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國企境外上市后的匯率壓力正在傳導中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2日 02:57 第一財經日報
賀軍 工行以“A+H”模式上市成功至今,已有一個多月了,成功上市的喜悅還未消散,一樁尷尬便迎面而來。 工行上市共籌集了212億美元的資金,在全部發行所得中,有51億美元籌自上海,余下的161億美元來自于香港地區,目前仍存放在境外。尷尬正是來自這筆境外資金。 日前,工行已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請,希望將161億美元的海外發行所得拿回內地使用。理由是,如果將上述資金兌換為人民幣,使用起來將更加方便。工行副董事長楊凱生表示,資金兌換申請符合中國政府的銀行業改革計劃。楊凱生稱,IPO募集的資金將提高工行的資本充足率,如果兌換成人民幣,將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如果這筆資金繼續存放在海外,工行可能將其用于發放外幣貸款,或進行外匯交易。 工行要求換匯的目的其實也簡單,在人民幣持續升值的情況下,換成人民幣既可以分享人民幣升值,又可以規避拿到美元的風險及投資壓力。實際上,工行只是其中一個例子,類似問題可能更嚴重。因為在人民幣升值的背景下,所有在境外上市的企業,恐怕都會這樣做。從企業的微觀操作來看,這是一種避險措施,無可厚非。但對于肩負宏觀調控和貨幣政策任務的中國央行來說,則是一道難題,它會引起一系列的反應:外匯儲備、人民幣升值、貨幣投放的壓力都將加大。 根據中國海關的最新數據,今年前11個月的外貿順差達1500億美元,平均每個月近140億美元。這樣算下來,工行要求換匯的資金超過今年平均一個月的貿易順差。中國的外匯儲備迅速上升,突破1萬億美元,已經令央行非常頭疼。類似工行這樣的大國企IPO之后,再把換匯的負擔往央行一甩,央行如何能承受? 為什么會有這種尷尬?在筆者看來,問題的根源在于,在缺乏“走出去”經驗的情況下,中國企業走上國際資本市場后,無法有效在國際范圍內配置資源,融來的美元花不出去,只好縮回來,把負擔交給央行。筆者曾在一個研討會上向外管局官員討教,外管局官員稱,現在放寬企業用匯管理后,國內企業的對外投資并無任何加速,連原有的用匯額度都用不了,更不用說新增用匯額度了。大部分企業對于對外投資仍表現冷淡。如果這種情況持續,再加上居民持匯不踴躍,那么央行指望的“藏匯于民”,恐怕在短期內難以見效。 中國投資協會電委會秘書處秘書趙漢民日前也表示:“中國公司走不出去,一直是國企的痼疾。”從大環境上看,發達國家自有投資與境外投資比例是1∶1.4,發展中國家這一數字是1∶0.17,然而,在中國這一數字只有1∶0.06。 對外投資增長不盡如人意,還有政策限制的問題。這其實是個金融屏障問題。金融屏障像一堵無形的墻,通過各種限制而廣泛存在。在金融屏障面前,外匯儲備的使用和利益,為有關方面所獨占,但監管者卻又無能力很好地運用外匯資源。 大型國企由于缺乏“走出去”的經驗,導致境外上市后的匯率風險要靠央行解決,其結果使得匯率壓力向央行傳導。要消除這一尷尬,一方面要鼓勵企業走出去,提高中國企業的境外投資能力;另一方面,需要解除各式各樣的金融屏障,實現人民幣的自由兌換,允許老百姓和企業自由地使用各類外匯資源,并進而使之利益最大化。(作者為安邦集團研究總部高級分析師) 更多精彩內容請瀏覽第一財經的網站:www.china-cbn.com 中國首選,價值之選!歡迎訂閱第一財經日報! 訂閱電話:021—52132511(上海)10—58685866(北京)020—83731031(廣州)0755—82416077(深圳)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