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勞工市場難請難炒的德國難題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3日 10:00 21世紀經濟報道
特約評論員 陳永杰 到今年11月,德國女總理默克爾已經上任滿一年。不久前公布的德國失業率首次跌破10%的心理關(從年初的12%跌到十月份的9.8%,為2002年11月以來之最低)。隨著德國經濟復蘇,年度財政收入將比預期多出200億歐元。這可以算是默克爾政府交出的第一份“成績單”。但不少經濟學家都認為默克爾的步伐太小,德國的勞工市場及行業管制仍需大刀闊斧的改革。 德國勞工市場問題的嚴重程度可以從一些大企業看出。11月上旬,大眾汽車及德國電信相繼發生高層變動,兩大企業銳意改革的行政總裁均先后離職,舉國嘩然。按照德國政府有關規定,大型企業的監事會(supervisory board,相當于董事會)必須有半數成員為勞方代表,以便于“共同決策”(co-determination),其目的在于避免勞資沖突。這樣做確保了重大決策不會不顧工人利益,但也成了企業重大改革的障礙。 大眾汽車的前行政總裁彼徹雷德(Bernd Pischetsreider),不但反對公司為討好工會而把外流的工序搬回成本高昂的本國工廠,還提出大幅裁員的計劃。怯于工會勢力,大眾汽車的董事長近期只好把他請走。德國電信的前行政總裁利克(Kai-Uwe Ricke)也遇到類似的問題,他年初提出了到2008年裁員32000人的方案,在8月份的贏利警告發出后,不得不再提出把45000名非關鍵部門的雇員分流以節省開支。然而,德國電信的監事會21個成員中有10個是工會成員,關注失業問題的德國政府也擁有32%的股份,這一建議無可避免地被否決,利克更是在11月12日辭職。 事實上,德國的管制條例和勞工法規給工人職位設置了雙重保障,一方面監事會上有工會代表否決裁員動議,另一方面,勞工法也確保長期雇員合約必須提供優厚的條件,最典型的就是失業保險金,勞工法規定這一比例是薪金的6.5%,比大部分歐盟國家為高。這樣使雇主不愿開設新的職位。德國勞工市場的僵化相當明顯,最近的世界銀行發表了一個調查報告,比較了不同國家雇傭工人的容易程度。結果顯示,在175個國家當中,德國排行129,在就業問題上,屬于“難請難炒”類。 學者庫勒(Stefan Kuhner)認為,德國也像法國一樣,出現了“內外”兩個勞工市場,一方面,以青年和低技術低學歷工人為主“外部工人”只能獲得短期雇傭合約,工作缺乏保障。另一方面,獲得了長期雇傭合約的“內部工人”卻待遇優厚,而且幾乎不可能被解雇。德國政府的數據顯示,從 2002年到2006年的四年間,德國“內部工人”的職位減少了超過100萬個,“外部工人”的職位卻增加接近100萬個。 從2003年開始,施羅德政府就鼓勵企業提供低薪短期雇傭合約予那些長期失業者,以緩解失業。默克爾上臺后計劃把失業保險金從6.5%減到4.2%,刺激雇主提供更多職位。過去幾年德國失業人口在500萬上下,最新公布的數字是409萬。但這新創造出來的幾十萬個職位含金量卻相當低:大部分屬低技術工種,多數還是短期合約。這也從另一角度說明德國失業率的降低有不少水分——失業者們不過從長期失業變成間歇性就(失)業。 默克爾的改革主要受制于德國一些政治因素:一年多前施羅德政府面對的改革難題是他的社會民主黨與綠黨聯盟在國會只有微弱多數,但他起碼能團結左翼聯盟提出大刀闊斧的改革動議,而現在的默克爾政府所倚賴的基民盟與社民黨的左右大聯盟卻各懷鬼胎。社民黨希望改革更溫和,基民盟則希望改革步伐更大,于是政府得出的往往是折衷方案,常常未能達到改革的目標。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