰時也只有4.3%。就這一現象,江蘇省統計局的一位分析人士提出警示:“經濟適用房占住宅新開工面積的比重大致保持在6%以內,這和江蘇省政府提出的10%左右的比例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對于中國房地產調控而言,構建體系完備、覆蓋廣闊的住房保障體制是“正本清源”之舉。但要每個地方政府都下定決心集物力、財力推出各種形式的解困房顯然并非易事。“在當前的政績考核體系下,地方不愿讓房地產價格降下去,完全可以理解。”尹伯成說。 來自國家部委的信息顯示,至2006年9月底,全國已有276個城市公布了住房建設規劃。這無疑是一個好的開端,但在記者采訪過程中,不少專家卻擔心會出現“指標出臺,落實無望”現象。 調控反思——亟須建立“成績單”監督審核機制 盤點今年來不少地方政府在房地產調控中的表現,我們很難用一個“好”字來形容。 從年初少數城市出臺“購房入戶”等托市政策,到年中有地方官員放言“敢于拉動房價是負責任的一種做法”,再到年末部分地區繼續高唱“房價穩中有升”, 一系列實際上“一以貫之的表現”正在對中央政府的調控措施起到重大消解作用。但要遏制這一“消解”,讓地方政府在房地產宏觀調控中真正負起責任,顯然需要更多的制度安排。 對此,專家們的建議是:“為了讓地方政府更多地關注關系百姓基本生活需要的住房產品分配問題,是否可以考慮由地方人大定期審查當地房地產調控‘成績單’?是否可以考慮通過有關法規條例的制定,來要求地方政府接受公開監督呢?” 正是由于缺乏這種監督、審核的機制,盡管一再遭受“政策執行力質疑”,不少地方政府面對調控還是自覺不自覺地咬定“經濟優先原則”,態度飄忽不定。比如,關于“九部門細則”中明確規定的限價房政策,地方上就從未認真落實過。這從各地最近出讓的地塊及“十一五住房建設規劃”中就可以看出。 歲末年初,正是各地總結自身經濟社會運行狀況的時候。登錄各地統計局網站,人們將可以看到《2006年××市經濟運行良好》一類的文章。但經濟的高速增長顯然并不能替代社會問題的解決。 在一些發達國家,如果房價上漲過快,地方行政長官可能會受到輿論嚴厲指責。這是因為政府的首要職能是為公眾提供公共產品、公共服務。“我們現在的地方政府還是‘發展型’政府,這意味著其關注的重點是經濟發展而非社會公平與平衡發展。但這正是我們目前在政府職能轉型中需要努力去做的。”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沈玉芳說。 “國務院對房地產調控情況并不是很滿意。”不久前,建設部一名官員透露。要解決“滿意”問題,必須權衡喜憂,妥善解決調控中已經顯現的問題。對此,有關專家的建議是:事涉地方政府政策執行力,需要更多制度安排。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